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建筑抗震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4852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07: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梯形建筑抗震支座,包括基座以及顶座,还包括设置在基座上表面的第一隔震座、设置在顶座下表面的第二隔震座以及两相对设置在基座上的限位柱,所述第一隔震座内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内设有纵向消震层,所述第二隔震座内设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内设有横向阻震层,所述第二隔震座的下表面设有限位组件,两所述限位柱的相对侧壁之间设有磁性调平组件与第二隔震座的外壁相连,所述第一隔震座的长度尺寸大于第二隔震座的长度尺寸;地震结束后,该支座可实现自动复位,延长了支座的使用寿命,隔震效果好,保障了人身安全。

Seismic support of trapezoid buil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梯形建筑抗震支座
本技术涉及隔震建筑的
,特别涉及一种梯形建筑抗震支座。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隔震技术是一种提高建筑物安全性能的方法,隔震建筑是指利用隔震技术,在建筑物的基底部或某个位置设置隔震装置形成隔震座,把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隔离开来,以此来消耗地震能量,避免或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传输,能够更有效地保障上部结构与内部人员、设备的安全。但是现有的基础隔震技术普遍采用平整的隔震座,隔震座上部的结构很容易产生水平方向的剪切力,撕裂隔震座,降低了隔震效果,且地震后,上部结构偏离原位,一致压迫隔震座,无法复位,降低了隔震座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梯形建筑抗震支座,其优点是:在地震结束后,该装置可实现自动复位,避免压迫隔震座,延长了支座的使用寿命,隔震效果好,保障了人身安全。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梯形建筑抗震支座,包括基座以及顶座,还包括设置在基座上表面的第一隔震座、设置在顶座下表面的第二隔震座以及两相对设置在基座上的限位柱,所述第一隔震座内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内设有纵向消震层,所述第二隔震座内设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内设有横向阻震层,所述第二隔震座的下表面设有限位组件,两所述限位柱的相对侧壁之间设有磁性调平组件与第二隔震座的外壁相连,所述第一隔震座的长度尺寸大于第二隔震座的长度尺寸。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地震时,首先利用纵向消震层吸收由下至上的震力;其次利用横向阻震层吸收横向的震力;然后利用限位组件对第二隔震座的晃动起到限位作用;最后利用磁性调平组件实现了第二隔震座的自动复位;同时第二隔震座的尺寸小于第一隔震座的尺寸,使得支座成梯形设置,可耗散水平和竖向方向的震力;采用上述结构构成的支座,隔震效果好,在地震结束后,可实现自动复位,延长了支座的使用寿命,保障了人身安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纵向消震层包括两相对设置在第一空腔内且沿第一隔震座高度方向排布高阻尼层以及阻震滚珠,所述高阻尼层的上表面设有内环槽和外环槽,所述阻震滚珠分别均布排列设置在内环槽和外环槽内。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地震时,阻震滚珠滚动,可消除向上传递的震力,最终实现了纵向消震,隔震效果好,保障了人身安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横向阻震层包括设置在第二空腔内且沿第二隔震座长度方向等间距排布的若干环形钢板、设置在第二隔震座位于第二空腔轴心处的铅芯以及设置在相邻环形钢板之间的减震垫。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减震垫的设置,起到减震缓冲的作用;利用铅芯能够承受上部结构的重力和水平方向的震力,而且铅芯产生的滞后阻尼的塑性变形能够吸收震力,可通过橡胶提供水平恢复力,最终实现了横向隔震的作用,提高了隔震效果,保障了人身安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二限位座下表面且沿其长度方向排布的若干呈半球形的限位球以及复位弹簧,所述第二隔震座的上表面均布设有若干与限位球相配合的限位槽,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在限位槽的槽壁上,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限位球的外壁上且沿其周向等间距排布。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地震时,第二隔震座晃动,利用限位槽可对限位球的运动起到限位作用,同时当限位球发生位移时,利用复位弹簧实现了限位球的复位,避免上部结构晃动过大,起到抗震的效果,保障了人身安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磁性调平组件包括两相对设置在第二隔震座外壁上的第一磁条和第二磁条、两相对设置在第二隔震座下表面的齿条、与齿条相啮合的齿盘、分别设置在两限位柱相对侧壁上呈L型的支撑杆以及固定在齿盘侧壁上的调平磁铁,所述齿盘与齿条相啮合,所述支撑杆的水平端固定在限位柱的侧壁上,所述支撑杆的竖直端与齿盘背离调平磁铁的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磁条和第二磁条朝向限位柱的侧壁均为N级,两所述调平磁铁朝向第二隔震座的侧壁均为S级。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地震时,第二隔震座晃动,进而齿条沿第一隔震座上表面的长度方向向左滑移,进而齿盘转动,进而带动调平磁铁转动,从而调平磁铁的N级转动朝向第二隔震座,此时第一磁条的N级逐渐靠近调平磁铁,由于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使得齿条沿第一隔震座上表面的长度方向向右滑移,最终实现了第二隔震座的复位,提高了抗震效果,保障了人身安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隔震座的上表面位于第二隔震座的两侧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滑槽,两所述齿条分别沿两滑槽的长度方向滑移。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滑槽使得齿条能够稳定滑移,起到限位的作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槽的槽壁上设有橡胶垫。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橡胶垫的设置,增大了齿条与滑槽槽壁的摩擦力,使得齿条能够稳定滑移。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座的下表面和顶座的上表面均布设有若干固定钢筋。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固定钢筋,使得基座能够与基础结构牢固的连接在一起,同时使得顶座能够与上部结构牢固的连接在一起。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当地震时,首先利用纵向消震层吸收由下至上的震力;其次利用横向阻震层吸收横向的震力;然后利用限位组件对第二隔震座的晃动起到限位作用;最后利用磁性调平组件实现了第二隔震座的自动复位;同时第二隔震座的尺寸小于第一隔震座的尺寸,使得支座成梯形设置,可耗散水平和竖向方向的震力;采用上述结构构成的支座,隔震效果好,在地震结束后,可实现自动复位,延长了支座的使用寿命,保障了人身安全;2、当地震时,第二隔震座晃动,利用限位槽可对限位球的运动起到限位作用,同时当限位球发生位移时,利用复位弹簧实现了限位球的复位,避免上部结构晃动过大,起到抗震的效果,保障了人身安全;3、地震时,第二隔震座晃动,进而齿条沿第一隔震座上表面的长度方向向左滑移,进而齿盘转动,进而带动调平磁铁转动,从而调平磁铁的N级转动朝向第二隔震座,此时第一磁条的N级逐渐靠近调平磁铁,由于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使得齿条沿第一隔震座上表面的长度方向向右滑移,最终实现了第二隔震座的复位,提高了抗震效果,保障了人身安全。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用于体现本实施例中第一隔震座的俯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用于体现本实施例中横向阻震层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用于体现本实施例中磁性调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基座;2、顶座;3、第一隔震座;4、第二隔震座;5、第一空腔;6、纵向消震层;61、高阻尼层;62、阻震滚珠;7、第二空腔;8、横向阻震层;81、环形钢板;82、铅芯;83、减震垫;9、限位组件;91、限位球;92、复位弹簧;10、磁性调平组件;101、第一磁条;102、第二磁条;103、齿条;104、齿盘;105、支撑杆;106、调平磁铁;11、内环槽;12、外环槽;13、限位槽;14、滑槽;15、橡胶垫;16、固定钢筋;17、限位柱。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梯形建筑抗震支座,包括基座(1)以及顶座(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基座(1)上表面的第一隔震座(3)、设置在顶座(2)下表面的第二隔震座(4)以及两相对设置在基座(1)上的限位柱(17),所述第一隔震座(3)内设有第一空腔(5),所述第一空腔(5)内设有纵向消震层(6),所述第二隔震座(4)内设有第二空腔(7),所述第二空腔(7)内设有横向阻震层(8),所述第二隔震座(4)的下表面设有限位组件(9),两所述限位柱(17)的相对侧壁之间设有磁性调平组件(10)与第二隔震座(4)的外壁相连,所述第一隔震座(3)的长度尺寸大于第二隔震座(4)的长度尺寸。/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梯形建筑抗震支座,包括基座(1)以及顶座(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基座(1)上表面的第一隔震座(3)、设置在顶座(2)下表面的第二隔震座(4)以及两相对设置在基座(1)上的限位柱(17),所述第一隔震座(3)内设有第一空腔(5),所述第一空腔(5)内设有纵向消震层(6),所述第二隔震座(4)内设有第二空腔(7),所述第二空腔(7)内设有横向阻震层(8),所述第二隔震座(4)的下表面设有限位组件(9),两所述限位柱(17)的相对侧壁之间设有磁性调平组件(10)与第二隔震座(4)的外壁相连,所述第一隔震座(3)的长度尺寸大于第二隔震座(4)的长度尺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形建筑抗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消震层(6)包括两相对设置在第一空腔(5)内且沿第一隔震座(3)高度方向排布高阻尼层(61)以及阻震滚珠(62),所述高阻尼层(61)的上表面设有内环槽(11)和外环槽(12),所述阻震滚珠(62)分别均布排列设置在内环槽(11)和外环槽(12)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形建筑抗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阻震层(8)包括设置在第二空腔(7)内且沿第二隔震座(4)长度方向等间距排布的若干环形钢板(81)、设置在第二隔震座(4)位于第二空腔(7)轴心处的铅芯(82)以及设置在相邻环形钢板(81)之间的减震垫(8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形建筑抗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9)包括设置在第二限位座下表面且沿其长度方向排布的若干呈半球形的限位球(91)以及复位弹簧(9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瑞扣黄春林赵启明胡亮亮张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科江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