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熔炼用流槽,所述流槽为一体式结构,所述流槽包括预接槽和流动槽,所述流动槽安装在预接槽一侧,所述预接槽为圆柱形的整体铸件,所述预接槽包括侧壁和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为圆形底板,所述侧壁安装在第一底板上,所述侧壁靠近流动槽的一侧设置有流出口,所述流出口的形状为圆角矩形,所述流出口上端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两端分别与侧壁固定安装,所述转轴上活动套有导流板;所述流动槽包括槽体和盖板,所述槽体为U型的整体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操作简单,不仅实现了铝液的导流效果,同时有效避免了铝液的氧化,同时使得铝液能够平稳地进入熔炼炉,具有较高实用性。
A kind of smelting laund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熔炼用流槽
本技术涉及流槽
,具体是一种熔炼用流槽。
技术介绍
在铝合金熔铸工业中,为了加速固态原材料的熔化速度,在向熔炼炉中加入固态原材料的同时,还会向熔炼炉中注入适量的电解铝水。通常情况下,电解铝水封装在浇包内,将浇包内的电解铝水倒入导流流槽中,电解铝水在导流流槽的导流作用下流入熔炼炉中。现有的导流槽铝液容易飞溅、且铝液容易氧化,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影响熔炼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设计了一种熔炼用流槽,不仅需要实现铝液的导流操作,同时还需要使铝液避免发生氧化情况,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熔炼用流槽,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熔炼用流槽,所述流槽为一体式结构,所述流槽包括预接槽和流动槽,所述流动槽安装在预接槽一侧,所述预接槽为圆柱形的整体铸件,所述预接槽包括侧壁和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为圆形底板,所述侧壁安装在第一底板上,所述侧壁靠近流动槽的一侧设置有流出口,所述流出口的形状为圆角矩形,所述流出口上端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两端分别与侧壁固定安装,所述转轴上活动套有导流板;所述流动槽包括槽体和盖板,所述槽体为U型的整体结构,所述槽体状包括第二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二底板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连接;所述盖板安装在槽体上,所述盖板为圆弧形盖板,且圆弧的圆心向下方;所述盖板两侧分别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连接;所述槽体内侧设置有耐火层和隔热层,所述隔热层安装在耐火层、槽体之间,所述隔热层和耐火层分别为U型结构;所述槽体外侧设置有若干个挂钩,所述挂钩分别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固定安装。本技术中设计了预接槽和流动槽,预接槽的设计可以避免铝液发生飞溅情况,提高了装置使用时的安全性,同时可以通过和流动槽的设计来控制铝液的流动速度,保证熔炼的顺利进行。本技术中设计了隔热层,可以降低铝液流动过程中的热量流失,有效起到了隔热保温作用;同时还设计了隔热盖,提高了装置的隔热保温效果,同时降低了铝液的氧化情况,使用起来效果更好。本技术中还是设计了耐火层,由于铝液从流出口进入流动槽,所使用需要铝液流动的接触部分具有足够高的耐火度和高温强度,而对于其保温性能的要求较低,所以我们在内侧设计了一层耐火层,在槽体和耐火层之间设计了隔热层,这样设计可以有效提高装置的隔热保温效果。本技术中设计了转轴,导流板可通过转轴转动,这样设计保证了铝液能够顺利进入流动槽,具有较高实用性。较优化地,所述流出口的高度为a,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高度分别为b,所述导流板的高度为c,则a-b=c;所述流出口的宽度为m,所述第二底板的长度为n,则m=n。本技术中流出口的高度大于槽体的高度,这样设计可以避免发生铝液飞溅的情况,但是在铝液进入槽体的过程中,为了避免由于铝液流出时由于高度差产生较多气泡的情况发生,本技术中设计了导流板,且流出口的高度为第一侧板的高度加上导流板的高度,第二底板的长度与流出口的宽度相等,这样设计可以保证铝液可以从导流板底部平稳流过,并且顺利进入槽体中,实现了铝液的顺利流动,同时避免了铝液发生氧化情况,优化使用效果,具有较高实用性。较优化地,所述流槽还设置有铰链和连接件,所述盖板一端通过铰链与第一侧板铰接,另一端通过连接件与第二侧板顶端活动安装。本技术中还设计了铰链和连接件,通过铰链和连接件的配合实现了盖板的开启和闭合,使用结束后我们可以通过铰链将盖板掀开,便于我们进行流动槽的清理检查操作,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较优化地,所述盖板内侧设置有隔热盖,所述隔热盖的形状为圆弧形,且圆心向下方。较优化地,所述耐火层设置为硅酸铝层,所述隔热层设置为复合硅酸盐层。较优化地,所述挂钩的数量为6个,所述挂钩均匀分布在槽体两侧。本技术中还设计了挂钩,6个挂钩均匀地分布在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外侧,便于我们进行槽体的调运,同时可以保证铝液在流动过程中的稳定性,有效实用。较优化地,所述槽体底端设置有支撑腿。本技术中设计了若干个支撑腿,可有效起到支撑作用,保证了铝液流动过程中的稳定性。较优化地,所述第二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分别为矩形板,所述第二底板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的连接处分别为圆角。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使用时,铝液进入预接槽,并通过侧壁上的流出口流出,导流板起到导流效果,此时盖板闭合,铝液通过流动槽的导流作用下进入熔炼炉;使用结束后,我们开以掀开盖板,并进行清理、检查操作。本技术中设计了一种熔炼用流槽,结构设计合理,操作简单,不仅实现了铝液的导流效果,同时有效避免了铝液的氧化,同时使得铝液能够平稳地进入熔炼炉,具有较高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熔炼用流槽的局部侧视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熔炼用流槽的预接槽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熔炼用流槽的流动槽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熔炼用流槽的流动槽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熔炼用流槽的槽体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一种熔炼用流槽的局部放大图A;图7为本技术一种熔炼用流槽的局部放大图B。图中:1-预接槽、101-第一底板、102-侧壁、103-流出口、104-导流板、105-转轴、2-流动槽、21-盖板、22-隔热盖、23-槽体、231-第一侧板、232-第二侧板、233-第二底板、24-隔热层、25-耐火层、26-支撑腿、27-挂钩、28-铰链、29-连接件、a-流出口的高度、b-第一侧板的高度、c-导流板的高度、m-流出口的宽度、n-第二底板的长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图7所示,一种熔炼用流槽,所述流槽为一体式结构,所述流槽包括预接槽1和流动槽2,所述流动槽2安装在预接槽1一侧,所述预接槽1为圆柱形的整体铸件,所述预接槽1包括侧壁102和第一底板101,所述第一底板101为圆形底板,所述侧壁102安装在第一底板101上,所述侧壁102靠近流动槽2的一侧设置有流出口103,所述流出口103的形状为圆角矩形,所述流出口103上端设置有转轴105,所述转轴105两端分别与侧壁102固定安装,所述转轴105上活动套有导流板104;所述流动槽2包括槽体23和盖板21,所述槽体23为U型的整体结构,所述槽体23状包括第二底板233、第一侧板231和第二侧板232,所述第二底板233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231、第二侧板232连接;所述盖板21安装在槽体23上,所述盖板21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熔炼用流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槽为一体式结构,所述流槽包括预接槽(1)和流动槽(2),所述流动槽(2)安装在预接槽(1)一侧,所述预接槽(1)为圆柱形的整体铸件,所述预接槽(1)包括侧壁(102)和第一底板(101),所述第一底板(101)为圆形底板,所述侧壁(102)安装在第一底板(101)上,所述侧壁(102)靠近流动槽(2)的一侧设置有流出口(103),所述流出口(103)的形状为圆角矩形,所述流出口(103)上端设置有转轴(105),所述转轴(105)两端分别与侧壁(102)固定安装,所述转轴(105)上活动套有导流板(104);所述流动槽(2)包括槽体(23)和盖板(21),所述槽体(23)为U型的整体结构,所述槽体(23)状包括第二底板(233)、第一侧板(231)和第二侧板(232),所述第二底板(233)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231)、第二侧板(232)连接;所述盖板(21)安装在槽体(23)上,所述盖板(21)为圆弧形盖板(21),且圆弧的圆心向下方;所述盖板(21)两侧分别与第一侧板(231)、第二侧板(232)连接;所述槽体(23)内侧设置有耐火层(25)和隔热层(24),所述隔热层(24)安装在耐火层(25)、槽体(23)之间,所述隔热层(24)和耐火层(25)分别为U型结构;所述槽体(23)外侧设置有若干个挂钩(27),所述挂钩(27)分别与第一侧板(231)、第二侧板(232)固定安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熔炼用流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槽为一体式结构,所述流槽包括预接槽(1)和流动槽(2),所述流动槽(2)安装在预接槽(1)一侧,所述预接槽(1)为圆柱形的整体铸件,所述预接槽(1)包括侧壁(102)和第一底板(101),所述第一底板(101)为圆形底板,所述侧壁(102)安装在第一底板(101)上,所述侧壁(102)靠近流动槽(2)的一侧设置有流出口(103),所述流出口(103)的形状为圆角矩形,所述流出口(103)上端设置有转轴(105),所述转轴(105)两端分别与侧壁(102)固定安装,所述转轴(105)上活动套有导流板(104);所述流动槽(2)包括槽体(23)和盖板(21),所述槽体(23)为U型的整体结构,所述槽体(23)状包括第二底板(233)、第一侧板(231)和第二侧板(232),所述第二底板(233)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231)、第二侧板(232)连接;所述盖板(21)安装在槽体(23)上,所述盖板(21)为圆弧形盖板(21),且圆弧的圆心向下方;所述盖板(21)两侧分别与第一侧板(231)、第二侧板(232)连接;所述槽体(23)内侧设置有耐火层(25)和隔热层(24),所述隔热层(24)安装在耐火层(25)、槽体(23)之间,所述隔热层(24)和耐火层(25)分别为U型结构;所述槽体(23)外侧设置有若干个挂钩(27),所述挂钩(27)分别与第一侧板(231)、第二侧板(232)固定安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文龙,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新帝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