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方舟专利>正文

一种建筑基坑的加强结构及其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75179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13: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地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基坑的加强结构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平铺在基坑本体底部的加强层,加强层的中部固定有承载体,承载体上平铺有平衡层,基坑本体的底部垂直向下插接有多个桩柱,桩柱的上端通过回位机构与加强层相连接,加强层通过承载机构与平衡层相连接,承载机构通过螺杆与回位机构传动连接,平衡层上设置有与承载机构对应的限位杆组,限位杆组分别与承载机构和回位机构相连接。该种建筑基坑的加强结构及其使用方法,通过承载机构和限位机构阻碍平衡层的倾斜,进而阻碍建筑体的倾斜,并且承载机构驱动回位机构对加强层回位,从而降低建筑体倾斜的加剧。

A reinforced structure of building foundation pit and its applica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基坑的加强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地基
,具体为一种建筑基坑的加强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建筑工程施工时,通常根据建筑要求,以及施工场地情况进行挖掘基坑,并对基坑底部结构进行改造,以便能够满足建筑要求。现有的建筑工程中由于建筑物本体的自重、地基结构以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原因,会使得建筑物发生沉降现象,这种现象应当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否则容易出现重大安全事故。现有的建筑物施工后通常由于改造后的基坑边缘位置的承载强度不够,沉降幅度较大,导致建筑物向承载力较弱的一侧倾斜,导致建筑物不稳定,而现有的建筑施工其地基通常为整体式,因此会导致基坑的另一侧逐渐翘起,从而加剧了建筑物的倾斜,因此导致建筑物稳定性较差,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建筑基坑的加强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基坑的加强结构及其使用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基坑的加强结构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平铺在基坑本体底部的加强层,加强层的中部固定有承载体,且承载体为拱形状,承载体上平铺有平衡层,基坑本体的底部垂直向下插接有多个桩柱,且桩柱位于加强层的下方端部,桩柱的上端通过回位机构与加强层相连接,加强层通过承载机构与平衡层相连接,承载机构通过螺杆与回位机构传动连接,平衡层上设置有与承载机构对应的限位杆组,且限位杆组分别与承载机构和回位机构相连接。优选的,承载机构包括第一承载臂,第一承载臂包括开设在加强层上的滑槽一,滑槽一上滑动连接有滑块一,滑块一上铰接有连杆一和挑臂一,连杆一的上端铰接在平衡层的底部,挑臂一的上端铰接托板一,且托板一与平衡层的底面面接触连接,连杆一和挑臂一呈V形设置,且开口向上,挑臂一的中部开设有条形槽一,且条形槽一的走向与挑臂一的长度走向平行,加强层的上表面固定有立杆一,立杆一的上端固定有凸杆一,凸杆一插接在条形槽一内,并能够在条形槽一内滑动。优选的,承载机构还包括第二承载臂,第二承载臂包括开设在加强层上的滑槽二,滑槽二上滑动连接有滑块二,滑块二上铰接有连杆二和挑臂二,连杆二的上端铰接在平衡层的底部,且连杆二与连杆一呈V字形设置,并且开口向下,挑臂二的上端铰接托板二,且托板二与平衡层的底面面接触连接,连杆二和挑臂二呈V形设置,且开口向上,挑臂二的中部开设有条形槽二,且条形槽二的走向与挑臂二的长度走向平行,加强层的上表面固定有立杆二,立杆二的上端固定有凸杆二,凸杆二插接在条形槽二内,并能够在条形槽二内滑动,第二承载臂与第一承载臂对称设置,并且第二承载臂的各组件结构尺寸与第一承载臂的各组件结构尺寸相同。优选的,回位机构包括定轴转动连接在桩柱上端的蜗杆,蜗杆的两侧设置有涡轮,且涡轮与蜗杆啮合连接,涡轮铰接在桩柱的上表面,且涡轮上固定有连杆三,连杆三的上端通过连杆四与加强层铰接,连杆三和连杆四呈V形设置,且开口朝向蜗杆的竖直中心轴线。优选的,加强层上固定有螺套,且螺套位于滑槽一和滑槽二中间,螺套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杆,螺杆下端固定连接蜗杆的上端,且蜗杆与螺杆共用中心轴线,螺杆的外露至加强层的上表面,且螺杆的上端固定连接齿盘。优选的,滑槽一和滑槽二呈中心对称的布局位于齿盘的两侧,滑块一上固定有齿条一,且齿条一的长度方向与滑槽一的走向平行,滑块二上固定有齿条二,且齿条二的长度方向与滑槽二的走向平行,齿条一和齿条二相互平行,并且均与齿盘啮合连接。优选的,限位杆组包括固定在平衡层上表面的压板,压板的下表面两端固定分别拉杆一和拉杆二,拉杆一的下端从上至下依次贯穿平衡层和加强层并位于加强层的下方,拉杆二的下端从上至下依次贯穿平衡层和加强层并位于加强层的下方。优选的,拉杆一的中部与托板一垂直并固定连接,拉杆二的中部与托板二垂直并固定连接。优选的,拉杆一的下端和拉杆二的下端分别位于蜗杆的中心轴线两侧,且拉杆一和连杆二的下端分别通过连杆五与对应的连杆三的上端铰接。另外一方面,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建筑基坑的加强结构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平衡层一侧倾斜时,该侧的承载机构带动限位杆组阻止平衡层的继续倾斜;步骤二:承载机构驱动回位机构使得加强层回位;步骤三:平衡层相对的另一侧翘起时,该侧的承载机构带动限位杆组使得平衡层翘起的一侧下移,并驱动回位机构使得加强层回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中,在平衡层一侧发生倾斜时,该侧的承载机构阻碍平衡层的进一步倾斜并驱动回位机构对加强层升起促使该侧回位,并且承载机构通过限位杆组对平衡层倾斜的一侧顶起,从而降低建筑体倾斜的加剧。本专利技术中,在平衡层一侧发生倾斜时,其另一侧的承载机构驱动回位机构对加强层下降,从而使得建筑体的倾斜的一侧向上翘起,促进建筑体的回位,而且承载机构通过限位杆组对平衡层翘起的一侧下拉,从而降低建筑体倾斜的加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总装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虚线框内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A-A截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基坑本体;2-桩柱;3-加强层;4-承载体;5-平衡层;6-承载机构;7-回位机构;8-限位杆组;9-连杆一;10-立杆一;11-凸杆一;12-挑臂一;13-条形槽一;14-托板一;15-滑槽一;16-连杆二;17-立杆二;18-凸杆二;19-挑臂二;20-条形槽二;21-托板二;22-滑槽二;23-螺套;24-螺杆;25-齿盘;26-蜗杆;27-涡轮;28-连杆三;29-连杆四;30-拉杆一;31-拉杆二;32-压板;33-连杆五;34-滑块一;35-齿条一;36-滑块二;37-齿条二。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工作人员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至图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基坑的加强结构,包括平铺在基坑本体1底部的加强层3,加强层3的中部固定有承载体4,且承载体4为拱形状,承载体4上平铺有平衡层5,平衡层5可在承载体4上滑动,基坑本体1的底部垂直向下插接有多个桩柱2,且桩柱2位于加强层3的下方端部,即靠近加强层3的侧边处,因通常基坑底部边缘处或者一侧发生不均匀的沉降,会导致建筑体向沉降较大的一侧倾斜,因此将装置设置在基坑底部的边缘处能够更有效的通过加强层3对建筑体进行支撑,从克服建筑体倾斜的问题,桩柱2可根据实际建筑设计布局进行布置,桩柱2的上端通过回位机构7与加强层3相连接,加强层3通过承载机构6与平衡层5相连接,承载机构6通过螺杆24与回位机构7传动连接,平衡层5上设置有与承载机构6对应的限位杆组8,且限位杆组8分别与承载机构6和回位机构7相连接。本实施例中,承载机构6包括第一承载臂,第一承载臂包括开设在加强层3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基坑的加强结构,包括平铺在基坑本体(1)底部的加强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层(3)的中部固定有承载体(4),且承载体(4)为拱形状,所述承载体(4)上平铺有平衡层(5),所述基坑本体(1)的底部垂直向下插接有多个桩柱(2),且桩柱(2)位于加强层(3)的下方端部,所述桩柱(2)的上端通过回位机构(7)与加强层(3)相连接,所述加强层(3)通过承载机构(6)与平衡层(5)相连接,所述承载机构(6)通过螺杆(24)与回位机构(7)传动连接,所述平衡层(5)上设置有与承载机构(6)对应的限位杆组(8),且限位杆组(8)分别与承载机构(6)和回位机构(7)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基坑的加强结构,包括平铺在基坑本体(1)底部的加强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层(3)的中部固定有承载体(4),且承载体(4)为拱形状,所述承载体(4)上平铺有平衡层(5),所述基坑本体(1)的底部垂直向下插接有多个桩柱(2),且桩柱(2)位于加强层(3)的下方端部,所述桩柱(2)的上端通过回位机构(7)与加强层(3)相连接,所述加强层(3)通过承载机构(6)与平衡层(5)相连接,所述承载机构(6)通过螺杆(24)与回位机构(7)传动连接,所述平衡层(5)上设置有与承载机构(6)对应的限位杆组(8),且限位杆组(8)分别与承载机构(6)和回位机构(7)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基坑的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机构(6)包括第一承载臂,所述第一承载臂包括开设在加强层(3)上的滑槽一(15),所述滑槽一(15)上滑动连接有滑块一(34),所述滑块一(34)上铰接有连杆一(9)和挑臂一(12),所述连杆一(9)的上端铰接在平衡层(5)的底部,所述挑臂一(12)的上端铰接托板一(14),且托板一(14)与平衡层(5)的底面面接触连接,所述连杆一(9)和挑臂一(12)呈V形设置,且开口向上,所述挑臂一(12)的中部开设有条形槽一(13),且条形槽一(13)的走向与挑臂一(12)的长度走向平行,所述加强层(3)的上表面固定有立杆一(10),所述立杆一(10)的上端固定有凸杆一(11),所述凸杆一(11)插接在条形槽一(13)内,并能够在条形槽一(13)内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基坑的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机构(6)还包括第二承载臂,所述第二承载臂包括开设在加强层(3)上的滑槽二(22),所述滑槽二(22)上滑动连接有滑块二(36),所述滑块二(36)上铰接有连杆二(16)和挑臂二(19),所述连杆二(16)的上端铰接在平衡层(5)的底部,且连杆二(16)与连杆一(9)呈V字形设置,并且开口向下,所述挑臂二(19)的上端铰接托板二(21),且托板二(21)与平衡层(5)的底面面接触连接,所述连杆二(16)和挑臂二(19)呈V形设置,且开口向上,所述挑臂二(19)的中部开设有条形槽二(20),且条形槽二(20)的走向与挑臂二(19)的长度走向平行,所述加强层(3)的上表面固定有立杆二(17),所述立杆二(17)的上端固定有凸杆二(18),所述凸杆二(18)插接在条形槽二(20)内,并能够在条形槽二(20)内滑动,所述第二承载臂与第一承载臂对称设置,并且第二承载臂的各组件结构尺寸与第一承载臂的各组件结构尺寸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基坑的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位机构(7)包括定轴转动连接在桩柱(2)上端的蜗杆(26),所述蜗杆(26)的两侧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方舟
申请(专利权)人:杨方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