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对象关联视图构建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技术

技术编号:2385213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09: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对象关联视图构建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中包括:S1:采集多个手机取证数据,并将手机取证数据与分析对象进行对应;S2:提取手机取证数据中每个通联应用的通联数据,并转换为统一格式;S3:根据手机取证数据对应的所有分析对象,构建关联视图中的分析对象节点;S4:根据手机取证数据与分析对象的对应关系,和手机取证数据中每个通联应用的通联数据,构建每个分析对象的联系人节点,并构建分析对象节点与联系人节点之间的链接;S5:根据构建的各节点和链接,通过自动布局算法生成显示社会关系的关联视图。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研判工作中人工缺乏全局视角的问题,提高了案件研判的效率。

A construction method of multi object association view, terminal equipment and storage mediu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对象关联视图构建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本专利技术涉及社会关系分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对象关联视图构建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在手机取证分析经常遇到的案件中,大多数都包含较多的手机检材,每部手机含有大量的通讯数据,例如短信、微信、QQ以及其他各种应用,通常的研判方式都是通过人工查阅,逐个排查。人工查阅,在数据量大时存在效率低,耗时长的缺陷,十分耗费办案人员精力,其次也没有直观的关系图辅助定位关键人物。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多对象关联视图构建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具体方案如下:一种多对象关联视图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采集多个手机取证数据,并将手机取证数据与分析对象进行对应;S2:提取手机取证数据中每个通联应用的通联数据,并转换为统一格式;S3:根据手机取证数据对应的所有分析对象,构建关联视图中的分析对象节点;S4:根据手机取证数据与分析对象的对应关系,和手机取证数据中每个通联应用的通联数据,构建每个分析对象的联系人节点,并构建分析对象节点与联系人节点之间的链接;S5:根据构建的各节点和链接,通过自动布局算法生成显示社会关系的关联视图。进一步的,所述通联数据包括联系人账号和通联次数。进一步的,步骤S4中当不同通联应用中的联系人账号对应同一联系人时,将该不同通联应用中的对应同一联系人的不同联系人账号构建为同一联系人节点。进一步的,当不同通联应用中的联系人账号对应同一联系人时,构建联系人节点与不同联系人账号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的,通过是否具有同一属性判断不同通联应用中的联系人账号是否对应同一联系人。进一步的,通过人工方式判断不同通联应用中的联系人账号是否对应同一联系人。进一步的,分析对象节点与联系人节点之间的链接通过标注通联次数的直线表示。进一步的,所述联系人节点包括群联系人节点。一种多对象关联视图构建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上述的方法的步骤。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上述的方法的步骤。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上技术方案,可以针对待查案件的手机取证数据,全自动的完成对各个分析对象的通联数据的分析,并构建关联图谱。通过关联图谱可以快速完成查找多个对象共同联系对象、通联频次较高对象等常见的研判任务,取证研判场景具备显著的意义,可以有效解决研判工作中人工缺乏全局视角的问题,提高了案件研判的效率。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流程图。图2所示为该实施例中联系人节点构建示意图。图3所示为该实施例中构建的关联视图示意图。图4所示为该实施例中联系人节点对应的数据视图示意图。图5所示为该实施例中群联系人节点对应的数据视图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专利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专利技术的优点。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对象关联视图构建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S1:采集多个手机取证数据,并根据手机所属的分析对象,将手机取证数据与分析对象进行对应。所述分析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多个人组成的群体。每个分析对象可以对应一个手机取证数据,也可以对应多个手机取证数据。如一个人拥有多部手机。S2:提取手机取证数据中每个通联应用的通联数据,并转换为统一格式。转换为统一格式为有利于后续分析。所述通联应用的通联数据为每个通联应用的联系人账号和对应的通联记录,该实施例中所述通联记录采用通联次数表示,通过通联次数通常可以显示两个对象的关系远近,关系较近的通联次数越多。如QQ应用的通联数据为好友和与好友之间的聊天次数、手机通话应用的通联数据为联系人和对应的通话次数根据、支付宝的通联数据为联系人和对应的交易次数等等。除通联次数外,通联记录还可以包括通联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等等。S3:根据手机取证数据对应的所有分析对象,构建关联视图中的分析对象节点。S4:根据手机取证数据与分析对象的对应关系,和手机取证数据中每个通联应用的通联数据,构建每个分析对象的联系人节点,并构建分析对象节点与联系人节点之间的链接。通常情况下为每个通联应用的不同联系人账号均构建为单独的联系人节点,但由于同一联系人可能出现在不同的通联应用中,如QQ和手机通讯录中均包含同一联系人,此时,如果将每个通联应用的各联系人账号作为单独的联系人节点,一方面影响判断的准确性(会误认为不同的联系人),另一方面影响关联视图的表示效果,因此,该实施例中将同一分析对象对应的不同通联应用中的具有同一属性的联系人进行合并。所述同一属性为表征身份特征的属性,如身份证账号、常用昵称、实名信息、手机号等等,在此不做限制,如微信会关联相关的QQ号、手机号,支付宝也会关联手机号,通过手机号或QQ号的直接一致性,将具有相同手机号的手机通话应用、微信和支付宝账号的同一联系人进行合并;也可以通过手机号和QQ号间接一致性,将具有相同手机号的手机通话应用、微信和支付宝账号的同一联系人进行合并,将具有相同QQ号的微信和QQ的同一联系人进行合并,综合两者实现将手机通话应用、微信、QQ和支付宝账号的同一联系人进行合并。每个联系人节点与其对应的所有通联应用进行对应,如当联系人节点仅对应一个通联应用微信时,当选中该联系人节点时只显示该联系人的微信账号信息,当联系人节点对应手机通话应用、QQ和微信三个通联应用时,当选中该联系人节点时同时显示该联系人的手机号、QQ账号和微信账号信息。除上述合并通过同一属性进行合并的方式外,也可以进行其他方式的合并,如通过人工合并,即通过分析对象确定的两个联系人为同一联系人。如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中合并的示意图。进一步的,所述联系人中除个人联系人外还包括群联系人,针对每个群联系人建立一个单独的群联系人节点,该群联系人节点可以使用群号码或群昵称进行标识,在此不做限制。该实施例中,所述分析对象节点与联系人节点之间的链接通过标注通联次数的直线表示。如图3所示。进一步的,当联系人节点为群联系人时,对应的通联次数为该分析对象在该群内的发言数。除通联次数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标识来表示链接,如采用身份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行为关系(是否共同出行、住在同一地点等)等等,或者在通联次数的基础上增加其他标识,在此不做限制。S5:根据构建的各节点和链接,通过自动布局算法生成显示社会关系的关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对象关联视图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采集多个手机取证数据,并将手机取证数据与分析对象进行对应;/nS2:提取手机取证数据中每个通联应用的通联数据,并转换为统一格式;/nS3:根据手机取证数据对应的所有分析对象,构建关联视图中的分析对象节点;/nS4:根据手机取证数据与分析对象的对应关系,和手机取证数据中每个通联应用的通联数据,构建每个分析对象的联系人节点,并构建分析对象节点与联系人节点之间的链接;/nS5:根据构建的各节点和链接,通过自动布局算法生成显示社会关系的关联视图。/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对象关联视图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采集多个手机取证数据,并将手机取证数据与分析对象进行对应;
S2:提取手机取证数据中每个通联应用的通联数据,并转换为统一格式;
S3:根据手机取证数据对应的所有分析对象,构建关联视图中的分析对象节点;
S4:根据手机取证数据与分析对象的对应关系,和手机取证数据中每个通联应用的通联数据,构建每个分析对象的联系人节点,并构建分析对象节点与联系人节点之间的链接;
S5:根据构建的各节点和链接,通过自动布局算法生成显示社会关系的关联视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对象关联视图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联数据包括联系人账号和通联次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对象关联视图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当不同通联应用中的联系人账号对应同一联系人时,将该不同通联应用中的对应同一联系人的不同联系人账号构建为同一联系人节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对象关联视图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当不同通联应用中的联系人账号对应同一联系人时,构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俊源邹煌明付先春薛艳英江汉祥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