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模具斜顶强制复位的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38257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08: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模具斜顶强制复位的机构,包括上面板、上模板、下模板、支撑柱、下面板、顶板、斜导柱、复位杆和顶针,顶板上安装有复位杆、顶针以及斜导柱,斜导柱穿过下模板内设置的斜顶座和斜顶座腔连接斜顶块,斜顶座内设置有环形油筒和与斜导柱相配合的斜向槽,环形油筒中心的通孔与斜向槽的结构一致,且彼此之间相连通,均包覆在斜导柱的外围,通孔的底部开设储油槽,储油槽连通出油孔,出油孔与环形油筒相连;上面板的两侧均设置有导杆,导杆铰接连接杆,连接杆转动安装在转盘的边缘,转盘上安装有下压抵接杆,下压抵接杆活动抵接顶板两侧内嵌的抵接槽道。

A mechanism for forced reset of die inclined roo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模具斜顶强制复位的机构
本技术涉及注塑加工
,具体为一种应用于模具斜顶强制复位的机构。
技术介绍
注塑模具加工是先将塑料加入模具中,模内的塑料在重力和热能的作用下,逐渐均匀地涂布、熔融粘附于模腔的整个表面上,成型为所需要的形状,给冷却定型而制得。注塑模具开模过程中需要通过顶板带动顶针运动以将成型塑料件从模仁中顶出,开模动作完成后顶板需要复位以带动顶针复位,如此往复操作;在注塑件脱模以后,注塑模具再次闭合进入下一注塑工序时,若此时顶针仍未复位或复位不到位,将会造成碰撞,使顶针断裂,损坏模具,减短模具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模具斜顶强制复位的机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模具斜顶强制复位的机构,包括上面板、上模板、下模板、支撑柱、下面板、顶板、斜导柱、复位杆和顶针,上面板的下端设置有上模板,上模板的底部与下模板的顶部贴合形成一个型腔,下模板通过支撑柱安装在下面板上,并与下面板之间形成供顶板上下移动的移动腔,顶板上安装有复位杆、顶针以及斜导柱,斜导柱穿过下模板内设置的斜顶座和斜顶座腔连接斜顶块,斜顶座内设置有环形油筒和与斜导柱相配合的斜向槽,环形油筒中心的通孔与斜向槽的结构一致,且彼此之间相连通,均包覆在斜导柱的外围,通孔的底部开设储油槽,储油槽连通出油孔,出油孔与环形油筒相连;上面板的两侧均设置有导杆,导杆铰接连接杆,连接杆转动安装在转盘的边缘,转盘上安装有下压抵接杆,下压抵接杆活动抵接顶板两侧内嵌的抵接槽道。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顶板上开设有滑动槽,滑动槽内滑动安装有滑动块,斜导柱铰接滑动块,并通过滑动块在滑动槽水平内滑动。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复位杆和顶针穿过下模板与上模板活动抵接,且顶针的顶部对准上模板底部设置的模腔凹槽设置。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转盘转动安装在支撑柱上部内侧,支撑柱的上部两侧边分别开设有适配于连接杆的连接槽和下压抵接杆的抵接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一种应用于模具斜顶强制复位的机构,通过设置的斜顶座内设置得环形油筒和与斜导柱相配合的斜向槽,且环形油筒中心的通孔与斜向槽的结构一致,且彼此之间相连通,均包覆在斜导柱的外围,通孔的底部开设储油槽,储油槽连通出油孔,出油孔与环形油筒相连,使用时,环形油筒内的润滑油通过出油孔流进储油槽内,在斜导柱上下进出斜向槽时,将斜导柱的斜柱上涂抹上润滑油,避免因斜向槽缺油,摩擦力大容易导致斜导柱卡死的现象发生,使得装置运行更加顺畅。2、本技术一种应用于模具斜顶强制复位的机构,通过设置的导杆、连接杆、转盘的和下压抵接杆,在上模板与下模板合模时,导杆带动连接杆同步向下移动,使得转盘旋转,将下压抵接杆抵接在顶板上,与复位杆、顶针以及斜导柱配合运作,增加强制复位顶板的动力,致使顶板复位工作更加顺畅的进行。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导杆、连接杆、转盘的、下压抵接杆和顶板连接图;图3为本技术斜顶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环形油筒剖面图。图中:1、上面板;2、上模板;3、下模板;4、支撑柱;5、下面板;6、顶板;7、斜导柱;8、复位杆;9、顶针;10、移动腔;11、斜顶座;12、斜顶座腔;13、斜顶块;14、斜向槽;15、通孔;16、储油槽;17、出油孔;18、导杆;19、连接杆;20、转盘;21、下压抵接杆;22、抵接槽道;23、滑动槽;24、滑动块;25、环形油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模具斜顶强制复位的机构,包括上面板1、上模板2、下模板3、支撑柱4、下面板5、顶板6、斜导柱7、复位杆8和顶针9,上面板1的下端设置有上模板2,上模板2的底部与下模板3的顶部贴合形成一个型腔,下模板3通过支撑柱4安装在下面板5上,并与下面板5之间形成供顶板6上下移动的移动腔10,顶板6上安装有复位杆8、顶针9以及斜导柱7,斜导柱7穿过下模板3内设置的斜顶座11和斜顶座腔12连接斜顶块13,斜顶座11内设置有环形油筒25和与斜导柱7相配合的斜向槽14,环形油筒25中心的通孔15与斜向槽14的结构一致,且彼此之间相连通,均包覆在斜导柱7的外围,通孔15的底部开设储油槽16,储油槽16连通出油孔17,出油孔17与环形油筒25相连;注塑时,用户将注塑液通口进料口导入上模板2的底部与下模板3的顶部贴合形成的型腔中,制作工件,工件制造完成后,进行开模工作,顶板6向上顶出,斜导柱7、复位杆8和顶针9同步向上顶出,将工件移开,此时斜导柱7在斜向槽14内向上移动,环形油筒25内通过出油孔17流进储油槽16内的润滑油,在斜导柱7上下进出斜向槽14时,涂抹在其斜柱身上,增加斜导柱7的润滑力度,较小斜导柱7与斜向槽14的摩擦力,避免因斜向槽14缺油,摩擦力大容易导致斜导柱7卡死的现象发生,使得装置运行更加顺畅;上面板1的两侧均设置有导杆18,导杆18铰接连接杆19,连接杆19转动安装在转盘20的边缘,转盘20上安装有下压抵接杆21,下压抵接杆21活动抵接顶板6两侧内嵌的抵接槽道22。在上模板2与下模板3合模时,导杆18带动连接杆19同步向下移动,使得转盘20旋转,将下压抵接杆21抵接在顶板6上,与复位杆8、顶针9以及斜导柱7配合运作,增加强制复位顶板6的动力,致使顶板6复位工作更加顺畅的进行。进一步的,所述顶板6上开设有滑动槽23,滑动槽23内滑动安装有滑动块24,斜导柱7铰接滑动块24,并通过滑动块24在滑动槽23水平内滑动。进一步的,所述复位杆8和顶针9穿过下模板3与上模板2活动抵接,且顶针9的顶部对准上模板2底部设置的模腔凹槽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模具斜顶强制复位的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面板(1)、上模板(2)、下模板(3)、支撑柱(4)、下面板(5)、顶板(6)、斜导柱(7)、复位杆(8)和顶针(9),上面板(1)的下端设置有上模板(2),上模板(2)的底部与下模板(3)的顶部贴合形成一个型腔,下模板(3)通过支撑柱(4)安装在下面板(5)上,并与下面板(5)之间形成供顶板(6)上下移动的移动腔(10),顶板(6)上安装有复位杆(8)、顶针(9)以及斜导柱(7),斜导柱(7)穿过下模板(3)内设置的斜顶座(11)和斜顶座腔(12)连接斜顶块(13),斜顶座(11)内设置有环形油筒(25)和与斜导柱(7)相配合的斜向槽(14),环形油筒(25)中心的通孔(15)与斜向槽(14)的结构一致,且彼此之间相连通,均包覆在斜导柱(7)的外围,通孔(15)的底部开设储油槽(16),储油槽(16)连通出油孔(17),出油孔(17)与环形油筒(25)相连;/n上面板(1)的两侧均设置有导杆(18),导杆(18)铰接连接杆(19),连接杆(19)转动安装在转盘(20)的边缘,转盘(20)上安装有下压抵接杆(21),下压抵接杆(21)活动抵接顶板(6)两侧内嵌的抵接槽道(2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模具斜顶强制复位的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面板(1)、上模板(2)、下模板(3)、支撑柱(4)、下面板(5)、顶板(6)、斜导柱(7)、复位杆(8)和顶针(9),上面板(1)的下端设置有上模板(2),上模板(2)的底部与下模板(3)的顶部贴合形成一个型腔,下模板(3)通过支撑柱(4)安装在下面板(5)上,并与下面板(5)之间形成供顶板(6)上下移动的移动腔(10),顶板(6)上安装有复位杆(8)、顶针(9)以及斜导柱(7),斜导柱(7)穿过下模板(3)内设置的斜顶座(11)和斜顶座腔(12)连接斜顶块(13),斜顶座(11)内设置有环形油筒(25)和与斜导柱(7)相配合的斜向槽(14),环形油筒(25)中心的通孔(15)与斜向槽(14)的结构一致,且彼此之间相连通,均包覆在斜导柱(7)的外围,通孔(15)的底部开设储油槽(16),储油槽(16)连通出油孔(17),出油孔(17)与环形油筒(25)相连;
上面板(1)的两侧均设置有导杆(18),导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小刚夏志胜周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科工机电设备成套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