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负压灸具及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73325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07: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多功能负压灸具及控制方法。其中,该灸具包括:由上壳体和下壳体连接而成的壳体,下壳体设有吸气孔和排气孔;设在壳体内的电源和控制电路板;设在下壳体下侧面的第一吸附圈,该第一吸附圈与下壳体下侧面共同围成一个开口朝下的灸疗腔;设置在灸疗腔内的按摩棒;用于使灸疗腔产生负压的气泵;用于使灸疗腔发热的加热源,该加热源与电源电性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将传统的针灸与拔罐合二为一,相比传统中医的针灸与拔罐组合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负压灸具能使肌肤舒展从而让肌肤下经脉距离肌肤表层变小,能够达到更佳的使用效果,结构简单且操作使用方便。

A multifunctional negative pressure moxibustion apparatus and its control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负压灸具及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功能负压灸具及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中医疗法主要有针灸、推拿和火罐三种,因治疗方法简单、疗效迅速、无痛苦、无副作用而为广大患者接受,现已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儿科、妇科及神经科,尤其对风湿症,老年性筋骨病,顽固性头痛,疗效尤为显著,故人们常说“针灸拔罐,病去一半”之说。现代科学技术不断高速发展,各种新的针灸医疗器械也不断产生。如声电针、电热碮针、激光针、微波针、超声针灸等这些针灸电子产品是源于单一穴位针灸治疗概念的,单次刺激仅作用在个别穴位上,而不是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因而难以发挥对经脉的调整理疗作用。当然,如今有出现了类似中医火罐的负压式拔罐产品,是通过形成负压吸附在肌肤的穴位上,增加血液微循环来获得比一般常规的机械式负压灸具更为显著的保健效果。一方面,现有的负压式拔罐产大多采用外置的抽气筒来产生负压,使用抽气筒抽气操作不便且抽气筒也易于丢失而导致负压灸具无法正常使用,另一方面现有的负压式拔罐也只关注如何通过不用在罐体内燃烧加热空气就能形成负压的实现方式,也不是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因而难以发挥对经脉的调整理疗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结构简单且操作使用方便的多功能负压灸具,对经脉的调整理疗具有较佳效果。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多功能负压灸具,其包括:由上壳体和下壳体连接而成的壳体,下壳体设有吸气孔和排气孔;设在壳体内的电源和控制电路板;设在下壳体下侧面的第一吸附圈,该第一吸附圈与下壳体下侧面共同围成一个开口朝下的灸疗腔,吸气孔位于灸疗腔内而排气孔位于排气孔的外侧;设置在灸疗腔内用于对肌肤提供按压并使肌肤舒展的按摩棒;用于使灸疗腔产生负压的气泵,电源通过控制电路板与气泵电性相连,且气泵的吸气端、排气端分别与吸气孔及排气孔相连通;用于使灸疗腔发热的加热源,该加热源与电源电性相连。优选的,按摩棒具有长度可调结构,且按摩棒的下末端设置为球面。优选的,按摩棒的下末端延伸出第一吸附圈的下端面的高度为0.2-4cm。优选的,所述多功能负压灸具还包括套设在按摩棒下末端的功能片。优选的,下壳体下侧面设有位于第一吸附圈内侧的第二吸附圈,由第二吸附圈将灸疗腔分割成为位于第二吸附圈内侧的灸疗内腔以及位于第一吸附圈与第二吸附圈之间的灸疗外腔,而吸气孔设在灸疗外腔或/和灸疗内腔。优选的,按摩棒通过第二加热开关与电源相连。优选的,在壳体上设有寻穴键,在控制电路板上设有用于配合寻穴键来确定身体穴位的穴位检测电路。优选的,穴位检测电路包括:用于产生寻穴信号的信号源;用于当检测到寻穴键处的检测结果变化超过预设阈值时判断按摩棒所在位置为肌肤一个穴位的控制器,控制器设在控制电路板上;其中,寻穴键为表面设有导电层的常开开关,信号源通过寻穴键与按摩棒相连,而寻穴键与控制器的其中一个数据端口电性相连。优选的,穴位检测电路包括:用于当控制器确定按摩棒与肌肤接触位置为身体的一个穴位时发出闪光或/和声音提示信号的提醒模块,该提醒模块与控制器的一个控制端口电性相连。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多功能负压灸具的控制方法,其包括步骤:在将功能片套设在按摩棒的下末端并将负压灸具按需放置在肌肤上之后,由控制电路板控制气泵启动让负压灸具自动吸附在肌肤上使功能片贴附在肌肤上,通过按摩棒的下末端按压在肌肤上使得肌肤舒展以让肌肤下经脉距离肌肤表层变小;控制加热源开始工作使灸疗腔发热以促进负压灸具吸附位置的肌肤内血液微循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按摩棒的高度大于第一吸附圈的下末端,从而让按摩棒代替传统的针灸按压在肌肤上,客观上起到了舒展肌肤,以避免了肌肤表层无阻碍的被过度吸入灸疗腔内而造成灸具负压吸附位置的肌肤表层与肌肤下经脉距离增大导致拔罐效率及对功能片中功能成分难以渗透至经脉的缺陷,通过按摩棒的下末端按压在肌肤上使得肌肤舒展让肌肤下经脉与肌肤表层之间距离变小,有利于提高按摩棒对经脉的按压效果、负压对经脉的拔罐效果,也有利于功能片上的功能物资渗透进入肌肤。因此,本专利技术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将传统的针灸与拔罐合二为一,相比传统中医的针灸与拔罐组合使用,本专利技术的负压灸具使肌肤舒展,让肌肤下经脉距离肌肤表层变小从而能够达到更佳的使用效果。另外,本专利技术还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使用方便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一个实施中多功能负压灸具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一个实施中多功能负压灸具的底侧面朝上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一个实施中多功能负压灸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另一个实施中多功能负压灸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另一个实施中多功能负压灸具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申请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多功能负压灸具(以下又简称“灸具”或“负压灸具”),包括:由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连接而成的壳体,且下壳体12设有吸气孔13和排气孔14;设在下壳体12下侧面的第一吸附圈21,该第一吸附圈21与下壳体12下侧面共同围成一个开口朝下的灸疗腔,且吸气孔13位于灸疗腔内而排气孔14位于排气孔14的外侧;上末端固定在下壳体12上而下末端延伸至灸疗腔的按摩棒3,按摩棒3的下末端延伸出第一吸附圈21的下端面的高度H2为0.2-4cm,且按摩棒3的下末端设置为球面以提高与肌肤接触的舒适度;设在壳体内的电源4(一般采用蓄电池,当然也可以采用外接电源)、气泵5和控制电路板6,电源4通过控制电路板6与气泵5电性相连,且气泵5的吸气端、排气端分别与吸气孔13及排气孔14相连通;用于使灸疗腔发热的加热源,该加热源与电源4电性相连。将第一吸附圈21放置在肌肤上,肌肤将灸疗腔的下方开口封闭,启动气泵5源源不断的从灸疗腔抽出空气从而使灸疗腔内产生负压,达到让负压灸具通过第一吸附圈21吸附在肌肤上,按摩棒3的下末端抵接在肌肤上,同时,加热源发热使灸疗腔内的温度升高从而给肌肤提高温灸的使用环境。一般来说,第一吸附圈21为圆形、椭圆形或方形等任意形状,第一吸附圈21的高度H1(即第一吸附圈21向下延伸出下壳体12下侧面的高度)一般为1-3cm为宜。本专利技术设置按摩棒3的下末端延伸出第一吸附圈21的下端面,且设置按摩棒3的下末端比第一吸附圈21的下端面之间高度H2为0.5-4cm,即按摩棒3的高度比第一吸附圈21的高度H1长0.5-4cm。并且,按摩棒3的位置位于灸疗腔的中心为宜。本专利技术对按摩棒3的结构设置是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将传统的针灸与拔罐合二为一,相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负压灸具,其特征在于,包括:/n由上壳体和下壳体连接而成的壳体,下壳体设有吸气孔和排气孔;/n设在壳体内的电源和控制电路板;/n设在下壳体下侧面的第一吸附圈,该第一吸附圈与下壳体下侧面共同围成一个开口朝下的灸疗腔,吸气孔位于灸疗腔内而排气孔位于排气孔的外侧;/n设置在灸疗腔内用于对肌肤提供按压并使肌肤舒展的按摩棒;/n用于使灸疗腔产生负压的气泵,电源通过控制电路板与气泵电性相连,且气泵的吸气端、排气端分别与吸气孔及排气孔相连通;/n用于使灸疗腔发热的加热源,该加热源与电源电性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负压灸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由上壳体和下壳体连接而成的壳体,下壳体设有吸气孔和排气孔;
设在壳体内的电源和控制电路板;
设在下壳体下侧面的第一吸附圈,该第一吸附圈与下壳体下侧面共同围成一个开口朝下的灸疗腔,吸气孔位于灸疗腔内而排气孔位于排气孔的外侧;
设置在灸疗腔内用于对肌肤提供按压并使肌肤舒展的按摩棒;
用于使灸疗腔产生负压的气泵,电源通过控制电路板与气泵电性相连,且气泵的吸气端、排气端分别与吸气孔及排气孔相连通;
用于使灸疗腔发热的加热源,该加热源与电源电性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负压灸具,其特征在于,按摩棒具有长度可调结构,且按摩棒的下末端设置为球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负压灸具,其特征在于,按摩棒的下末端延伸出第一吸附圈的下端面的高度为0.2-4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负压灸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设在按摩棒下末端的功能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负压灸具,其特征在于,下壳体下侧面设有位于第一吸附圈内侧的第二吸附圈,由第二吸附圈将灸疗腔分割成为位于第二吸附圈内侧的灸疗内腔以及位于第一吸附圈与第二吸附圈之间的灸疗外腔,而吸气孔设在灸疗外腔或/和灸疗内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瑞煌黄贵明利跑记王飞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斐瑞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