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和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8706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5 00: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和电子设备。触控面板的全部区域均具有触控功能和识别功能,触控面板包括:触控电极,触控电极包括多条电极线;触控芯片,触控芯片与触控电极电连接;识别芯片,识别芯片与触控电极电连接,其中,电极线包括多条感应电极线和多条驱动电极线,相邻感应电极线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有感应电极线的线宽的标准偏差系数小于10%,所有第一间隙的标准偏差系数小于10%,相邻驱动电极线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感应电极线与驱动电极线交叉设置;所有驱动电极线的线宽的标准偏差系数小于10%,所有第二间隙的标准偏差系数小于10%。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触控面板存在不能实现识别与触控真正的一体化的问题。

Touch panel and electronic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面板和电子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屏幕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和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传统电子产品上使用的触控板(Touchpad),多为使用PCB或film来制作感应传感器,其功能单一,只用于感测使用者手指的位置。当前新型Touchpad是在感应传感器上开孔,加入单独的指纹识别模组,以此来实现指纹识别与Touchpad的“一体化”,但这种“一体化”并非真正的一体化,它们在结构上是分立的,比如手机屏幕以外的区域设置指纹识别模组的。当然也有在屏幕上的区域设置指纹识别的,由于指纹识别区域与其他触控区域的金属线宽与线距差别很大,光学感观不美观,并且指纹识别仅在固定的指纹识别区域,无法整面触控面板均能识别指纹。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触控面板存在不能实现识别与触控真正的一体化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和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触控面板存在不能实现识别与触控真正的一体化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触控面板的全部区域均具有触控功能和识别功能,触控面板包括:触控电极,触控电极包括多条电极线;触控芯片,触控芯片与触控电极电连接,以将触控电极的电信号转换为位置信号,实现触控面板的触控功能;识别芯片,识别芯片与触控电极电连接,以将触控电极的电信号转换为图像信号,以实现触控面板的识别功能,触控电极同时作为触控面板的手部纹路识别电极用以识别手部纹路;其中,电极线包括多条感应电极线和多条驱动电极线,各感应电极线平行且间隔设置,相邻感应电极线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有感应电极线的线宽的标准偏差系数小于10%,所有第一间隙的标准偏差系数小于10%,各驱动电极线平行且间隔设置,相邻驱动电极线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感应电极线与驱动电极线交叉设置;所有驱动电极线的线宽的标准偏差系数小于10%,所有第二间隙的标准偏差系数小于10%。进一步地,手部纹路为掌纹,触控电极的电极线之间的间隙大于等于1毫米且小于等于7毫米,用于识别掌纹。进一步地,手部纹路包括指纹和掌纹,触控电极的电极线之间的间隙小于等于0.05毫米,用于识别指纹和/或掌纹。进一步地,第一间隙大于等于2毫米且小于等于4毫米;和/或第二间隙大于等于2毫米且小于等于4毫米。进一步地,触控面板朝向用户的一面为触控面,触控面为弧形面,弧形面的曲率中心在触控面板远离用户的一侧,以使触控面与手掌的弧度匹配。进一步地,触控面板朝向用户的一面为触控面,触控面由弹性材料制成的。进一步地,识别芯片配置有电容阈值反馈模块,识别芯片仅能将达到电容阈值的电信号转换为图像信号,以使识别芯片仅识别粗掌纹。进一步地,识别芯片将电信号转换为图像信号后,仅识别图像信号中线宽大于等于0.1毫米的图像信号。进一步地,触控芯片或识别芯片中设置有控制程序,可以通过对控制程序的设计使得触控面板同时保持触控功能与识别功能,也可以通过对控制程序的设计使得触控面板能够触发或关闭触控功能,和/或触发或关闭识别功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触控面板,电子设备包括平板、触屏电脑、触屏电视、触屏黑板中的至少一种。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触控面板的全部区域均具有触控功能和识别功能,触控面板包括:触控电极、触控芯片和识别芯片,触控电极包括多条电极线;触控芯片与触控电极电连接,以将触控电极的电信号转换为位置信号,实现触控面板的触控功能;识别芯片与触控电极电连接,以将触控电极的电信号转换为图像信号,以实现触控面板的识别功能,触控电极同时作为触控面板的手部纹路识别电极用以识别手部纹路;其中,电极线包括多条感应电极线和多条驱动电极线,各感应电极线平行且间隔设置,相邻感应电极线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有感应电极线的线宽的标准偏差系数小于10%,所有第一间隙的标准偏差系数小于10%,各驱动电极线平行且间隔设置,相邻驱动电极线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感应电极线与驱动电极线交叉设置;所有驱动电极线的线宽的标准偏差系数小于10%,所有第二间隙的标准偏差系数小于10%。通过将触控面板的触控电极同时与触控芯片和识别芯片连接,以使触控电极同时作为触控面板的手部纹路识别电极,以实现在触控面板的全部区域内实现手部纹路的识别,而不再需要单独设置手部纹路识别区域,实现了触控与识别一体化,减少了制作难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此外由于触控面板是一体化的,不存在单独的触控区域和识别区域,使得触控面板的所有位置的光学性质均是相同的,不存在视觉差异,增加了触控面板的美观性。感应电极线和驱动电极线的设置使得触控面板与触控芯片和识别芯片之间形成电路。触控面板与手之间产生电容,以使触控芯片采集手的位置信息,使识别芯片采集手部的纹路信息(掌纹或指纹)。将感应电极线的线宽的标准偏差系数和驱动电极线的线宽的标准偏差系数均小于10%可以保证触控面板表面的一致性,使得触控面板的表面的光学性质相同,不存在视觉差异。而将第一间隙的标准偏差系数和第二间隙的标准偏差系数均小于10%可以保证触控面板的所有位置均能识别手部纹路,实现了全区域的手部纹路的识别。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可选实施例的触控电极的示意图;图2示出了适用于本专利技术的触控电极的手部纹路的纹路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触控电极;11、感应电极线;12、驱动电极线;21、粗掌纹;22、细掌纹。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触控面板存在不能实现识别与触控真正的一体化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和电子设备。如图1所示,触控面板的全部区域均具有触控功能和识别功能,触控面板包括:触控电极10、触控芯片和识别芯片,触控电极包括多条电极线;触控芯片与触控电极10电连接,以将触控电极10的电信号转换为位置信号,实现触控面板的触控功能;识别芯片与触控电极10电连接,以将触控电极10的电信号转换为图像信号,以实现触控面板的识别功能,触控电极10同时作为触控面板的手部纹路识别电极用以识别手部纹路;其中,电极线包括多条感应电极线11和多条驱动电极线12,各感应电极线11平行且间隔设置,相邻感应电极线1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有感应电极线11的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的全部区域均具有触控功能和识别功能,所述触控面板包括:/n触控电极(10),所述触控电极(10)包括多条电极线;/n触控芯片,所述触控芯片与所述触控电极(10)电连接,以将所述触控电极(10)的电信号转换为位置信号,实现所述触控面板的触控功能;/n识别芯片,所述识别芯片与所述触控电极(10)电连接,以将所述触控电极(10)的电信号转换为图像信号,以实现所述触控面板的识别功能,所述触控电极(10)同时作为所述触控面板的手部纹路识别电极用以识别手部纹路;/n其中,所述电极线包括多条感应电极线(11)和多条驱动电极线(12),各所述感应电极线(11)平行且间隔设置,相邻所述感应电极线(1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有所述感应电极线(11)的线宽的标准偏差系数小于10%,所有所述第一间隙的标准偏差系数小于10%,各所述驱动电极线(12)平行且间隔设置,相邻所述驱动电极线(12)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感应电极线(11)与所述驱动电极线(12)交叉设置;所有所述驱动电极线(12)的线宽的标准偏差系数小于10%,所有所述第二间隙的标准偏差系数小于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的全部区域均具有触控功能和识别功能,所述触控面板包括:
触控电极(10),所述触控电极(10)包括多条电极线;
触控芯片,所述触控芯片与所述触控电极(10)电连接,以将所述触控电极(10)的电信号转换为位置信号,实现所述触控面板的触控功能;
识别芯片,所述识别芯片与所述触控电极(10)电连接,以将所述触控电极(10)的电信号转换为图像信号,以实现所述触控面板的识别功能,所述触控电极(10)同时作为所述触控面板的手部纹路识别电极用以识别手部纹路;
其中,所述电极线包括多条感应电极线(11)和多条驱动电极线(12),各所述感应电极线(11)平行且间隔设置,相邻所述感应电极线(1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有所述感应电极线(11)的线宽的标准偏差系数小于10%,所有所述第一间隙的标准偏差系数小于10%,各所述驱动电极线(12)平行且间隔设置,相邻所述驱动电极线(12)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感应电极线(11)与所述驱动电极线(12)交叉设置;所有所述驱动电极线(12)的线宽的标准偏差系数小于10%,所有所述第二间隙的标准偏差系数小于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手部纹路为掌纹,所述触控电极(10)的所述电极线之间的间隙大于等于1毫米且小于等于7毫米,用于识别所述掌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手部纹路包括指纹和掌纹,所述触控电极(10)的所述电极线之间的间隙小于等于0.05毫米,用于识别所述指纹和/或所述掌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士敏周威云李计考宋小来朱泽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莱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