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窗框防水构造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842267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04: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窗框防水构造及其施工方法,所述窗框防水构造包括窗台梁;副框,所述副框为L形,包括横框和纵框,所述横框与所述窗台梁固定连接,所述纵框设置于窗洞口靠近室外的一侧;以及窗框,所述窗框固定于所述副框上并贴合在所述纵框靠近室内的一侧;所述副框与所述窗框的接触处填充有第一防水层,所述窗框与外墙之间填充有第二防水层。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增加一道副框,并在副框外增设第一防水层和第二防水层进行隔离,有效解决了窗框渗漏水的问题。

A waterproof structure of window frame and its construc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窗框防水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窗框防水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外墙漏水一直是建筑的顽疾,现有的外墙窗框与墙体的防水做法为:窗框与墙体间的缝隙采用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或发泡聚氨酯填充,但发泡胶和防水砂浆在施工过程中密实度不能有效保证,导致窗角四周开裂、窗边渗漏等情况发生。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解决现有窗框施工过程中的渗漏问题的窗框防水构造及其施工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窗框防水构造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窗框防水构造,包括:窗台梁;副框,所述副框为L形,包括横框和纵框,所述横框与所述窗台梁固定连接,所述纵框设置于窗洞口靠近室外的一侧;以及窗框,所述窗框固定于所述副框上并贴合在所述纵框靠近室内的一侧;所述副框与所述窗框的接触处填充有第一防水层,所述窗框与外墙之间填充有第二防水层。较佳的,所述副框通过一固定片与所述窗台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片的两端与所述窗台梁贴合并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片的中部与所述窗台梁之间设有第一缝隙,所述第一缝隙内填充有防水砂浆。较佳的,所述固定片与所述窗台梁通过射钉连接或焊接固定。较佳的,所述窗框与所述副框的横框通过自攻螺钉固定连接。较佳的,所述窗框与所述副框之间的第二缝隙内填充有发泡胶。较佳的,所述副框的材料为钢材。较佳的,所述第一防水层和第二防水层均采用硅胶。较佳的,所述窗框外侧还涂刷有防水剂。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如上所述的窗框防水构造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确认安装基准线;S2:将固定片安装在所述窗台梁上,并在二者之间的第一缝隙内填充防水砂浆;S3:将所述副框固定于所述固定片上;S4:在L形副框的拐角处填充第一防水层;S5:将所述窗框安装于所述副框上,并在二者之间的第二缝隙内填充发泡胶;S6:在所述窗框与外墙之间填充第二防水层。较佳的,所述施工方法还包括步骤S7:在所述窗框外侧涂刷防水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窗框防水构造及其施工方法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通过增加一道副框,并在副框外增设第一防水层和第二防水层进行隔离,有效解决了窗框渗漏水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窗框防水构造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图中:10-窗台梁、11-固定片、12-防水砂浆、20-副框、21-第一防水层、22-第二防水层、23-发泡胶、30-窗框。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详尽的表述上述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列举出具体的实施例来证明技术效果;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限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窗框防水构造,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窗台梁10;副框20,所述副框20为L形,包括横框和纵框,所述横框与所述窗台梁10固定连接,所述纵框设置于窗洞口靠近室外的一侧;以及窗框30,所述窗框30固定于所述副框20上并贴合在所述纵框靠近室内的一侧;所述副框20与所述窗框30的接触处填充有第一防水层21,所述窗框30与外墙之间填充有第二防水层22。本专利技术通过增加一道副框20,并在副框20外增设第一防水层21和第二防水层22进行隔离,有效解决了窗框30渗漏水的问题。较佳的,请重点参考图1,所述副框20通过一固定片11与所述窗台梁10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片11的两端与所述窗台梁10贴合并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片11的中部与所述窗台梁10之间设有第一缝隙,所述第一缝隙内填充有防水砂浆12,进一步避免窗框30渗水。较佳的,请继续参考图1,所述固定片11与所述窗台梁10通过射钉连接或焊接固定;所述窗框30与所述副框20的横框通过自攻螺钉固定连接,以确保连接紧固,进一步避免渗水。较佳的,请重点参考图2,所述窗框30与所述副框20之间的第二缝隙内填充有发泡胶23,实现窗框30与副框20之间的弹性连接,当然,所述发泡胶23应在通风良好的情况下施工。较佳的,所述窗框可以采用铝合金框;所述副框20的材料为钢材;所述第一防水层21和第二防水层22均采用硅胶,进一步避免薄弱环节渗水的可能性。较佳的,所述窗框30外侧还涂刷有防水剂,作为最后一道防水措施,与所述防水砂浆12、副框20、发泡胶23、第一防水层21、第二防水层22共同起到防渗漏的作用。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如上所述的窗框防水构造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确认安装基准线,以确保门窗安装位置准确,外观整齐。S2:将固定片11安装在所述窗台梁10上,并在二者之间的第一缝隙内填充防水砂浆12,形成第一道防水层。S3:将所述副框20固定于所述固定片11上,形成第二道防水层,具体地,可以根据窗的型号,选用1.4MM厚标准或加长型的固定片11,将固定片11安在窗洞口上,用木楔块作支点,调整达到安装标准后,用射钉或焊接将副框20固定在窗台梁10上,用水泥砂浆固定。例如,窗洞口四周为砖墙,则需采用M6的膨胀螺栓固定。S4:在L形副框20的拐角处填充第一防水层21,形成第三道防水层。S5:将所述窗框30安装于所述副框20上,并在二者之间的第二缝隙内填充发泡胶23,形成第四道防水层,具体地,填充第一防水层21后,可以再根据窗洞口偏差的大小,用尼龙垫块作支点,调整窗框30达到安装标准后,用螺钉将窗框30固定在副框20上,窗框30和副框20之间的第二缝隙填充发泡胶23进行密封。本实施例中,由于发泡胶23使用温度为10-40摄氏度,使用湿度为40-50%,若环境湿度较低,应在施工表面适度喷水,泡沫喷出后10分钟表干,1小时完全固化,因此发泡胶23应在通风良好的情况下施工。S6:在所述窗框30与外墙之间填充第二防水层22,形成第五道防水层。较佳的,所述施工方法还包括步骤S7:在所述窗框30外侧涂刷防水剂(未图示),形成第六道防水层。本方法采用多道防水层,取得了较好的防水防渗效果。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窗框防水构造及其施工方法,所述窗框防水构造包括窗台梁10;副框20,所述副框20为L形,包括横框和纵框,所述横框与所述窗台梁10固定连接,所述纵框设置于窗洞口靠近室外的一侧;以及窗框30,所述窗框30固定于所述副框20上并贴合在所述纵框靠近室内的一侧;所述副框20与所述窗框30的接触处填充有第一防水层21,所述窗框30与外墙之间填充有第二防水层22。本专利技术通过增加一道副框20,并在副框20外增设第一防水层21和第二防水层22进行隔离,有效解决了窗框30渗漏水的问题。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专利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专利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专利技术也意图包括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窗框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n窗台梁;/n副框,所述副框为L形,包括横框和纵框,所述横框与所述窗台梁固定连接,所述纵框设置于窗洞口靠近室外的一侧;以及/n窗框,所述窗框固定于所述副框上并贴合在所述纵框靠近室内的一侧;/n所述副框与所述窗框的接触处填充有第一防水层,所述窗框与外墙之间填充有第二防水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窗框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窗台梁;
副框,所述副框为L形,包括横框和纵框,所述横框与所述窗台梁固定连接,所述纵框设置于窗洞口靠近室外的一侧;以及
窗框,所述窗框固定于所述副框上并贴合在所述纵框靠近室内的一侧;
所述副框与所述窗框的接触处填充有第一防水层,所述窗框与外墙之间填充有第二防水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框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框通过一固定片与所述窗台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片的两端与所述窗台梁贴合并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片的中部与所述窗台梁之间设有第一缝隙,所述第一缝隙内填充有防水砂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框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片与所述窗台梁通过射钉连接或焊接固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框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框与所述副框的横框通过自攻螺钉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框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框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伟杰毛子成熊玎玮施智亮张丽骏张健潘杰郑建纲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建工五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