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树发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化工生产的便于加料的高效型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34796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08: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化工生产的便于加料的高效型反应釜,包括主体,还包括搅拌机构和加料机构,搅拌机构包括第二转动管、驱动管、驱动组件、支撑组件、两个搅拌组件和至少两个搅拌杆,搅拌组件包括第一转动管、安装轴承、固定轴、挡板、两个扭转弹簧和至少两个贯穿孔,加料机构包括动力缸、气缸、活塞块、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一管道、第二管道、旋转接头和至少两个注料管,该用于化工生产的便于加料的高效型反应釜中,通过搅拌机构可以对主体内部的原料进行搅拌,提高了原料的均匀度,提高了反应釜生产原料的质量,不仅如此,通过加料机构可以将原料均匀的加入反应釜内部,提高了反应釜加料的便捷度,提高了原料的质量。

An efficient reactor for chemical produ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化工生产的便于加料的高效型反应釜
本专利技术涉及化工生产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化工生产的便于加料的高效型反应釜。
技术介绍
反应釜的广义理解即有物理或化学反应的容器,通过对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配置,实现工艺要求的加热、蒸发、冷却及低高速的混配功能。反应釜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橡胶、农药、染料、医药、食品,用来完成硫化、硝化、氢化、烃化、聚合、缩合等工艺过程的压力容器,例如反应器、反应锅、分解锅、聚合釜等;材质一般有碳锰钢、不锈钢、锆、镍基合金及其它复合材料。现有技术的反应釜的搅拌结构较为简单,致使反应釜内部的原料混合不均匀,降低了反应釜的生产效率,不仅如此,在反应釜工作时,操作人员需要按照反应进度向反应釜内部加入原料,现有技术的反应釜不仅加料较为繁琐,同时新加的原料无法与反应釜内部原有的原料进行快速混合,降低了反应釜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化工生产的便于加料的高效型反应釜。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化工生产的便于加料的高效型反应釜,包括主体,还包括搅拌机构和加料机构,所述搅拌机构设置在主体的内部,所述加料机构设置在主体上,所述加料机构与搅拌机构连接;所述搅拌机构包括第二转动管、驱动管、驱动组件、支撑组件、两个搅拌组件和至少两个搅拌杆,所述驱动管和第二转动管均与主体同轴设置,所述第二转动管上设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二转动管的顶端通过第一轴承与主体的顶部的内壁连接,所述驱动管穿过第二转动管,所述驱动管与第二转动管滑动连接,所述驱动管的底端通过支撑组件与主体的内壁固定连接,两个搅拌组件关于驱动管对称设置,两个搅拌组件分别设置在驱动管的两侧,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主体的顶部,所述驱动组件与驱动管和第二转动管的顶端均连接,所述搅拌杆与第二转动管的轴线垂直且相交,各搅拌杆周向均匀固定在第二转动管的外周上;所述搅拌组件包括第一转动管、安装轴承、固定轴、挡板、两个扭转弹簧和至少两个贯穿孔,所述第一转动管的轴线与驱动管的轴线垂直且相交,所述第一转动管的一端与驱动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管与驱动管连通,所述固定轴与驱动管平行,所述安装轴承的外圈与第一转动管的远离驱动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安装轴承的内圈与固定轴固定连接,所述挡板与驱动管平行,两个挡板关于驱动管中心对称,所述固定轴的两端均与挡板固定连接,两个扭转弹簧均安装在固定轴上,所述安装轴承的外圈通过扭转弹簧与固定轴固定连接,所述挡板的一侧与主体的内壁抵靠,所述挡板的与主体的内壁抵靠的一侧与固定轴之间的距离大于固定轴与主体的内壁之间的最小距离,所述挡板处于倾斜状态,各贯穿孔均匀分布在挡板上,所述第一转动管与第二转动管的顶端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转动管的长度;所述加料机构包括动力缸、气缸、活塞块、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一管道、第二管道、旋转接头和至少两个注料管,所述动力缸与主体固定连接,所述气缸与动力缸同轴设置,所述活塞块与动力缸匹配,所述活塞块设置在动力缸的内部,所述活塞块与动力缸滑动且密封连接,所述气缸的缸体与动力缸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气缸的气杆的顶端与活塞块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接头安装在驱动管的顶端上,所述旋转接头与驱动管滑动且密封连接,所述旋转接头通过第一管道与动力缸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管道的一端与动力缸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单向阀安装在第一管道上,所述第二单向阀安装在第二管道上,各注料管排列设置在两个第一转动管上,所述注料管与第一转动管的内部连通。作为优选,为了提高反应釜的自动化程度,所述主体上设有控制箱,所述控制箱的内部设有PLC,所述控制箱上设有显示屏和至少两个控制按键,所述显示屏和各控制按键均与PLC电连接。作为优选,为了提高驱动管的稳定性,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杆和支撑轴承,所述支撑轴的内圈与驱动管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支撑轴承的外圈通过支撑杆与主体的内壁固定连接。作为优选,为了给第二转动管和驱动管提供动力,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第二齿轮、第一齿轮和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安装在第二转动管的顶端上,所述第二齿轮安装在驱动管的顶端上,所述第一齿轮设置在第二齿轮与第三齿轮之间,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均啮合,所述电机与主体固定连接,所述电机与第一齿轮传动连接。作为优选,为了延长主体的使用寿命,所述主体的内壁上涂有防腐涂层。作为优选,为了减轻主体与挡板之间的磨损,所述挡板的远离驱动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橡胶条。作为优选,为了提高反应釜对原料的搅拌效果,所述驱动管的底端上固定连接有浆叶。作为优选,为了提高对第二转动管和驱动管的转速控制的精确度,所述电机为伺服电机。作为优选,为了提高第二转动管与驱动管之间的密封性能,所述第二转动管的顶端的内部设有密封圈,所述第二转动管通过密封圈与驱动管密封连接。作为优选,为了提高驱动管转动的顺畅度,所述第二转动管的内壁上均匀分布有至少两个滚珠,所述第二转动管通过滚珠与驱动管滚动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用于化工生产的便于加料的高效型反应釜中,通过搅拌机构可以对主体内部的原料进行搅拌,提高了反应釜搅拌原料的均匀度,提高了反应釜生产原料的质量,与现有搅拌机构相比,该搅拌机构可以驱动原料向靠近驱动管的方向流动的同时从下往上流动,提高了对原料搅拌的均匀度,不仅如此,通过加料机构可以将原料均匀的加入反应釜内部,提高了反应釜加料的便捷度,进一步提高了反应釜生产原料的质量,与现有加料机构相比,该加料机构通过控制活塞块移动的距离,可以实现向主体内部加料量的控制,提高了反应釜的实用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化工生产的便于加料的高效型反应釜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化工生产的便于加料的高效型反应釜的搅拌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A部放大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化工生产的便于加料的高效型反应釜的加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浆叶,2.驱动管,3.安装轴承,4.第一转动管,5.搅拌杆,6.动力缸,7.气缸,8.挡板,9.贯穿孔,10.主体,11.注料管,12.扭转弹簧,13.固定轴,14.电机,15.第一齿轮,16.旋转接头,17.第一管道,18.第二齿轮,19.第三齿轮,20.第二转动管,21.第一单向阀,22.活塞块,23.第二单向阀,24.第二管道。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化工生产的便于加料的高效型反应釜,包括主体10,还包括搅拌机构和加料机构,所述搅拌机构设置在主体10的内部,所述加料机构设置在主体10上,所述加料机构与搅拌机构连接;通过搅拌机构可以对主体10内部的原料进行搅拌,提高了反应釜搅拌原料的均匀度,提高了反应釜生产原料的质量,通过加料机构可以将原料均匀的加入反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化工生产的便于加料的高效型反应釜,包括主体(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搅拌机构和加料机构,所述搅拌机构设置在主体(10)的内部,所述加料机构设置在主体(10)上,所述加料机构与搅拌机构连接;/n所述搅拌机构包括第二转动管(20)、驱动管(2)、驱动组件、支撑组件、两个搅拌组件和至少两个搅拌杆(5),所述驱动管(2)和第二转动管(20)均与主体(10)同轴设置,所述第二转动管(20)上设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二转动管(20)的顶端通过第一轴承与主体(10)的顶部的内壁连接,所述驱动管(2)穿过第二转动管(20),所述驱动管(2)与第二转动管(20)滑动连接,所述驱动管(2)的底端通过支撑组件与主体(10)的内壁固定连接,两个搅拌组件关于驱动管(2)对称设置,两个搅拌组件分别设置在驱动管(2)的两侧,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主体(10)的顶部,所述驱动组件与驱动管(2)和第二转动管(20)的顶端均连接,所述搅拌杆(5)与第二转动管(20)的轴线垂直且相交,各搅拌杆(5)周向均匀固定在第二转动管(20)的外周上;/n所述搅拌组件包括第一转动管(4)、安装轴承(3)、固定轴(13)、挡板(8)、两个扭转弹簧(12)和至少两个贯穿孔(9),所述第一转动管(4)的轴线与驱动管(2)的轴线垂直且相交,所述第一转动管(4)的一端与驱动管(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管(4)与驱动管(2)连通,所述固定轴(13)与驱动管(2)平行,所述安装轴承(3)的外圈与第一转动管(4)的远离驱动管(2)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安装轴承(3)的内圈与固定轴(13)固定连接,所述挡板(8)与驱动管(2)平行,两个挡板(8)关于驱动管(2)中心对称,所述固定轴(13)的两端均与挡板(8)固定连接,两个扭转弹簧(12)均安装在固定轴(13)上,所述安装轴承(3)的外圈通过扭转弹簧(12)与固定轴(13)固定连接,所述挡板(8)的一侧与主体(10)的内壁抵靠,所述挡板(8)的与主体(10)的内壁抵靠的一侧与固定轴(13)之间的距离大于固定轴(13)与主体(10)的内壁之间的最小距离,所述挡板(8)处于倾斜状态,各贯穿孔(9)均匀分布在挡板(8)上,所述第一转动管(4)与第二转动管(20)的顶端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转动管(20)的长度;/n所述加料机构包括动力缸(6)、气缸(7)、活塞块(22)、第一单向阀(21)、第二单向阀(23)、第一管道(17)、第二管道(24)、旋转接头(16)和至少两个注料管(11),所述动力缸(6)与主体(10)固定连接,所述气缸(7)与动力缸(6)同轴设置,所述活塞块(22)与动力缸(6)匹配,所述活塞块(22)设置在动力缸(6)的内部,所述活塞块(22)与动力缸(6)滑动且密封连接,所述气缸(7)的缸体与动力缸(6)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气缸(7)的气杆的顶端与活塞块(22)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接头(16)安装在驱动管(2)的顶端上,所述旋转接头(16)与驱动管(2)滑动且密封连接,所述旋转接头(16)通过第一管道(17)与动力缸(6)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管道(24)的一端与动力缸(6)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单向阀(21)安装在第一管道(17)上,所述第二单向阀(23)安装在第二管道(24)上,各注料管(11)排列设置在两个第一转动管(4)上,所述注料管(11)与第一转动管(4)的内部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化工生产的便于加料的高效型反应釜,包括主体(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搅拌机构和加料机构,所述搅拌机构设置在主体(10)的内部,所述加料机构设置在主体(10)上,所述加料机构与搅拌机构连接;
所述搅拌机构包括第二转动管(20)、驱动管(2)、驱动组件、支撑组件、两个搅拌组件和至少两个搅拌杆(5),所述驱动管(2)和第二转动管(20)均与主体(10)同轴设置,所述第二转动管(20)上设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二转动管(20)的顶端通过第一轴承与主体(10)的顶部的内壁连接,所述驱动管(2)穿过第二转动管(20),所述驱动管(2)与第二转动管(20)滑动连接,所述驱动管(2)的底端通过支撑组件与主体(10)的内壁固定连接,两个搅拌组件关于驱动管(2)对称设置,两个搅拌组件分别设置在驱动管(2)的两侧,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主体(10)的顶部,所述驱动组件与驱动管(2)和第二转动管(20)的顶端均连接,所述搅拌杆(5)与第二转动管(20)的轴线垂直且相交,各搅拌杆(5)周向均匀固定在第二转动管(20)的外周上;
所述搅拌组件包括第一转动管(4)、安装轴承(3)、固定轴(13)、挡板(8)、两个扭转弹簧(12)和至少两个贯穿孔(9),所述第一转动管(4)的轴线与驱动管(2)的轴线垂直且相交,所述第一转动管(4)的一端与驱动管(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管(4)与驱动管(2)连通,所述固定轴(13)与驱动管(2)平行,所述安装轴承(3)的外圈与第一转动管(4)的远离驱动管(2)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安装轴承(3)的内圈与固定轴(13)固定连接,所述挡板(8)与驱动管(2)平行,两个挡板(8)关于驱动管(2)中心对称,所述固定轴(13)的两端均与挡板(8)固定连接,两个扭转弹簧(12)均安装在固定轴(13)上,所述安装轴承(3)的外圈通过扭转弹簧(12)与固定轴(13)固定连接,所述挡板(8)的一侧与主体(10)的内壁抵靠,所述挡板(8)的与主体(10)的内壁抵靠的一侧与固定轴(13)之间的距离大于固定轴(13)与主体(10)的内壁之间的最小距离,所述挡板(8)处于倾斜状态,各贯穿孔(9)均匀分布在挡板(8)上,所述第一转动管(4)与第二转动管(20)的顶端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转动管(20)的长度;
所述加料机构包括动力缸(6)、气缸(7)、活塞块(22)、第一单向阀(21)、第二单向阀(23)、第一管道(17)、第二管道(24)、旋转接头(16)和至少两个注料管(11),所述动力缸(6)与主体(10)固定连接,所述气缸(7)与动力缸(6)同轴设置,所述活塞块(22)与动力缸(6)匹配,所述活塞块(22)设置在动力缸(6)的内部,所述活塞块(22)与动力缸(6)滑动且密封连接,所述气缸(7)的缸体与动力缸(6)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气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树发
申请(专利权)人:吴树发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内蒙;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