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悉尼大学专利>正文

粉状燃料燃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3321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燃烧器,适用于粉状煤燃烧,可用作蒸汽锅炉机组的主燃烧器的点火器。该燃烧器有电点火器产生连续的等离子体,扩张至主燃烧器的脱挥发分区,还提供有第一导管用于引导第一供应的浓密煤粉进入脱挥发分区。有燃烧区围绕脱挥发分区,以及第二导管引导第二供应的煤粉与燃烧用空气一道进入燃烧区。第二供应的煤粉经由旋流装置,被空气带入燃烧区,并接触到从脱挥发分作用区往外移动的部分地燃烧的挥发分和碳粒。(*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燃烧器适用于粉状煤的燃烧,包括褐煤和黑煤。该燃烧器主要用作点火器,用于发电站蒸汽锅炉机组主燃烧器点火,本专利技术按这来龙去脉进行介绍。然而,应理解到,本专利技术有更广泛的用途,意味着它可在各种用途中用作点火器。采用粉状煤的蒸汽锅炉机组要求有点火器,用于点燃主燃烧器,该点火器可单独或结合燃烧器使用,提供辅助的热能,在负荷减小条件下起加温和稳定火焰的作用。该点火器传统是添加燃气或燃油,这显著增加机组的成本和使用费。已作出努力避免采用气体或油点火器,而提供以粉状煤作燃料的点火器。P.R.布莱克本美国专利4,089,628号公开了初级的燃烧器装置,其内电弧加热的高速氧化气体被用来点燃粉状煤。煤粉在空气流中排放至燃烧器,并且煤-空气混合体在燃烧器的燃烧室空间接触热的氧化气体喷射。上述热气体喷射流与煤-空气流保持接触,直至有足够的点燃热能点燃粉状煤为止,虽然点燃后该喷射流仍可持续以便稳定燃烧。很明显,这种初级点火器在脱离最佳状态时不能工作,这样,需要有不同的点火器设计,来适应不同的流量或煤-空气混合体要求,和适应于不同种类煤的燃烧。D.A.史密斯等的美国专利4,221,174号公开了一种点火器,也设计用于粉状煤的直接点燃和燃烧。该点火器包括一压缩空气源,压缩空气周期间断地射入粉状煤-空气燃料流,产生随时间周期地变化的空气-煤重量比,因此,每周期的一部分期间提供最优良的状态,进行点燃和火焰传播。点燃过程受到高能电火花的作用,该电火花变化频率要比空空气-煤重量比变化频率更大,并且在最优状态下点燃。然而,装置明显特点是引燃源不连续,将会减小其可靠性。E.E.斯米洛等的美国专利4,228,747号和D.A.史密斯等的美国专利4,241,673号,也公开了打算直接点燃粉状煤的点火器。这两种点火器,都使用了可伸缩的电火花发生装置,只使用于粉状煤的最初点燃,但它们又多少类似美国专利4,089,628号所公开的更初级的点火器。上述所有有关专利所公开的点火器的共同特点是,上述空气输送的煤粉经过单一通道发放至点火器的燃烧区,并且,点燃装置(是气体点火器或电火花发生器的形式)被要求立即使进入点火器的满载或一般的煤供应燃烧。本专利技术与现有装置的区别在于,它提供一燃烧器适用于粉状煤的燃烧,并包括一点火器产生连续的等离子体。一内壁围绕和最好是向前伸出于点火器,该壁限定一脱挥发分作用区,向前伸出于点火器。提供有装置用于激发点火器,并用于引入一等离子体用气体至点火器,其方式是促使等离子体扩张至上述脱挥发分作用区。一外壁围绕和向前伸出于内壁,并限定燃烧器的燃烧区。上述燃烧区围绕着上述脱挥发分作用区。提供有至少一第一导管,用于引导第一供应的浓密状粉煤,进入脱挥发分作用区。一通道区间由内壁和外壁限定,它形成一区间,通过该区间燃烧用空气被引导用于燃烧器,还提供有至少一第二导管,用于排放第二供应的粉状煤而进入燃烧区,上述第二导管有一开口的排放端是位于该通道区间内,使得第二供应的粉状煤被燃烧用空气所带定,当时燃烧用空气通过该通道区间。燃烧器的使用中,扩张的等离子体提供了连续的点火源,这意味着它促使第一供应的粉状煤脱挥发分作用,随后因燃烧用气体的存在而燃烧。结果,部分地燃烧的挥发分和碳粒随后往外移动至燃烧区,造成第二供应的粉状煤的点燃。等离子点火器最好包括一电力点火器,但它可更换而包括一气体或液体燃料的点火器,它们有足够大的能量输出,至使浓密状煤粉的脱挥发分作用,这些煤粉被引入脱挥发分作用区内。当采用电力形式时,等离子体点火器最好包括间隔开的电极,在电极之间保持电弧放电,还包括有由其中一个电极所限定的一加热室,还有装置用于将加压供应的一种不燃烧气体进入该加热室。本专利技术将通过魑罴咽道囊蝗忌掌鞯慕樯艿玫礁娴娜鲜叮萌忌掌鞔蛩阌米髡羝榈牡慊鹌鳎鲜鼋樯苁遣卧南铝懈酵冀小8酵贾校 附图说明图1中是图解显示燃烧器与粉状煤供应和气体供应按回路相联接;图2是燃烧器的剖视图;图3是燃烧器的电弧点火器较详细的剖视图。图1中显示的装置包括有单一的燃烧器10,它一般是被安装在锅炉的壁上。该燃烧器各邻近多个主燃烧器(图中未示)安装定位,或者在一组主燃烧器内中心地定位。这样,取决于锅炉结构和蒸发量,一个燃烧器可提供用于各主燃烧器,或者用于一组主燃烧器。一电源11被提供用于触发和维持一电弧,该电弧位于燃烧器10的电弧点火器12内。同时,提供有压缩气体源13,用于排放至电弧点火器12,用作为电弧载运气体。该载运气体可包括空气或氮气。粉状煤源14借助流态化器15联接至燃烧器10,压缩空气源16被提供用于使煤粉流态化和将煤粉运载至该燃烧器,还有空气源被提供用于引导空气进入燃烧器,在燃烧器的燃烧区间内用于煤粉的燃烧。除了燃烧器10,图1中显示的所有部件可以一般地设计和制作,不作进一步的介绍。燃烧器本身,参阅图2和图3详细介绍。燃烧器组合10包括有一般圆柱形的外壳20,被制作而安装在锅炉的壁体21。该外壳有开口的前端22,暴露在锅炉炉子的内部,不像大多数已知现有技术的点火器,本专利技术的燃烧器没有或不需要在炉壁的入口处配备碹口或锥口。电弧点火器12伸入内筒23,并占据内筒23的长度的大部分,该内筒有开口的前端24,向后地隔离上述外壳20的开口端。一环状旋流装置25围绕内筒23固定,并在内筒23和外壳20之间延伸。旋流装置25配备有一组固定的叶片或翼片,好似汽轮机叶片的外形,而旋流装置起作用,使被引导通过装置的流体螺旋流动。这样,总的方向从箭头标志的流体流动,流经旋流装置25之后,变成沿圆周的方向。虽然没有结构的分离,燃烧器的前端可看作为两个想像的分离区,一个脱挥发分作用区和一个围绕的燃烧区,该脱挥发分作用区向前伸出于电弧点火器12,并且由内筒23的开口前端所部分地限定。两导管28从后端进入燃烧器,它们延伸穿过内筒23的壁面,邻近电弧点火器12而铺设。导管28中断于接近点火器的端部30,并且它们被定向来引导第一供应的浓密煤粉进入脱挥发分作用区26。另外两个导管31伸入在内、外壳20和23之间的环状区域32,并运送第二供应的浓密的煤粉进入环状区域。楔形偏导器33邻近导管31的端部定位,起作用来分配粉状煤围烧环状部分32的主要部分。直此为止所介绍的燃烧器一般地位于一管状结构(未图示)内,或作为一管状结构的延伸部分而形成,用作引导辅助空气进入和通过环状的区域32。如图3所示,电弧点火器12有一中央阴极35和一圆筒形阳极36,两者连接至电源11。阴极被定位于一般地锥形体腔室37内,压缩的载运电弧的气体,从气源13经由连接口38和环状部分39,排放至腔室37,阳极36限定了一中央加热室40,在室内电弧载运气体受激发至一提高的能量水平,达200至300千焦耳/摩尔的数量级。电弧运载气体被排放至腔室40,气体压力和流量足于使电弧延伸占据腔室40的长度的大部分。电弧的电压标准地是100至300伏,电弧电流标准地是150至800安培。虽然相关的连接在图中未显示,冷却剂液体被发放至电弧点火器,并流过和绕经通道41,该通道围绕着阳极36,还有一高能电弧激发装置42位于围绕着阳极36的点火器的壁面部分内。一个开孔位于点火器的壁面内,并和阳极相连,允许在电弧激发装置42和阴极35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燃烧器,适用于粉状煤燃烧,包括有一点火器(12)用于产生连续的等离子体,有内壁(23)围绕点火器(12),该壁(23)部分地限定向前伸出该点火器(12)的脱挥发分作用区(26),有装置(11和13)用于供电该点火器,和引导等离子体用气体进入该点火器,其方式是使等离子体扩张至该脱挥发分作用区(26),有一外壁(20)围绕并向前伸出内壁(23),并部分地限定燃烧器的燃烧区(27),该燃烧区(27)围绕着脱挥发分作用区,有至少一个第一导管(28)用于引导第一供应的浓密煤粉进入脱挥发分作用区(26),有一通道区间(32)由内、外壁(23和20)所限定,形成一区间,通过该区间燃烧用空气被引导供燃烧器使用,还有至少一个第二导管(31)用于排放第二供应的粉状煤至燃烧区(27),该第二导管(31)有一开口排放端位于上述通道区间(32)内,因此从第二导管(31)通入上述通道区间的煤粉用于该燃烧器,被带入上述燃烧用空气,并被向前动送至上述燃烧区(27),在那里煤粉接触到从脱挥发分作用区(26)往外移动的已部分地燃烧的挥发分和碳粒。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布赖恩坎贝尔克雷格福尔曼彼得维尔布姆
申请(专利权)人: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州电力委员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AU[澳大利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