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苗军专利>正文

一种单缸筒双气室油气弹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53020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13: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单缸筒双气室油气弹簧,采用双活塞杆、四腔双行程内置串联油气弹簧缸,包括两个独立行程的油气弹簧缸,两油气弹簧缸上下串联机构,共用一个缸筒。低负载时,充有低压氮气的上油气弹簧缸压缩缓冲下行,充有高压氮气下油气弹簧缸此时不工作,此时充有高压氮气的下油气弹簧缸压力高于上油气弹簧缸。当载荷达到一定值时,充有低压的上油气弹簧缸缓冲继续下行,达到下油气弹簧缸的高压氮气压力时,此时,上下油气弹簧缸共同工作,达到良好的缓冲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单缸筒,实现双油气弹簧的串联,简化了油气弹簧的结构,降低了成本,同时可以加长油气弹簧缸的行程,使得重载车辆刚度太大时,仍然可以实现良好的缓冲效果。

A kind of oil gas spring with single cylinder and double air chambe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缸筒双气室油气弹簧
本技术涉及油气弹簧
,特别是涉及一种单缸筒双气室油气弹簧。
技术介绍
汽车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受到来自路面的冲击而产生振动,为了缓和冲击、衰减振动,悬架系统中并联安装有弹性元件和减振器。其中,弹性元件用来吸收冲击能量以过滤路面的振动,但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减振器就是用来抑制这种弹簧跳跃的。目前,汽车悬架系统中一般采用螺旋弹簧作为弹性元件,高档车、重型工程车辆会采用油气弹簧。油气弹簧因其具有良好的非线性刚度特性,因而相对于螺旋弹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车辆的舒适性和稳定性。目前的油气弹簧虽然具有刚度随载荷变化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油气弹簧缸一般通过充气压力来调节刚度,也有通过活塞或缸筒的结构来改变阻尼或刚度的,但有效刚度的变化范围都偏小,或刚度大时缓冲太短,而加长油气弹簧缸的行程又受到空间的限制。如重载车辆用油气弹簧缸在空载和满载时都需要有一个好的缓冲行程,如空载时有缓冲效果,满载时缓冲效果则差;通过充气压力改变起始刚度,保证满载时缓冲效果好,而空载时刚度太大,缓冲效果变差,而增加行程又受到车辆高度的限制。因此,对于传统油气弹簧,如何实现在空载时具有良好的弹性特性,在重载时可以变成刚性悬架,吸收较多的冲击能量,抑制车架的振动,这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单缸筒双气室油气弹簧,解决现有油气弹簧在重载车辆空载、重载全过程缓冲效果较差的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单缸筒双气室油气弹簧,包括缸筒、上油气弹簧和下油气弹簧,所述上油气弹簧和下油气弹簧为上下串联机构设置,所述上油气弹簧包括上活塞杆、上活塞、浮动活塞和导向套,所述下油气弹簧包括下活塞杆、下活塞和后端盖,其中,所述上活塞杆、上活塞和浮动活塞嵌套在缸筒内,所述下活塞杆和下活塞嵌套在缸筒内,所述上活塞杆和下活塞杆的外径一致,所述上活塞、浮动活塞和下活塞的外径一致;所述缸筒的上端设置有导向套,所述导向套与缸筒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缸筒的下端设置有后端盖,所述后端盖与缸筒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浮动活塞的底端与下活塞杆的顶端接触,所述缸筒内壁设有阻隔尖,所述浮动活塞与阻隔尖的上端面相抵接,所述下活塞与阻隔尖的下端面相抵接;所述导向套与上活塞之间形成A腔,所述上活塞与浮动活塞之间形成第一油腔,所述浮动活塞与下活塞之间形成B腔,所述下活塞与后端盖之间形成第二油腔;所述缸筒上部一侧设置有A腔接口,所述后端盖一侧设置有B腔接口;所述A腔分别通过至少一个单向阀和至少一个阻尼孔与第一油腔连通;所述B腔分别通过至少一个单向阀和至少一个阻尼孔与第二油腔连通。进一步地,所述上活塞杆与上活塞一体成型,所述下活塞杆与下活塞一体成型。进一步地,所述上活塞杆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所述下活塞杆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进一步地,所述上活塞上设置有第一阻尼孔,所述下活塞上设置有第二阻尼孔。进一步地,所述导向套、上活塞、浮动活塞和下活塞与缸筒的接触面均设置有密封件。作为优选地,所述密封件为斯特封与弹性O形圈构成的滑环式组合密封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采用双活塞杆、四腔双行程内置串联油气弹簧缸,包括两个独立行程的油气弹簧缸,两油气弹簧缸上下串联机构。油气弹簧缸的上下活塞杆都装有内置单向阀,活塞上有阻尼孔。低负载时,充有低压氮气的上油气弹簧缸压缩缓冲下行,充有高压氮气下油气弹簧缸此时不工作,此时充有高压氮气的下油气弹簧缸压力高于上油气弹簧缸。当载荷达到一定值时,充有低压的上油气弹簧缸缓冲继续下行,达到下油气弹簧缸的高压氮气压力时,此时,上下油气弹簧缸共同工作,达到良好的缓冲效果。本技术实现了重载车在空载、重载全过程都具有良好的缓冲效果。本技术单缸筒双气室油气弹簧采用单缸筒,实现双油气弹簧的串联,简化了油气弹簧的结构,降低了成本,同时可以加长油气弹簧缸的行程,使得重载车辆刚度太大时,仍然可以实现良好的缓冲效果。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单缸筒双气室油气弹簧处于伸展状态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单缸筒双气室油气弹簧处于压缩状态的剖视图。图中,1-缸筒2-上活塞杆3-上活塞4-浮动活塞5-导向套6-下活塞杆7-下活塞8-后端盖9-阻隔尖10-A腔11-B腔12-第一油腔13-第二油腔14-A腔接口15-B腔接口16-第一单向阀17-第二单向阀18-第一阻尼孔19-第二阻尼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加深对本技术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和2所示,本技术一种单缸筒双气室油气弹簧,包括缸筒、上油气弹簧和下油气弹簧,所述上油气弹簧和下油气弹簧为上下串联机构设置,所述上油气弹簧包括上活塞杆、上活塞、浮动活塞和导向套,所述下油气弹簧包括下活塞杆、下活塞和后端盖,其中,所述上活塞杆、上活塞和浮动活塞嵌套在缸筒内,所述下活塞杆和下活塞嵌套在缸筒内,所述上活塞杆和下活塞杆的外径一致,所述上活塞、浮动活塞和下活塞的外径一致;所述缸筒的上端设置有导向套,所述导向套与缸筒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缸筒的下端设置有后端盖,所述后端盖与缸筒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浮动活塞的底端与下活塞杆的顶端接触,所述缸筒内壁设有阻隔尖,所述浮动活塞与阻隔尖的上端面相抵接,所述下活塞与阻隔尖的下端面相抵接;所述导向套与上活塞之间形成A腔,所述上活塞与浮动活塞之间形成第一油腔,所述浮动活塞与下活塞之间形成B腔,所述下活塞与后端盖之间形成第二油腔;所述缸筒上部一侧设置有A腔接口,所述后端盖一侧设置有B腔接口;所述A腔分别通过至少一个单向阀和至少一个阻尼孔与第一油腔连通;所述B腔分别通过至少一个单向阀和至少一个阻尼孔与第二油腔连通。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活塞杆与上活塞一体成型,所述下活塞杆与下活塞一体成型。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活塞杆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所述下活塞杆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活塞上设置有第一阻尼孔,所述下活塞上设置有第二阻尼孔。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向套、上活塞、浮动活塞和下活塞与缸筒的接触面均设置有密封件。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为斯特封与弹性O形圈构成的滑环式组合密封结构,由斯特封与弹性O形圈构成的滑环式组合密封结构,用于油气悬架的活塞杆与悬架缸筒的密封,也可以用于活塞与缸筒的密封。密封圈的几何形状是阶梯形,可以达到零泄漏,密封圈下有2个带预压缩量的O形橡胶圈作为弹性体,用以补偿密封圈的磨损。这种密封具有良好的自润滑性、防爬性和耐腐蚀性,且摩擦系数低。本技术单缸筒双气室油气弹簧采用单缸筒,实现双油气弹簧的串联,简化了油气弹簧的结构,降低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单缸筒双气室油气弹簧,其特征在于:包括缸筒、上油气弹簧和下油气弹簧,所述上油气弹簧和下油气弹簧为上下串联机构设置,所述上油气弹簧包括上活塞杆、上活塞、浮动活塞和导向套,所述下油气弹簧包括下活塞杆、下活塞和后端盖,/n其中,所述上活塞杆、上活塞和浮动活塞嵌套在缸筒内,所述下活塞杆和下活塞嵌套在缸筒内,所述上活塞杆和下活塞杆的外径一致,所述上活塞、浮动活塞和下活塞的外径一致;/n所述缸筒的上端设置有导向套,所述导向套与缸筒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缸筒的下端设置有后端盖,所述后端盖与缸筒通过螺栓固定连接;/n所述浮动活塞的底端与下活塞杆的顶端接触,所述缸筒内壁设有阻隔尖,所述浮动活塞与阻隔尖的上端面相抵接,所述下活塞与阻隔尖的下端面相抵接;/n所述导向套与上活塞之间形成A腔,所述上活塞与浮动活塞之间形成第一油腔,所述浮动活塞与下活塞之间形成B腔,所述下活塞与后端盖之间形成第二油腔;所述缸筒上部一侧设置有A腔接口,所述后端盖一侧设置有B腔接口;/n所述A腔分别通过至少一个单向阀和至少一个阻尼孔与第一油腔连通;/n所述B腔分别通过至少一个单向阀和至少一个阻尼孔与第二油腔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缸筒双气室油气弹簧,其特征在于:包括缸筒、上油气弹簧和下油气弹簧,所述上油气弹簧和下油气弹簧为上下串联机构设置,所述上油气弹簧包括上活塞杆、上活塞、浮动活塞和导向套,所述下油气弹簧包括下活塞杆、下活塞和后端盖,
其中,所述上活塞杆、上活塞和浮动活塞嵌套在缸筒内,所述下活塞杆和下活塞嵌套在缸筒内,所述上活塞杆和下活塞杆的外径一致,所述上活塞、浮动活塞和下活塞的外径一致;
所述缸筒的上端设置有导向套,所述导向套与缸筒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缸筒的下端设置有后端盖,所述后端盖与缸筒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所述浮动活塞的底端与下活塞杆的顶端接触,所述缸筒内壁设有阻隔尖,所述浮动活塞与阻隔尖的上端面相抵接,所述下活塞与阻隔尖的下端面相抵接;
所述导向套与上活塞之间形成A腔,所述上活塞与浮动活塞之间形成第一油腔,所述浮动活塞与下活塞之间形成B腔,所述下活塞与后端盖之间形成第二油腔;所述缸筒上部一侧设置有A腔接口,所述后端盖一侧设置有B腔接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苗军杨景桃
申请(专利权)人:苗军杨景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