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压电缆屏蔽层腐蚀检查相间切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1481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6 04: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中压电缆检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中压电缆屏蔽层腐蚀检查相间切换装置。包括绝缘底板、换向手柄、接线端子和接线柱;所述的接线柱包括A端接线柱、B端接线柱、C端接线柱和L端接线柱;所述的接线端子包括分别与A端接线柱、B端接线柱、C端接线柱电连接的A1接线端子、B1接线端子和C1接线端子;所述的换向手柄与L端接线柱电连接,所述的换向手柄与L端接线柱转动连接,所述的换向手柄可转动接通L端接线柱与接线端子之间的电回路。可以通过一次接线方便的完成三相电缆的测试,操作简便,提高测试效率。

A kind of interphase switch device for medium voltage cable shield corrosion insp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压电缆屏蔽层腐蚀检查相间切换装置
本技术涉及中压电缆检测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中压电缆屏蔽层腐蚀检查相间切换装置。
技术介绍
任何中压电缆均会设置金属屏蔽层,金属屏蔽层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由于电缆缆芯电压很高,以10kV电缆为例,缆芯电压达到5.7kV,根据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可知这么高的交流电压必然会在其周围产生很强的电磁场,如果不采取屏蔽措施,则会对周围设备产生干扰,金属屏蔽层如同法拉第笼,可将磁场限制在电缆缆芯范围内,同时也可以避免外界电磁对电缆的影响;另一方面,正常能够运行时金属屏蔽层提供电容电流通道,当电缆发生接地短路时,金属屏蔽层会提供短路电流的泄漏通道。因此,电缆屏蔽层对于电缆运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须对其运行状况进行检查。中压电缆的金属屏蔽层一般采用铜网和铜带两种方式,由于中压电缆的运行环境相对比较恶劣,金属屏蔽层经常会发生腐蚀甚至断裂现象,影响电缆安全运行。目前可采用行波反射法对金属屏蔽层运行状况进行检查。测试接线如附图中的图1所示,脉冲反射仪的L线接电缆缆芯,N线接电缆屏蔽层,对于三芯电缆由于三相屏蔽层短接在一起,所以测试时需要在电缆端更改L线才能完成三相测试,而对于单芯电缆三相屏蔽层独立,所以测试时需要在电缆端更改L线和N线才能完成三相测试,测试效率低。公开号:CN101252239B,公开了一种电气
的屏蔽线切换装置。本专利技术中用带屏蔽层转接线将三接点行程开关的三个接点分别接于三个BNC接头上,用柔性屏蔽层包裹行程开关整体,使转接线屏蔽层与包裹层相连,转接线屏蔽层与线芯分离点位于包裹范围内,T形绝缘杆尾端接于直动电磁铁推出杆端部,包裹后的行程开关可动作一侧放置于T形绝缘推杆顶端。该方案无法实现换相。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中压电缆屏蔽层腐蚀检查相间切换装置,可以通过一次接线方便地完成三相电缆的测试,操作简便,提高测试效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压电缆屏蔽层腐蚀检查相间切换装置,包括绝缘底板、换向手柄、接线端子和接线柱;所述的接线柱包括设置在绝缘底板上的A端接线柱、B端接线柱、C端接线柱和L端接线柱;(没有交代这四个接线柱与绝缘底板之间是如何连接的,缺少这个必要特征)所述的接线端子包括分别与A端接线柱、B端接线柱、C端接线柱电连接的A1接线端子、B1接线端子和C1接线端子;所述的换向手柄与L端接线柱电连接,所述的换向手柄与L端接线柱转动连接,所述的换向手柄可转动接通L端接线柱与接线端子之间的电回路。本装置可对中压三芯电缆以及中压单芯电缆进行三相测试,其中,在进行中压三芯电缆三相测试的时候,A端接线柱、B端接线柱、C端接线柱分别与电缆的A、B、C三相缆芯连接,L端接线柱与脉冲反射仪L线连接,脉冲反射仪N线与电缆屏蔽层连接,通过旋转换向手柄使换向手柄连接A1接线端子、B1接线端子或C1接线端子从而实现相间切换。在进行中压单芯电缆测试的时候,由于A、B、C三相屏蔽层独立,在使用的时候将A端接线柱、B端接线柱、C端接线柱分别与电缆A、B、C三相屏蔽层连接,L与脉冲反射仪N线连接,将电缆A、B、C三相缆芯短接与脉冲反射仪L线连接即可,换相方法与上述类似。进一步的,所述的换向手柄一端与L端接线端转动连接,另一端设置有鳄鱼夹。通过鳄鱼夹可以夹持在换向手柄上,以免脱落。进一步的,所述的鳄鱼夹包括两个交叉铰接的夹体,所述的夹体由夹头和夹尾组成,两个所述的夹尾之间设置有弹簧。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可以使夹头夹紧接线端子,操作方便。进一步的,所述的夹头的夹持端面上为锯齿形接触面。锯齿形接触面可以增大接触压强。进一步的,所述的绝缘底板为环氧树脂绝缘板,所述的A1接线端子、B1接线端子和C1接线端子镶嵌在环氧树脂绝缘板上。环氧树脂绝缘板轻便绝缘易加工。进一步的,所述的接线端子和接线柱通过铜片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接线端子为冂型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方便鳄鱼夹进行夹持。进一步的,所述的换向手柄由不锈钢制成。进一步的,所述的换向手柄上设置有操作段,所述的操作段由绝缘材料制成。进一步的,所述的操作段设置在换向手柄与L端接线柱连接一端的反向延长方向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相对于现有的屏蔽层三相测试使用更加方便,可以通过一次接线方便的完成三相电缆的测试,操作简便,提高测试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检测接线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鳄鱼夹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1:如图2、3所示,一种中压电缆屏蔽层腐蚀检查相间切换装置,包括绝缘底板40、换向手柄30、接线端子和接线柱;其中,接线柱设置有4个,分别为设置在绝缘底板40上的A端接线柱101、B端接线柱102、C端接线柱103和L端接线柱104;接线端子设置有3个,分别为A1接线端子201、B1接线端子202和C1接线端子203,A1接线端子201与A端接线柱101电连接,B1接线端子202与B端接线柱102电连接,C1接线端子203与C端接线柱103电连接。其中,换向手柄30为导电结构,换向手柄30的一端与L端接线柱104转动连接,换向手柄30可沿L端接线柱104旋转,A1接线端子201、B1接线端子202和C1接线端子203设置在绝缘底板40上,且A1接线端子201、B1接线端子202和C1接线端子203分别设置在换向手柄30另一端的圆周轨迹上设置。换向手柄30与L端接线柱104电连接,另外,当换向手柄30旋转至对应的接线端子的时候,换向手柄30可以接通L端接线柱104和接线端子之间的电回路。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换向手柄30远离L端接线柱104的一端设置有鳄鱼夹,鳄鱼夹包括两个交叉铰接的夹体,夹体由夹头301和夹尾302组成,两个所述的夹尾302之间设置有弹簧303。在弹簧303的弹力作用下可以使夹头301夹紧接线端子,操作方便。特别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压电缆屏蔽层腐蚀检查相间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底板(40)、换向手柄(30)、接线端子和接线柱;/n所述的接线柱包括设置在绝缘底板(40)上的A端接线柱(101)、B端接线柱(102)、C端接线柱(103)和L端接线柱(104);所述的接线端子包括分别与A端接线柱(101)、B端接线柱(102)、C端接线柱(103)电连接的A1接线端子(201)、B1接线端子(202)和C1接线端子(203);/n所述的换向手柄(30)与L端接线柱(104)电连接,所述的换向手柄(30)与L端接线柱(104)转动连接,所述的换向手柄(30)可转动接通L端接线柱(104)与接线端子之间的电回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压电缆屏蔽层腐蚀检查相间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底板(40)、换向手柄(30)、接线端子和接线柱;
所述的接线柱包括设置在绝缘底板(40)上的A端接线柱(101)、B端接线柱(102)、C端接线柱(103)和L端接线柱(104);所述的接线端子包括分别与A端接线柱(101)、B端接线柱(102)、C端接线柱(103)电连接的A1接线端子(201)、B1接线端子(202)和C1接线端子(203);
所述的换向手柄(30)与L端接线柱(104)电连接,所述的换向手柄(30)与L端接线柱(104)转动连接,所述的换向手柄(30)可转动接通L端接线柱(104)与接线端子之间的电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压电缆屏蔽层腐蚀检查相间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向手柄(30)一端与L端接线端转动连接,另一端设置有鳄鱼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压电缆屏蔽层腐蚀检查相间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鳄鱼夹包括两个交叉铰接的夹体,所述的夹体由夹头(301)和夹尾(302)组成,两个所述的夹尾(302)之间设置有弹簧(30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中压电缆屏蔽层腐蚀检查相间切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俊波梁年柏李国伟李慧吴小平陈志平何胜红黄育龙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佛山供电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