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64292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19: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通过拉动块与卡槽的配合,分别对主体动簧片与反力簧片进行定位,特别是卡槽对反力簧片的抖动行程进行有效限制,避免动作过程中因动能而出现空行程,进而在当触点闭合过程时,能够减小动簧部分的抖动,降低回弹,避免因回弹而导致触点间产生电弧,降低触点的粘接概率。当触点分断过程中,减少动触点出现振动现象,避免发生电弧重燃的情况。推拉杆通过拉动块与卡槽的组合,对动簧部分形成有效固定的同时,在靠近动簧引出片的一侧解决了干涉问题,使动簧引出片的设计更简单,并且有利于继电器的小型化设计。拉动块通过凸苞与主体动簧片接触,能够使主体动簧片的受力位置固定,进而触点断开位置一致。

A relay for reducing contact jit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
本技术涉及继电器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
技术介绍
磁保持继电器通常由磁路部分、接触部分、推动机构和基座组成。磁路部分一般由两个基本对称的磁路组成,包括静止导磁体部件、可动导磁体部件和线圈,接触部分包括动簧部分、静簧部分,推动机构主要包括推动卡。继电器线圈通正向脉冲电压,磁路部分工作,推动卡推动动簧部分,使动簧部分的动触点与静簧部分的静触点相接触,继电器动作,线圈通反向脉冲电压,磁路部分工作,推动卡推动动簧部分,使动簧部分的动触点与静簧部分的静触点断开,继电器复归。现有技术的磁保持继电器中,动簧部分通常包括动簧片、动簧引出片和动触点,动触点连接在动簧片的活动端,动簧片的活动端还同时与推动卡相配合,动簧片的固定端则连接动簧引出片,动簧引出片则卡装在基座上。推动卡的端部为“H”型的连接部,用于与动簧片的活动端进行配合连接。由于继电器动作过程中,推动卡与动簧片的动能较大,在触点切换过程中,当触点闭合过程时,因为上述动能和惯性原因,推动卡和动簧片会来回抖动,而推动卡与动簧片的抖动频率、幅值不一样,其过程中“H”型的连接部与动簧片之间会有短暂的脱离,从而引起触点的接触回跳,这些回跳会导致触点间产生电弧,增加触点的粘接概率;当触点分断过程中,动触点会因上述推动卡和动簧片的动能出现振动现象,导致触点间隙有最大、最小值的情况,当触点间隙在最小值时,很容易导致电弧重燃的情况。由于“H”型的连接部在推动动簧部分的动触点与静簧部分的静触点断开时,在现有继电器体积上,容易与动簧引出片发生干涉,阻碍正常断点动作。为了避免干涉,需要将动簧引出片设计为在推动卡的运动方向上距离动簧片足够远,则不利于动簧片的高效工作;或者将动簧引出片设计为在“H”型的连接部的高度方向上距离推动卡足够远,则造成继电器的体积增加。“H”型的连接部与动簧片的安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刮擦,产生碎屑的生产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对动簧部分的反力簧片形成有效固定,减小动簧片的抖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设有推拉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和动触点,静簧部分包括静簧片和静触点,动簧片和静簧片分别设置于相适配的位置;动簧片的根部固定,推拉杆与动簧片的端部相配合,带动动簧片的端部运动;动簧片包括主体动簧片、反力簧片,动触点设置于主体动簧片的一面,反力簧片设置于另一面;推拉杆设有与主体动簧片相配合的拉动块,用于拉动主体动簧片;推拉杆对应反力簧片设有卡槽,反力簧片的端部设置于卡槽内,用于推动反力簧片,并限制反力簧片的振幅。作为优选,推拉杆的端部设置弯折段,拉动块设置于弯折段的端部,卡槽开设于弯折段。作为优选,反力簧片设置于卡槽内,卡槽的侧壁与反力簧片之间供反力簧片振动的最大宽度余量小于继电器动作时反力簧片处于不受限制状态下的最大振幅。作为优选,卡槽具有两个侧壁,分别为阻挡面、推动面,阻挡面位于推动面与拉动块之间;通过阻挡面限制反力簧片的振幅。作为优选,反力簧片与卡槽为紧配合。作为优选,反力簧片与卡槽为间隙配合,阻挡面的高度设置为高于推动面。作为优选,主体动簧片的端部沿中线开槽,形成两个触头动簧片,两个动触头分别设置于触头动簧片;对应两个触头动簧片,推拉杆设置两个拉动块,呈“T”型结构。作为优选,拉动块对应触头动簧片设置有朝向触头动簧片凸起的凸苞。作为优选,主体动簧片的端部在开槽的位置开设让位口,让位口套设于推拉杆的杆体。作为优选,主体动簧片顶抵于拉动块;反力簧片卡装于卡槽内时,反力簧片朝向主体动簧片形成弹性压缩。作为优选,反力簧片的端部与卡槽的槽底保持间隔。作为优选,动簧部分还包括动簧引出片,动簧引出片的根部与动簧片的根部连接,动簧引出片的端部越过推拉杆朝前延伸,与推拉杆形成错位交叉。作为优选,动簧引出片的端部通过台阶结构形成收窄的延伸板,延伸板从推拉杆的下方越过推拉杆,推拉杆于上方一侧设置有限位柱,反力簧片的端部对应限位柱进行弯折,且与推拉杆的杆体、限位柱保持间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所述的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通过拉动块与卡槽的配合,分别对主体动簧片与反力簧片进行定位,特别是卡槽对反力簧片的抖动行程进行有效限制,避免动作过程中因动能而出现空行程,进而在当触点闭合过程时,能够减小动簧部分的抖动,降低回弹,避免因回弹而导致触点间产生电弧,降低触点的粘接概率。当触点分断过程中,减少动触点出现振动现象,避免发生电弧重燃的情况。推拉杆通过拉动块与卡槽的组合,对动簧部分形成有效固定的同时,在靠近动簧引出片的一侧解决了干涉问题,使动簧引出片的设计更简单,并且有利于继电器的小型化设计。拉动块通过凸苞与主体动簧片接触,拉动主体动簧片时,凸苞与主体动簧片形成接触面积较小的近似点接触,能够使主体动簧片的受力位置固定,进而触点断开位置一致,保持运动方向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产品的一致性。主体动簧片通过分叉结构的端部与推拉杆的套设,在上下方向上形成限位,反力簧片通过端部的弯折与推拉杆的限位柱配合,在内外方向上形成限位,保证在装配完成后,动簧片与推拉杆在上下、内外方向上形成二维限位。其中,反力簧片的端部与卡槽的槽底保持间隔,不与卡槽的槽底接触,在不受外力的影响时,不存在摩擦的风险,稳定性更好,且避免由于刮擦产生碎屑。拉动块与卡槽呈错位分布,进而拉动块在断开动簧时的作用点与卡槽在闭合动簧的作用点错开,即可调节卡槽推动动簧的作用点和拉动块拉开动簧的作用点到接触系统的接触点的距离,实现调节动作、复归时推动点到接触系统接触点的力臂,增加推拉杆拉断力,进而实现在继电器动作时,提高抗接触系统烧损能力、增加电寿命;在继电器复归时,拉动块的拉动点到接触系统的接触点的力臂较短,其刚度较高,可将磁路系统的能量迅速的直接作用到接触系统的接触点上,降低动簧片的缓冲作用,从而有效提高拉断接触系统时的刚度及爆发力,从而实现迅速、有力的断开接触系统。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剖视图;图2是实施例一的动簧部分与推拉杆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一的推拉杆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一的动簧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一的接触系统处于触点分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A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实施例一的推拉杆的俯视图;图8是实施例一的接触系统侧视图(以图示的竖直方向为推拉杆的上下方向,水平方向为推拉杆的左右方向,内外方向为推拉杆的前后方向);图9是实施例二的接触系统处于触点分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的B的局部放大图;图11是实施例二的推拉杆的俯视图;图中:11是铁芯,12是线圈,13是衔铁,14是轭铁,20是推动部分,30是基座,41是推拉杆,411是拉动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设有推拉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和动触点,静簧部分包括静簧片和静触点,动簧片和静簧片分别设置于相适配的位置;动簧片的根部固定,推拉杆与动簧片的端部相配合,带动动簧片的端部运动;其特征在于,动簧片包括主体动簧片、反力簧片,动触点设置于主体动簧片的一面,反力簧片设置于另一面;推拉杆设有与主体动簧片相配合的拉动块,用于拉动主体动簧片;推拉杆对应反力簧片设有卡槽,反力簧片的端部设置于卡槽内,用于推动反力簧片,并限制反力簧片的振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设有推拉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和动触点,静簧部分包括静簧片和静触点,动簧片和静簧片分别设置于相适配的位置;动簧片的根部固定,推拉杆与动簧片的端部相配合,带动动簧片的端部运动;其特征在于,动簧片包括主体动簧片、反力簧片,动触点设置于主体动簧片的一面,反力簧片设置于另一面;推拉杆设有与主体动簧片相配合的拉动块,用于拉动主体动簧片;推拉杆对应反力簧片设有卡槽,反力簧片的端部设置于卡槽内,用于推动反力簧片,并限制反力簧片的振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拉动块与卡槽呈错位分布,推拉杆的端部设置弯折段,拉动块设置于弯折段的端部,卡槽开设于弯折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反力簧片设置于卡槽内,卡槽的侧壁与反力簧片之间供反力簧片振动的最大宽度余量小于继电器动作时反力簧片处于不受限制状态下的最大振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卡槽具有两个侧壁,分别为阻挡面、推动面,阻挡面位于推动面与拉动块之间;通过阻挡面限制反力簧片的振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反力簧片与卡槽为紧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反力簧片与卡槽为间隙配合,阻挡面的高度设置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叔明代文广李方能郑增光张杰郎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