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存活率的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820825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7 22: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高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存活率的养殖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包括亲虾、虾苗运输及投放、水草种植、科学投喂、密度控制、水质、底质调控步骤。本发明专利技术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运输对克氏原螯虾的伤害,营造一个有利于该虾健康生长的综合环境,在疾病防控关键期4~5月,加强水质、底质调控,提高虾的免疫力,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综合防控方法,克氏原螯虾的成活率由原先的60~70%提高至90%以上,基本实现养殖水零排放,抗生素零使用。

A method to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crayfish in rice fie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高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存活率的养殖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水产养殖
,尤其涉及一种提高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存活率的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克氏原螯虾属于甲壳纲十足目螯虾亚目刺蛄科原螯虾属,在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湖南等十多个省(市)进行广泛养殖。其肉质细嫩,深受消费者喜爱,供不应求。由于该虾独特的生活习性,可与种植业完美结合,发展出稻虾共生、藕虾共生等多种模式,特别是稻虾综合种养发展空间巨大。目前,制约稻田克氏原螯虾养殖业健康发展的突出环节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第一方面,运输中虾受伤。不正确的运输方式,导致克氏原螯虾虾苗、亲虾受伤,养殖后出现大量死亡。第二方面,高密度养殖。克氏原螯虾具有打洞繁殖的独特生活习性,稻田主要采用自繁虾苗自养的养殖模式,该虾的繁殖期长(4~10月),导致稻田中虾的规格不整齐,大量小虾苗给养殖密度评估及控制带来困难,容易出现高密度养殖。第三方面,水质、底质败坏。高密度养殖虾的大量排泄物、未摄食的饲料、腐败的稻桩加速了稻田水质、底质恶化。养虾稻田水位浅,一般为30~40厘米,水中浮游植物多,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均很强,造成水中溶解氧在晴天时过饱和,阴雨天严重不足。第四方面,虾免疫力下降。过度投喂饲料,水质、底质败坏,水中溶解氧过饱和或不足,造成虾肠道微生态失调,免疫机能下降。第五方面,病害防治。4~6月,容易出现以白斑综合征、肠炎为代表的爆发性疾病。第六方面,缺少隐蔽物。克氏原螯虾约7天脱壳1次,长成成虾需要经历11次脱壳,虾脱壳时,处于软体状态,容易被其它虾摄食,需要隐蔽物,安全度过脱壳期。近年来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失败的情况增多,因此,需要重视虾的运输安全、水草种植、养殖密度控制、养殖水质、底质调控,虾自身的免疫力提高,总的来说,需要综合的疾病防控方法为克氏原螯虾整个养殖过程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提高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存活率的养殖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过程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提高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存活率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水草种植:每年10月份,在克氏原螯虾养殖田和沟中种植水草,至田、沟水草覆盖面积达30-40%;虾苗运输及投放:运输过程中避免损伤虾苗,投放前,将虾苗反复浸入田水中2-3次,每次1-2分钟,再进行投放;投喂饲料,包括:在水温大于15℃时开始投喂蛋白质含量为26-32%的克氏原螯虾配合饲料,在3-10月份时,日投喂量为存塘虾重的1.0-5.0%;每年4月中旬开始,每隔半个月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养殖密度控制,包括:首次养虾密度控制:虾苗放养密度为1.0-1.5万尾/亩,饲养40天后,轮捕成虾上市;自繁虾苗稻田虾密度控制:3-4月将成虾捕出,捕捞过量的虾苗销售,5月每亩放置地笼4-6个,当商品虾产量低于2千克/亩时,间隔一周再捕捞;水质、底质调控。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步骤S1种植水草的方法包括:在田及沟中种植伊乐藻,种草时保持行距2-3米,株距1米,种草一周后施草肥。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步骤S2虾苗运输及投放的方法包括:运输:在塑料虾筐中放一层水草,每框装待运输的幼虾或亲虾5kg,避免太阳直晒,采用干法运输方式运输,运输过程中,每2小时用水淋洗虾一次;投放:投放时,将虾框反复进入待投放的田水中2-3次,每次1-2分钟,然后将虾分散放入田水中。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步骤S3的饲料投喂的方法包括:水温大于15℃开始投喂配合饲料,3~4月上旬、7~10月,投喂蛋白质含量为30-32%的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存塘虾重的1.0~3.0%;4月中旬至6月,投喂蛋白质含量为26-28%的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存塘虾重的3%~5%,傍晚投喂量占70%。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步骤S3的免疫增强剂的组分包括淫羊藿粉、枯草芽孢杆菌和红糖,所述免疫增强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淫羊藿粉、红糖、水按照2:1:16的比例混合,加入枯草芽孢杆菌至终浓度为109个/毫升,20-37℃发酵24-48小时。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免疫增强剂的发酵时间满足:发酵时间(小时)=900(℃·小时)÷水温(℃)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步骤S3的免疫增强剂的用量为10毫克/千克饲料,每隔半个月按疗程添加免疫增强剂,每疗程为5天,每次1疗程。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步骤S5的水质、底质调控包括:水体消毒:4月中旬-5月,每隔10天消毒田水一次,晴天上午使用碘制剂消毒,使用剂量为碘制剂产品剂量的1.5倍,阴雨天使用二氧化氯消毒,使用剂量为二氧化氯产品剂量的1.5倍,若连续阴雨天,则消毒操作顺延至晴天;水质调控:4-5月,间隔7天对水质、底质进行调控1次,晴天使用微生态制剂,将芽孢杆菌制剂和光合细菌制剂按1:1体积比配合使用,按芽孢杆菌制剂和光合细菌制剂产品剂量1.5倍使用,阴雨天使用过碳酸钠制剂,使用剂量为过碳酸钠产品剂量的1.5倍;水体溶解氧调控:4月中旬-5月时,阴雨天进行夜间巡田,若发现大部分克氏原螯虾爬上岸或水草时,加入过碳酸钠制剂进行增氧,使用剂量为过碳酸钠产品剂量的2倍。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水体消毒过程中,水体溶解氧不低于3毫克/升,且在使用二氧化氯消毒时,水体溶解氧不高于8毫克/升;水质调控过程中,微生态制剂中的微生物含量不低于109个/毫升,使用微生态制剂时,水体溶解氧不低于3毫克/升,使用微生态制剂前后3天内,不使用消毒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减少运输对克氏原螯虾的伤害,营造一个有利于该虾健康生长的综合环境,依据多年对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疾病的调查,确定4月中旬至5月为疾病防控的关键时期,并在疾病防控关键期4~5月,加强水质、底质调控,提高虾的免疫力,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综合防控方法,克氏原螯虾的成活率由原先的60~70%提高至90%以上,基本实现养殖水零排放,抗生素零使用。2)本专利技术由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淫羊藿粉制成免疫增强剂,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淫羊藿粉可以提高淫羊藿多糖含量。按疗程投喂添加该免疫增强剂的饲料,提高克氏原螯虾抗水温剧烈变化、水质恶化等的应激能力,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促进免疫器官发育,提高免疫细胞功能,抵御病原菌和病毒入侵、复制,防控白斑综合征、肠炎、肝胰腺坏死等疾病发生。3)本专利技术种植的伊乐藻可以在低温条件下生长,不仅为幼虾蜕壳提供隐蔽场所,避免软体虾被其他虾摄食,安全度过脱壳期;也为该虾提供喜食的青饲料。种植30~40%水草,方便虾的捕捞操作。4)自繁虾苗稻田克氏原螯虾密度控制是养殖成败的关键之一,本专利技术采取轮捕商品虾及过量虾苗,适时调控该虾养殖密度,避免高密度养殖造成养殖水质恶化,虾之间的残杀,虾免疫力下降,引发疾病的发生。5)在水质、底质调理时,将芽孢杆菌制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高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存活率的养殖方法,步骤包括水草种植、虾苗运输及投放、饲料投喂、养殖密度控制和水质、底质调控,其特征在于:/n水草种植包括:每年10月份,在克氏原螯虾养殖田和沟中种植水草,至田、沟水草覆盖面积达30-40%;/n虾苗运输及投放包括:运输过程中避免损伤虾苗,投放前,将虾苗反复浸入田水中2-3次,每次1-2分钟,再进行投放;/n饲料投喂包括:/n在水温大于15℃时开始投喂蛋白质含量为26-32%的克氏原螯虾配合饲料,在3-10月份时,日投喂量为存塘虾重的1.0-5.0%;/n每年4月中旬开始,每隔半个月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n养殖密度控制包括:/n首次养虾密度控制:虾苗放养密度为1.0-1.5万尾/亩,饲养40天后,轮捕成虾上市;/n自繁虾苗稻田虾密度控制:3-4月将成虾捕出,捕捞过量的虾苗销售,5月每亩放置地笼4-6个,当商品虾产量低于2千克/亩时,间隔一周再捕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存活率的养殖方法,步骤包括水草种植、虾苗运输及投放、饲料投喂、养殖密度控制和水质、底质调控,其特征在于:
水草种植包括:每年10月份,在克氏原螯虾养殖田和沟中种植水草,至田、沟水草覆盖面积达30-40%;
虾苗运输及投放包括:运输过程中避免损伤虾苗,投放前,将虾苗反复浸入田水中2-3次,每次1-2分钟,再进行投放;
饲料投喂包括:
在水温大于15℃时开始投喂蛋白质含量为26-32%的克氏原螯虾配合饲料,在3-10月份时,日投喂量为存塘虾重的1.0-5.0%;
每年4月中旬开始,每隔半个月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
养殖密度控制包括:
首次养虾密度控制:虾苗放养密度为1.0-1.5万尾/亩,饲养40天后,轮捕成虾上市;
自繁虾苗稻田虾密度控制:3-4月将成虾捕出,捕捞过量的虾苗销售,5月每亩放置地笼4-6个,当商品虾产量低于2千克/亩时,间隔一周再捕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存活率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水草的方法包括:在田及沟中种植伊乐藻,种草时保持行距2-3米,株距1米,种草一周后施草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存活率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虾苗运输及投放的方法包括:
运输:在塑料虾筐中放一层水草,每框装待运输的幼虾或亲虾5kg,避免太阳直晒,采用干法运输方式运输,运输过程中,每2小时用水淋洗虾一次;
投放:投放时,将虾框反复进入待投放的田水中2-3次,每次1-2分钟,然后将虾分散放入田水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存活率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饲料投喂的方法包括:水温大于15℃开始投喂配合饲料,3~4月上旬、7~10月,投喂蛋白质含量为32%的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存塘虾重的1.0~3.0%;4月中旬至6月,投喂蛋白质含量为26%的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存塘虾重的3%~5%,傍晚投喂量占7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红莲鲍俊杰王永杰张静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