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用于酸性土壤上的纳米含镁复混肥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74655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11: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用于酸性土壤上的纳米含镁复混肥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要求保护一种复合肥,该复混肥由肥芯和包在所述肥芯外的包膜层组成;其中,构成所述包膜层的材料为纳米氧化镁。上述复合肥中,以Mg添加量计,所述纳米氧化镁占所述复合肥总质量的0.5‑2%;所述纳米氧化镁的直径为20‑50nm。本发明专利技术将纳米镁肥包膜于颗粒肥料外层,纵使农民对镁认识水平较低,农民在施用该类肥料时,相当于施用了镁肥,具有较强的大面积推广施用可行性;此外,该复混肥能够减少养分淋洗,提高养分利用效率5‑20%,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10‑50%。

A kind of nanometer magnesium compound fertilizer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for acid soi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用于酸性土壤上的纳米含镁复混肥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肥料
,具体涉及一种可用于酸性土壤上的纳米含镁复混肥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镁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必须的中量营养元素之一,在叶绿素组成、酶的活化、核苷酸和蛋白质的合成、蔗糖韧皮部装载、碳水化合物分配、能量代谢和活性氧代谢等方面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镁在缓解铝毒胁迫、盐胁迫和重金属等非生物胁迫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镁已被称为既氮、磷、钾元素之后的第四大营养元素,在作物产量提高与农产品品质提升方面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我国目前缺镁现象愈发严重,据有关研究表明,我国54%的土壤缺镁,其中21%的土壤有效镁含量处于严重缺乏状态,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及时、合理地施用镁肥显得尤为迫切。但在实际生产中,农民因知识水平有限,不施镁肥现象普遍。把镁添加进常规肥料(如复合肥)可能是实现镁肥大面积施用的较快、有效途径。同时,因肥料的不合理施用,导致肥料养分利用率低下,不但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品与品质,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纳米技术被欧盟列为未来六大关键技术之一,纳米肥料被认为将会在提高养分利用效率、作物产量与品质、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对现有专利库有关纳米镁肥的搜索结果发现,专利CN103467195B是一款中量元素冲施肥,缺点是在南方气候、土壤条件下易造成养分的淋洗与径流损失;二是本产品施用局限性较大。硅含量较高,更多的适合水稻等作物;受限于农民的知识水平,大面积推广施用的可能性较低,较难解决我国的缺镁问题。专利CN105541461A是一款用于解决蔬菜缺镁症的水溶肥,施用方式是喷施在作物上。缺点是多次喷施方式费时费力,成本较高,大面积推广可行性较低,也较难解决我国的缺镁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用于酸性土壤上的纳米含镁复混肥及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一种复合肥,该复混肥由肥芯和包在所述肥芯外的包膜层组成;其中,构成所述包膜层的材料为纳米氧化镁。上述复合肥中,以Mg添加量计,所述纳米氧化镁占所述复合肥总质量的0.5-2%;所述纳米氧化镁的直径为20-50nm。具体的,作为肥芯的肥料选自二元复合肥和NPK三元复合肥中至少一种;所述二元复合肥具体选自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中至少一种。所述复合肥中还含有粘结剂;所述粘结剂为去离子水或粘性溶液;所述粘性溶液具体选自尿素水溶液和硫酸镁水溶液中至少一种;具体的,所述尿素水溶液的质量百分浓度为5-30%;具体为10%;所述硫酸镁水溶液的质量百分浓度具体为5-40%;所述粘结剂的用量为每1000g复合肥中使用20-50ml;具体为每1000g复合肥中使用30ml。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制备所述复合肥的方法,包括:将作为肥芯的肥料粉碎过筛,混匀,将所述粘结剂和所述纳米氧化镁按照配比均匀喷洒在肥料颗粒表面使之粘结成粒,于鼓风干燥箱中烘干,冷却,即得;或者将作为肥芯的肥料粉碎过筛,混匀,将所述纳米氧化镁的溶液按照配比均匀喷洒在肥料颗粒表面使之粘结成粒,于鼓风干燥箱中烘干,冷却,即得。上述方法所述过筛步骤中,筛孔目数为60-120目;具体为100目;所述纳米氧化镁的直径为20-50nm,具体为50nm。所述烘干步骤中,温度为30-40℃;时间为2-3小时;所述造粒步骤中,造粒方式为完全均匀混合造粒、外包膜造粒或内外包膜造粒。造粒工艺为圆盘造粒工艺、滚筒造粒工艺等。另外,上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复合肥在施肥或酸性土壤施肥中的应用。具体的,所述施肥中,施肥时机为播前基施;施肥深度为表土下5cm;施肥方法为等间距分布。另外,上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复合肥在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或品质中的应用也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具体的,所述品质选自株高、干物重、养分含量和SPAD值中至少一种。本专利技术采用包膜的方式将纳米氧化镁包膜在常规颗粒肥料(如复混肥等)外层,具有以下优点:1、复混肥等是农民最常施用的肥料产品,将纳米镁肥包膜于颗粒肥料外层,纵使农民对镁认识水平较低,农民在施用该类肥料时,相当于施用了镁肥,具有较强的大面积推广施用可行性;2、减少养分淋洗,提高养分利用效率5-20%,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10-5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阐述,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以下实施例。所述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原材料如无特别说明均能从公开商业途径获得。实施例1、肥料生产案例11,将颗粒磷酸一铵(12-61-0)肥料过100目筛,选用2.5-3mm直径的磷酸一铵颗粒。2,以2%Mg为目标镁添加量,分别称量所需磷酸一铵用量和粒径为50nm的纳米氧化镁用量,组分比例为:96.7份的磷酸一铵和3.3份的纳米氧化镁。将磷酸一铵颗粒肥料颗粒倒入造粒机内,调节转数值28r/min。3,以10%尿素溶液做粘结剂,用量为每1000g复合肥中使用25ml,将纳米氧化镁粉末,均匀的包膜于肥料颗粒外层。4,造粒完成后,于在鼓风干燥箱中,30-40℃条件下烘2-3小时,取出,冷却至室温。5,保存,备测试用。实施例2、肥料生产案例21,将尿素、磷酸一铵、硫酸钾研磨,过100目标准试验筛,备用。2,按2%Mg为目标镁添加量,称取粒径为50nm的纳米氧化镁33.3份。按N-P-K配比15-5-20分别称量所需尿素304.7份、磷酸一铵81.9份、硫酸钾446.4份和其他辅料133.7份,用搅拌机将不同原料充分混合均匀。3,将混合均匀的物料倒入造粒机中,以去离子水做粘结剂,调节转数至28r/min,用量为每1000g复合肥中使用30ml。将纳米氧化镁粉末分两次均匀洒在肥料颗粒表面。当肥料颗粒大小在1-1.5mm直径时第一次添加16.65g,等到完全成粒,再在肥料颗粒最外层第二次添加纳米氧化镁粉末16.65g。4,于在鼓风干燥箱中,30-40℃条件下烘2-3小时,取出,冷却至室温。5,最后用标准试验筛筛选2-3mm直径的颗粒,保存,以备测试用。实施例3、农学效果评价案例本案例以大豆为试验载体,在酸性土壤上评价肥料的农学效果。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选择籽粒饱满、大小一致的大豆种子若干,每盆种4粒种子,种脐朝下,轻轻埋于土壤表面。不同肥料产品于5cm土层下等间距分布,同时补充其他元素以保证大豆对其他元素的吸收需求。并定期浇水,以维持80%的田间持水量。每组处理5个重复,20天之后收获株高与干物重。通过测定,结果表明,与不含镁复合肥相比(株高17.2cm)相比,施用含镁纳米复合肥(株高26.9cm)株高增加56.4%;干物重方面,含镁复合肥处理(4.92g)比不含镁复合肥处理(3.44g)增产43.0%,具有明显的农学效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肥,由肥芯和包在所述肥芯外的包膜层组成;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包膜层的材料为纳米氧化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肥,由肥芯和包在所述肥芯外的包膜层组成;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包膜层的材料为纳米氧化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肥,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肥中,以Mg添加量计,所述纳米氧化镁占所述复合肥总质量的0.5-2%;
所述纳米氧化镁的直径为20-5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肥,其特征在于:作为肥芯的肥料选自二元复合肥和NPK三元复合肥中至少一种;
所述二元复合肥具体选自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中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复合肥,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肥中还含有粘结剂;
所述粘结剂为去离子水或粘性溶液;所述粘性溶液具体选自尿素水溶液和硫酸镁水溶液中至少一种;具体的,所述尿素水溶液的质量百分浓度为5-30%;具体为10%;所述硫酸镁水溶液的质量百分浓度具体为5-40%;
所述粘结剂的用量为每1000g复合肥中使用20-50ml。


5.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复合肥的方法,包括:
将作为肥芯的肥料粉碎过筛,混匀,将所述粘结剂和所述纳米氧化镁按照配比均匀喷洒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成东鲁振亚王岩岩贾冲冲张福锁江荣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