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施工现场可翻转的临时工棚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5043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1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施工现场可翻转的临时工棚,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之间连接有第一纵向管,所述第二立柱之间连接有第二纵向管,所述第一纵向管与所述第二纵向管平行,所述第一纵向管与所述第二纵向管上连接有横向管,所述横向管与所述第一纵向管之间通过十字扣件连接,所述横向管与所述第二纵向管通过翻转扣件连接。其既可用作防护棚,又可实现手动控制棚顶的翻转,解决雨雪天气临时工棚负荷大,工人作业条件危险的问题。

A kind of temporary construction shed that can be turned over on the construction si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施工现场可翻转的临时工棚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施工现场可翻转的临时工棚。
技术介绍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建设很多临时工棚,以存放建筑材料或者临时休息纳凉之用。工棚一般采用普通钢管扣件搭设,其承重能力较差。但是在寒冷的冬季施工时,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冬季降雪量大、降雪持续时间长,大雪积压在顶棚上,可能会超过临时工棚的承重能力,导致工棚坍塌,造成损失。如果在积雪较大时,人工爬到顶棚上清理,又会增加重量,造成安全事故。如果在工程中使用较大型的工字钢来搭设临时工棚,施工成本会大大增加,并且工字钢在搭设时进行了切割,不能作为二次利用,造成材料浪费。现有技术中还没有解决上述问题的低成本、操作便捷的临时工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施工现场可翻转的临时工棚,其既可用作防护棚,又可实现手动控制棚顶的翻转,解决雨雪天气临时工棚负荷大,工人作业条件危险的问题。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施工现场可翻转的临时工棚,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之间连接有第一纵向管,所述第二立柱之间连接有第二纵向管,所述第一纵向管与所述第二纵向管平行,所述第一纵向管与所述第二纵向管上连接有横向管,所述横向管与所述第一纵向管之间通过十字扣件连接,所述横向管与所述第二纵向管通过翻转扣件连接。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翻转扣件包括套在所述横向管上的第一扣环与套在所述第二纵向管上的第二扣环,所述第二扣环包括位于下端的半圆形扣合部。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横向管上侧设有顶棚。作为一种优选,所述顶棚上设有U形箍,所述横向管穿过所述U形箍。作为一种优选,单个所述横向管上设有三个所述U形箍,所述U形箍设置在所述横向管的两端和中部。作为一种优选,所述顶棚由所述第二纵向管向所述第一纵向管一侧逐渐向下倾斜,坡率为2-3%。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二立柱之间设有水平连杆和倾斜连杆。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二立柱上设有撑杆,所述撑杆下端部与地面相抵。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二立柱与所述横向管之间设置有斜撑杆,所述斜撑杆与所述第二立柱和所述横向管之间通过旋转扣件连接。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二扣环包括与所述第一扣环连接的连接部,所述扣合部一端铰接在所述连接部上、另一端与所述连接部螺栓连接。综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解除横向管与第二纵向管之间的连接即可实现棚顶翻转,此时第一纵向管与横向管通过十字扣件连接,即可作为棚顶翻转支点,连接结构稳定可靠,可防止在翻转过程中棚顶位置产生偏移,使得反转后的棚顶能够稳定回复至初始位置。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侧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结构主视图;图4是图1中A处结构放大图;图5是图1中B处结构放大图;图6是翻转扣件结构示意图。图中的标号如下:1.第一立柱,2.第二立柱,3.第一纵向管,4.第二纵向管,5.横向管,6.十字扣件,7.翻转扣件,71.第一扣环,72.第二扣环,721.扣合部,722.连接部,8.顶棚,9.U形箍,10.水平连杆,11.倾斜连杆,12.撑杆,13.斜撑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中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6所示,该施工现场可翻转临时工棚包括两个第一立柱1和两个第二立柱2,第一立柱1和第二立柱2按矩形位置排列。第一立柱1之间连接有水平的第一纵向管3,第二立柱2之间连接有水平的第二纵向管4,第一纵向管3与第二纵向管4在水平面内平行。第一纵向管3与第二纵向管4上连接有横向管5,横向管5与第一纵向管3和第二纵向管4垂直。横向管5与第一纵向管3之间通过十字扣件6连接,横向管5与第二纵向管4通过翻转扣件7连接。松脱翻转扣件7使得横向管5与第二纵向管4分离,以第一纵向管3为中心翻转横向管5即可实棚顶的翻转。第一立柱1与第二立柱2高3.5m±0.5m,第一纵向管3和第二纵向管4长4m±1m,横向管5长5m±1m,管材为直径48mm的标准尺寸。横向管5的数量为五个,两个横向管5分别连接在第一立柱1与第二立柱2一侧,三个横向管5均布设置在上述两立柱之间。横向管5上除第一纵向管3和第二纵向管4外,还设有三个纵向管,一个纵向管设置在第一纵向管3与第二纵向管4之间,另外两个纵向管设置在第二纵向管4一侧,第二纵向管4连接在横向管5中部位置。纵向管间距为0.95m±0.2m,横向管5间距为1.2m±0.2m。如图4和图6所示,翻转扣件7包括套在横向管5上的第一扣环71与套在第二纵向管4上的第二扣环72,第二扣环72包括位于下端的半圆形扣合部721。需要翻转顶棚8时,仅需拆开扣合部721即可实现横向管5与第二纵向管4的分离。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扣环71与第二扣环72之间可通过螺栓连接,需要翻转顶棚8时,松脱螺栓使得第一扣环71与第二扣环72分离,实现横向管5与第二纵向管4的分离,翻转完成后连接第一扣环71与第二扣环72即可。如图6所示,第二扣环72包括与第一扣环71连接的连接部722,扣合部721一端铰接在连接部722上、另一端与连接部722螺栓连接,旋拧开螺栓并翻转扣合部721实现横向管5与第二纵向管4分离。横向管5上侧设有顶棚8,顶棚8为压型彩钢板结构。顶棚8尺寸长5m±1m,宽4m±1m,厚度2mm±1mm。顶棚8上设有U形箍9,横向管5穿过U形箍9。U形箍9两端杆端部设有螺纹并穿过顶棚8,顶棚8上端设有固定U形箍9的螺帽,可对顶棚8进行限位,防止其在大风作用下变形或滑落。单个横向管5上设有三个U形箍9,U形箍9设置在横向管5的两端和中部,两端及中部的横向管5通过U形箍9与顶棚8连接。顶棚8由第二纵向管4向第一纵向管3一侧逐渐向下倾斜,坡率为2-3%,以便排出其上的积水或积雪。第一立柱1与第二立柱2之间设有水平连杆10和倾斜连杆11,其组成框架结构,以保证使用和翻转顶棚8过程中支撑结构的稳定性。第二立柱2上设有撑杆12,撑杆12与倾斜连杆11设置在第二立柱2两侧,撑杆12下端部与地面相抵。第二立柱2与横向管5之间设置有斜撑杆13,斜撑杆13与第二立柱2和横向管5之间通过旋转扣件连接。斜撑杆13将顶棚8端部的载荷传递至第二立柱2上,避免顶棚8变形。在翻转顶棚8前,需拆开斜撑杆13与横向管5之间的连接。斜撑杆13与第二立柱2和横向管5之间可采用旋转扣件连接,通过松紧旋转扣件可抽出斜撑杆13,实现斜撑杆13与横向管5的分离。以上说明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使得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完整的实施本方案,但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这些都是不具有创造性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施工现场可翻转的临时工棚,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立柱(1)和第二立柱(2),所述第一立柱(1)之间连接有第一纵向管(3),所述第二立柱(2)之间连接有第二纵向管(4),所述第一纵向管(3)与所述第二纵向管(4)平行,所述第一纵向管(3)与所述第二纵向管(4)上连接有横向管(5),所述横向管(5)与所述第一纵向管(3)之间通过十字扣件(6)连接,所述横向管(5)与所述第二纵向管(4)通过翻转扣件(7)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施工现场可翻转的临时工棚,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立柱(1)和第二立柱(2),所述第一立柱(1)之间连接有第一纵向管(3),所述第二立柱(2)之间连接有第二纵向管(4),所述第一纵向管(3)与所述第二纵向管(4)平行,所述第一纵向管(3)与所述第二纵向管(4)上连接有横向管(5),所述横向管(5)与所述第一纵向管(3)之间通过十字扣件(6)连接,所述横向管(5)与所述第二纵向管(4)通过翻转扣件(7)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施工现场可翻转的临时工棚,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扣件(7)包括套在所述横向管(5)上的第一扣环(71)与套在所述第二纵向管(4)上的第二扣环(72),所述第二扣环(72)包括位于下端的半圆形扣合部(7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施工现场可翻转的临时工棚,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管(5)上侧设有顶棚(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施工现场可翻转的临时工棚,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棚(8)上设有U形箍(9),所述横向管(5)穿过所述U形箍(9)。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施工现场可翻转的临时工棚,其特征在于:单个所述横向管(5)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泉锋杨佳佳李斌张州萍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展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