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山大学专利>正文

新型抗病毒蛋白C19orf66在靶向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NS3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80081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4 20: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新型抗病毒蛋白C19orf66作为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NS3抑制剂在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新型抗病毒蛋白C19orf66具有高效地靶向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NS3,促进NS3的溶酶体途径降解,从而抑制寨卡病毒在宿主中的增殖的新应用。这开拓了人源化抗病毒蛋白在抗病毒防治领域的临床应用新领域,从而为靶向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NS3的药物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及方向,为抗寨卡病毒药物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临床抗病毒治疗提供新思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抗病毒蛋白C19orf66在靶向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NS3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蛋白质工程
,更具体地,涉及新型抗病毒蛋白C19orf66作为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NS3抑制剂在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寨卡病毒(Zikavirus,ZIK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一种主要通过伊蚊传播的病毒。近数十年,蚊媒黄病毒,包括登革病毒(denguevirus,DENV)、西尼罗病毒(WestNilevirus,WNV)、黄热病毒(yellowfevervirus,YFV),以及最近新流行的寨卡病毒(Zikavirus,ZIKV),已经暴发出重大疫情,在全世界一些地区流行。在2013年底或者2014年初,寨卡病毒病开始大规模的在美洲流行,特别是巴西。2018年统计发现,已经有84个国家和地区报道感染ZIKV的病例。尽管大部分人感染ZIKV后,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自限性发热、皮疹、关节痛、结膜炎等,但是与其他黄病毒科病毒(例如DENV和YFV)导致的疾病不同的是,ZIKV还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等其他新生儿先天性异常,以及导致成人出现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脑膜脑炎、多器官衰竭和血小板减少症(Thrombocytopenia)等症状,因此ZIKV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列为严重威胁全球健康病原体,并宣布寨卡病毒病的暴发作为“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前,临床上还没有有效的疫苗或者药物针对ZIKV进行预防或者治疗ZIKV导致的相关疾病。病人主要依靠自身的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来应对ZIKV的感染。先天免疫系统(Innateimmunesystem)被认为是人体防卫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而一型干扰素(TypeIinterferons,IFN-I)是先天免疫系统关键的细胞因子。宿主快速、广泛的产生IFN-I是宿主先天免疫系统抗病毒反应的重要事件。FN-I本身没有直接抗病毒的作用,而是通过自分泌或者旁分泌方式作用于靶细胞的一型干扰素-α/β受体(IFN-α/βreceptor,IFNAR),从而激活下游相应的信号通路,最终导致大量的干扰素诱导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dgenes,ISGs)的产生。已经报道,ISGs编码的不同蛋白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直接产生抗病毒的作用,这些机制包括抑制病毒的转录、翻译和复制,以及影响病毒核酸的降解和宿主本身代谢的改变等。已报道的具有抗寨卡病毒ISGs有,IFITM1、IFITM3、PARP12和Viperin,但是,很多的ISGs具体抗病毒的机制仍然是不清楚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C19orf66(也命名为:IRAV,UPF0515,RyDEN,Shiftless)是一个最近新发现的ISG,它可以抑制DENV、WN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和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virus,CHIKV)等在体外培养细胞中的复制。SuzukiY等报道C19orf66可以通过结合病毒RNA及其调节蛋白PABPC1和LARP1,而干扰DENV的转录。Balinsky等报道C19orf66可以与DENV复制复合物结合,从而干扰DENVRNA的加工过程,影响病毒的复制。最近的研究表明C19orf66能够结合翻译中的核糖体和mRNA,抑制mRNA的程序性-1核糖体移位(programmed-1ribosomalframeshifting,-1PRF),从而影响mRNA翻译水平。我们已申请的一个专利也申报了所述抗病毒蛋白C19orf66是在制备抗寨卡病毒感染药物中的应用的权利要求,但是C19orf66在制备抗寨卡病毒感染药物的精确药物靶点仍然是未知的。因此,探讨寨卡病毒感染过程中C19orf66的生物学功能及相关的分子机制及靶蛋白,不仅可以为寨卡病毒感染的发生发展及其机制提供新的理论内容,也将可能为寨卡病毒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新型抗病毒蛋白C19orf66作为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NS3抑制剂在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C19orf66在制备寨卡病毒抑制剂中的应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C19orf66位于19号染色体短臂1区3带2亚带,cDNA全长768bp,有两种转录剪接体,表达的蛋白产物含有255位氨基酸残基,GeneID:55337,GenBank:AAH35817.1。本专利技术细胞水平证实C19orf66具有抑制寨卡病毒的能力,显示其可以作为新型抑制寨卡病毒药物。具体地,本专利技术中,采用免疫荧光实验,确定C19orf66和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NS3在细胞内存在共定位;用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C19orf66和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NS3存在相互作用;利用瞬时表达系统和Westernblotting证明C19orf66可以促进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NS3在细胞内的降解;利用蛋白质不同降解途径的抑制剂,证实C19orf66是通过溶酶体途径介导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NS3的降解。因此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以下内容:新型抗病毒蛋白C19orf66在制备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抑制剂中的应用。优选地,所述寨卡病毒抑制剂为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NS3抑制剂。优选地,所述寨卡病毒抑制剂为寨卡病毒在宿主细胞增殖的抑制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新型抗病毒蛋白C19orf66具有高效地靶向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NS3,促进NS3的溶酶体途径降解,从而抑制寨卡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的增殖的新应用。这开拓了人源化抗病毒蛋白在抗病毒防治领域的临床应用新领域,从而为靶向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NS3的药物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及方向,为抗寨卡病毒药物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临床抗病毒治疗提供新思路。附图说明图1为利用免疫荧光实验证实C19orf66和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NS3在细胞内存在共定位的结果图。图2为利用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C19orf66和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NS3存在相互作用的结果图。图3为利用瞬时表达系统和Westernblotting证明C19orf66可以促进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NS3在细胞内的降解结果图。图4为利用蛋白质不同降解途径的抑制剂,证实C19orf66是通过溶酶体途径介导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NS3的降解结果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出进一步地详细阐述,所述实施例只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试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使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为可从商业途径得到的试剂和材料。实施例1C19orf66和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NS3的细胞共定位。一、实验方法1、细胞转染。(1)以hNPC为细胞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新型抗病毒蛋白C19orf66在制备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抑制剂中的应用。/n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抗病毒蛋白C19orf66在制备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抑制剂中的应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寨卡病毒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孟枫朱勋何振健吴珏珩吴云董信怀谭姹辉陈德林袁洁李隽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