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同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沉降控制的道路修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4794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12: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道路工程,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沉降控制的道路修复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道路修复结构包括路面和路基,所述路面包括面层、基层和垫层,所述面层和基层中还包括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由面层的上表面延伸至基层的底部,所述第一缺口的截面为倒梯形,所述垫层和路基中还包括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的底部向垫层和路基方向延伸形成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中填充有面层修补层和基层修补层,所述第二缺口中填充有垫层修补层和路基修补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基于沉降控制的道路修复结构和基于沉降控制的道路修复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修复结构在使用过程出现过大的路表沉降以及起到延缓修复道路裂缝的产生。

A structure of road restoration based on settlement contro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沉降控制的道路修复结构
本技术涉及道路工程,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沉降控制的道路修复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原有的管线设施不能满足现有的使用要求,城市管线的埋设需要开挖大量既有道路。目前开挖道路主要采用垂直开挖和台阶开挖的方式进行修复,道路在修复后使用初期易产生两类病害,一类是在路面修复接触面产生平行于修复方向的裂缝,另一类是在维修部分发生路表沉陷,若不及时加以维修,水分进入道路结构后,会生成次生病害,影响路面的使用性能。传统的修复方式不能较好的解决裂缝与沉降问题,裂缝和沉降的产生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使得道路的使用寿命下降。基于此,有必要突破传统的开挖修复思维,提出一种新的结构形式来减小裂缝和沉降的发展以提高道路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较好控制路表沉降的新型道路开挖修复结构和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基于沉降控制的道路修复结构,所述道路修复结构包括路面和路基,所述路面包括面层、基层和垫层,所述道路自表面至底部依次包括面层、基层、垫层和路基,所述面层和基层中还包括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由面层的上表面延伸至基层的底部,所述第一缺口的截面为倒梯形,所述垫层和路基中还包括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的底部向垫层和路基方向延伸形成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中填充有面层修补层和基层修补层,所述第二缺口中填充有垫层修补层和路基修补层。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层和垫层之间还设有底基层。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在基层修补层和面层修补层之间设有第三结合层,当基层为半刚性材料或刚性材料时,所述第三结合层为应力吸收层和/或土工材料层,当基层为柔性材料时,所述第三结合层为粘结层。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层修补层和基层之间设有第一结合层,所述第一结合层为粘结层,所述面层修补层和面层之间设有第二结合层,所述第二结合层为粘结层。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缺口的截面为底角30°~60°的倒梯形,所述第一缺口的截面为等腰倒梯形。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缺口的截面为矩形;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路基修补层中埋设有管线。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路面缺口延伸方向与道路行车方向一致或垂直。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面层的材料为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面层修补层材料与面层材料相配合。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层的材料为水泥稳定碎石、石灰稳定碎石、沥青稳定碎石或级配碎石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基层修补层材料与基层材料相配合。所述垫层的材料为碎石、沙砾、煤渣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垫层修补层材料与垫层材料相配合。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路基经处理的天然土,所述路基修补层材料与路基材料相配合。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面层的高度为6~30cm。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层的高度为10~50cm。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垫层的高度为15~25cm。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路基的高度为100~500cm。本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基于沉降控制的道路修复方法,所述道路包括路面和路基,所述路面包括面层、基层和垫层,所述道路自表面至底部依次包括面层、基层、垫层和路基,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开设路面缺口,所述路面缺口包括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的截面为倒梯形,所第一缺口的底部向垫层和路基方向延伸形成第二缺口;填补面层修补层和基层修补层以填补第一缺口;填补垫层修补层和路基修补层以填补第二缺口。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缺口的基层表面设置第一结合层,所述第一结合层为粘结层,在第一缺口的面层表面设置第二结合层,所述第二结合层为粘结层。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基层修补层和面层修补层之间设置第三结合层,当基层为半刚性材料或是刚性材料时,所述第三结合层为应力吸收层和/或土工材料层,当基层为柔性材料时,所述第三结合层为粘结层。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缺口的截面为底角30°~60°的倒梯形,所述第一缺口的截面为等腰倒梯形。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缺口的截面为矩形。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路基修补层中埋设有管线。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路面缺口延伸方向与道路行车方向一致或垂直。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面层的材料为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面层修补层材料与面层材料相配合。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层的材料为水泥稳定碎石、石灰稳定碎石、沥青稳定碎石或级配碎石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基层修补层材料与基层材料相配合。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垫层的材料为碎石、沙砾、煤渣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垫层修补层材料与垫层材料相配合。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路基的材料为经过处理的天然土,所述路基修补层材料与路基材料相配合。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面层的高度为6~30cm,所述面层修补层高度与面层高度相配合。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层的高度为10~50cm,所述基层修补层高度与基层高度相配合。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垫层的高度为15~25cm,所述垫层修补层高度与垫层高度相配合。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路基的高度为100~500cm,所述路基修补层高度与路基高度相配合。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技术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为本技术剖面结构示意图。元件标号说明1路面11面层12基层13垫层2路基3第一缺口31面层修补层32基层修补层33第一结合层34第二结合层35第三结合层4第二缺口41垫层修补层42路基修补层43管线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2。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沉降控制的道路修复结构,如图1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沉降控制的道路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修复结构包括路面(1)和路基(2),所述路面(1)包括面层(11)、基层(12)和垫层(13),所述道路自表面至底部依次包括面层(11)、基层(12)、垫层(13)和路基(2),所述面层(11)和基层(12)中还包括第一缺口(3),所述第一缺口(3)由面层(11)的上表面延伸至基层(12)的底部,所述第一缺口(3)的截面为倒梯形,所述垫层(13)和路基(2)中还包括第二缺口(4),所述第一缺口(3)的底部向垫层(13)和路基(2)方向延伸形成第二缺口(4),所述第一缺口(3)中填充有面层修补层(31)和基层修补层(32),所述第二缺口(4)中填充有垫层修补层(41)和路基修补层(4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沉降控制的道路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修复结构包括路面(1)和路基(2),所述路面(1)包括面层(11)、基层(12)和垫层(13),所述道路自表面至底部依次包括面层(11)、基层(12)、垫层(13)和路基(2),所述面层(11)和基层(12)中还包括第一缺口(3),所述第一缺口(3)由面层(11)的上表面延伸至基层(12)的底部,所述第一缺口(3)的截面为倒梯形,所述垫层(13)和路基(2)中还包括第二缺口(4),所述第一缺口(3)的底部向垫层(13)和路基(2)方向延伸形成第二缺口(4),所述第一缺口(3)中填充有面层修补层(31)和基层修补层(32),所述第二缺口(4)中填充有垫层修补层(41)和路基修补层(4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12)和垫层(13)之间还设有底基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基层修补层(32)和面层修补层(31)之间设有第三结合层(35),当基层(12)为半刚性材料或刚性材料时,所述第三结合层(35)为应力吸收层或土工材料层,当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家科叶仕江赵鸿铎黄琴龙林盛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