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双面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7508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2 03: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包括有:两绝缘座体;两排第一端子,两排第一端子以上下方向组装入两绝缘座体的两排端子槽,端子由前而后一体设有一弹动部、一固定部及一接脚,弹动部前段对应对接部且弯曲设有一上下方向凸出的接触部,弹动部后段与固定部呈同一水平抵贴于端子槽的底面,端子槽的深度较第一端子的材料厚度大,绝缘座体设有固定构造固定一排第一端子的固定部,一排第一端子的弹动部后段仍可抵贴端子槽的底面作上下弹动;一排第二端子,其为金属板片下料所形成,第二端子一体设有两弹臂、一固定部及一接脚,两弹臂各设有一向中间凸出的接触部,一排第二端子以上下方向组装入两绝缘座体的两排端子槽,第二端子的板面呈竖直;及一金属外壳,其包覆两绝缘座体。

Positive and negative double-si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正反双面电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指一种正反双面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由于目前各种电子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且手持式装置也逐渐盛行,故各种产品或装置间的信号传输需求也越来越多,其中,该些装置间的信号传输是藉由信号介面而进行。该信号介面例如为电连接器或与其对接的互补电连接器,其中,电连接器为电连接插座(Electrical receptacle),而互补电连接器则为电连接接头(Electrical plug)。于电连接接头与电连接插座对接之前,必须以正确的方向让电连接接头朝向电连接插座,才可使两者对接,也就是说,电连接插座具有插接方向性,其为俗称的防呆功能,此功能是为了确保电连接接头上的连接介面可与电连接插座上的接触端子接触。然而,多数使用者没有将电连接接头以正确的方向朝向电连接插座的习惯,此防呆功能造成电连接接头与电连接插座的对接失败,之后使用者再翻转电连接接头,才得以正确对接。换言之,此防呆功能反而造成使用者的困扰。因此,市面上提供一种具有双面对接功能的双向电连接器,其设置有两组接触端子,以排除双向电连接器的插接方向性。使用者可以任一方向进行双向电连接器与互补电连接器之间的对接。然而,已知双向电连接器的制造成本高,且其功能的可靠度低。基于此,如何使双向电连接器具有稳定的可靠度以及降低电连接器的成本即成为业界共同努力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可达到降低制造及组装成本,且具有双面对接功能的双向电连接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中接地端子和电源端子采用一排四个散针式之阴叉式之端子,如此可具有较大的板面面积,且四个端子具有上下对齐之接地接触部及上下对齐之电源接触部。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包括有:两绝缘座体,该绝缘座体一体设有一基部及一对接部,该对接部连接于该基部前端,该对接部设有一底板及两侧板,该两绝缘座体的基部呈上下叠合,该两绝缘座体的对接部的底板之间形成一连接槽,该两绝缘座体的对接部的两侧板相互抵接而呈一套接框体,该两绝缘座体内面设有一排隔栏分隔成一排前后延伸的端子槽,该端子槽自基座延伸至对接部且可自上下方向置入端子;两排第一端子,该两排第一端子为金属板片弯折冲压而成,该两排第一端子以上下方向组装入该两绝缘座体的两排端子槽,该端子由前而后一体设有一弹动部、一固定部及一接脚,该弹动部前段对应该对接部且弯曲设有一上下方向凸出的接触部,该弹动部垂直板面方向可上下弹动,该弹动部后段与固定部呈同一水平抵贴于该端子槽的底面,该端子槽的深度较该第一端子的材料厚度大,使该弹动部后段与固定部陷入该端子槽,该绝缘座体设有固定构造固定该一排第一端子的固定部,该一排第一端子的弹动部后段仍可抵贴该端子槽的底面作上下弹动,该接脚延伸至该基部后端露出,该两排第一端子的接触部的相同接点电路者相互为反向排列;一排第二端子,其为一排散针式端子,其为金属板片下料所形成,该第二端子一体设有两弹臂、一固定部及一接脚,该两弹臂呈鱼叉状,该两弹臂各设有一向中间凸出的接触部,该两接触部上下对齐呈一间距,该两弹臂平行于板面方向上下弹动,该一排第二端子以上下方向组装入该两绝缘座体的两排端子槽,该第二端子的板面呈竖直;及一金属外壳,其包覆该两绝缘座体且设有一四面包主壳体,该四面包主壳体遮蔽该两绝缘座体的对接部且两者形成一对接构造,该对接构造可正反双向定位于一对接电连接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它目的、优点和特色由以下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并参考附图当可更加明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前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上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端子20弹动状态)。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两绝缘座体10打开的立体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制造流程的立体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制造流程的立体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制造流程的立体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制造流程的立体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制造流程的立体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制造流程的立体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制造流程的立体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端子侧视示意图。图17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化实施的两绝缘座体10打开的立体图。图18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化实施的两绝缘座体10叠合的立体图。图19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化实施的立体分解图。图20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化实施的两绝缘座体10叠合的立体图。图2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第三变化实施的立体分解图。图2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第四变化实施的立体分解图。图2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第四变化实施的立体组合图。图24为本专利技术第五十二实施例的第五变化实施的立体组合图。图25为本专利技术第五十二实施例的第六变化实施的立体分解图。图25A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第七变化实施的立体分解图。图25B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第七变化实施的局部立体图。图26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第八变化实施的立体分解图。图27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第九变化实施的立体分解图。图28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制造流程的立体图。图29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制造流程的立体图。图30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制造流程的立体图。图31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制造流程的立体图。图3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制造流程的立体图。图33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制造流程的立体图。图34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变化实施的立体图。图35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变化实施的立体分解图。图36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变化实施的接地件的上视图。图37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变化实施的接地件的上视图。图38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第三变化实施的接地件的上视图。图39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第四变化实施的立体分解图。图40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第五变化实施的立体图。图41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制造流程的立体图。图42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制造流程的立体图。图43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制造流程的立体图。图44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制造流程的立体图。图45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制造流程的立体图。图46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变化实施的立体分解图。图47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变化实施的两排端子立体组合图。图48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变化实施在二次加工前的立体组合图。图49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变化实施在二次加工后的立体组合图。图50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第二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包括有:/n两绝缘座体,该绝缘座体一体设有一基部及一对接部,该对接部连接于该基部前端,该对接部设有一底板及两侧板,该两绝缘座体的基部呈上下叠合,该两绝缘座体的对接部的底板之间形成一连接槽,该两绝缘座体的对接部的两侧板相互抵接而呈一套接框体,该两绝缘座体内面设有一排隔栏分隔成一排前后延伸的端子槽,该端子槽自基座延伸至对接部且可自上下方向置入端子;/n两排第一端子,该两排第一端子为金属板片弯折冲压而成,该两排第一端子以上下方向组装入该两绝缘座体的两排端子槽,该端子由前而后一体设有一弹动部、一固定部及一接脚,该弹动部前段对应该对接部且弯曲设有一上下方向凸出的接触部,该弹动部垂直板面方向可上下弹动,该弹动部后段与固定部呈同一水平抵贴于该端子槽的底面,该端子槽的深度较该第一端子的材料厚度大,使该弹动部后段与固定部陷入该端子槽,该绝缘座体设有固定构造固定该一排第一端子的固定部,该一排第一端子的弹动部后段仍可抵贴该端子槽的底面作上下弹动,该接脚延伸至该基部后端露出,该两排第一端子的接触部的相同接点电路者相互为反向排列;/n一排第二端子,其为一排散针式端子,其为金属板片下料所形成,该第二端子一体设有两弹臂、一固定部及一接脚,该两弹臂呈鱼叉状,该两弹臂各设有一向中间凸出的接触部,该两接触部上下对齐呈一间距,该两弹臂平行于板面方向上下弹动,该一排第二端子以上下方向组装入该两绝缘座体的两排端子槽,该第二端子的板面呈竖直;及/n一金属外壳,其包覆该两绝缘座体且设有一四面包主壳体,该四面包主壳体遮蔽该两绝缘座体的对接部且两者形成一对接构造,该对接构造可正反双向定位于一对接电连接器。/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630 CN 2017207819111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包括有:
两绝缘座体,该绝缘座体一体设有一基部及一对接部,该对接部连接于该基部前端,该对接部设有一底板及两侧板,该两绝缘座体的基部呈上下叠合,该两绝缘座体的对接部的底板之间形成一连接槽,该两绝缘座体的对接部的两侧板相互抵接而呈一套接框体,该两绝缘座体内面设有一排隔栏分隔成一排前后延伸的端子槽,该端子槽自基座延伸至对接部且可自上下方向置入端子;
两排第一端子,该两排第一端子为金属板片弯折冲压而成,该两排第一端子以上下方向组装入该两绝缘座体的两排端子槽,该端子由前而后一体设有一弹动部、一固定部及一接脚,该弹动部前段对应该对接部且弯曲设有一上下方向凸出的接触部,该弹动部垂直板面方向可上下弹动,该弹动部后段与固定部呈同一水平抵贴于该端子槽的底面,该端子槽的深度较该第一端子的材料厚度大,使该弹动部后段与固定部陷入该端子槽,该绝缘座体设有固定构造固定该一排第一端子的固定部,该一排第一端子的弹动部后段仍可抵贴该端子槽的底面作上下弹动,该接脚延伸至该基部后端露出,该两排第一端子的接触部的相同接点电路者相互为反向排列;
一排第二端子,其为一排散针式端子,其为金属板片下料所形成,该第二端子一体设有两弹臂、一固定部及一接脚,该两弹臂呈鱼叉状,该两弹臂各设有一向中间凸出的接触部,该两接触部上下对齐呈一间距,该两弹臂平行于板面方向上下弹动,该一排第二端子以上下方向组装入该两绝缘座体的两排端子槽,该第二端子的板面呈竖直;及
一金属外壳,其包覆该两绝缘座体且设有一四面包主壳体,该四面包主壳体遮蔽该两绝缘座体的对接部且两者形成一对接构造,该对接构造可正反双向定位于一对接电连接器。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中该一排第二端子,为四个,分别为两个接地端子及两个电源端子。


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包括有:
两绝缘座体,该绝缘座体一体设有一基部及一对接部,该对接部连接于该基部前端,该对接部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周贤
申请(专利权)人:捷利知产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