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充电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1829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13: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磁感应领域,尤指一种无线充电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型号为SX2106的第一芯片U34、型号为AH6051的第二芯片U35、放大电路、LC振荡电路、第四十五二极管D45、第十四MOS管Q14、第一电压连接点AC1、第二电压连接点AC2以及具有S5、S6端口的接收线圈组成,简化了电路的设计,从而降低了电路的制作成本,工艺过程被大大简化,进而使得制作时间得到显著性减少。

A wireless charging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线充电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磁感应领域,尤指一种无线充电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充电技术在社会上的广泛应用,无线充电的方式在温升控制、充电速度上都有较大的优势,各种充电架构应运而生。现有技术,无线充电的方案都十分复杂,大部分的无线充电方案存在较多的控制通路及控制逻辑,造成电路复杂,且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电路,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特点,解决了现有无线充电方案存在较多的控制通路及控制逻辑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线充电电路,包含有型号为SX2106的第一芯片U34、型号为AH6051的第二芯片U35、放大电路、LC振荡电路、第四十五二极管D45、第十四MOS管Q14、第一电压连接点AC1、第二电压连接点AC2以及具有S5、S6端口的接收线圈,接收线圈S5端口和S6端口以及第一电压连接点AC1、第二电压连接点AC2与放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放大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芯片U34的5号引脚连接,第一芯片U34的1号引脚、6号引脚通过LC振荡电路与第一芯片U34的3号引脚连接,第一芯片U34的1号引脚、6号引脚还与第四十五二极管D45的正极连接,第四十五二极管D45的负极连接有+5V端口,LC振荡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芯片U34的2号引脚和第二芯片U35的3号引脚连接,第二芯片U35的6号引脚与第十四MOS管Q14的栅极连接,第十四MOS管Q14的源极接地,第十四MOS管Q14的漏极与第一电压连接点AC1、第二电压连接点AC2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放大电路为共漏极放大电路,所述共漏极放大电路包含有第十五MOS管Q15、第十六MOS管Q16、第四十一二极管D41、第四十二二极管D42,第四十一二极管D41的正极与第一电压连接点AC1、接收线圈S5端口连接,第四十二二极管D42的正极与第二电压连接点AC2、接收线圈S6端口连接,第四十一二极管D41、第四十二二极管D42的负极与第一芯片U43的5号引脚连接,第十五MOS管Q15的漏极与第四十一二极管D41的正极连接,第十五MOS管Q15的源极接地,第十五MOS管Q15的栅极与第二电压连接点AC2连接,第十六MOS管Q16的源极接地,第十六MOS管Q16的栅极与第一电压连接点AC1连接,第十六MOS管Q16的漏极与第四十二二极管D42的正极连接。进一步地,还包括有第一吸收电容组和第二吸收电容组,接收线圈通过第一吸收电容组与第四十一二极管D41的正极连接,第十四MOS管Q14的漏极通过第二吸收电容组与第一电压连接点AC1、第二电压连接点AC2连接。进一步地,还包括有第一滤波电容组,第一滤波电容组的一端与第一吸收电容组的一端连接,第一滤波电容组的另一端与接收线圈S6端口连接。进一步地,还包括有分压电路,第一芯片U34的1号引脚、6号引脚通过分压电路接地。进一步地,还包括有第一延时电容C132,第二芯片U35的3号引脚通过第一延时电容C132接地。进一步地,还包括有供电电路,所述供电电路包含有第二电容C115、第一稳压二极管D1、第一限流电阻R82,第一限流电阻R82的一端连接有VCC端,第一限流电阻R82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C115的一端、第一稳压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二电容C115的另一端、第一稳压二极管D1的正极接地,第二电容C115的一端还与第二芯片U35的5号引脚连接。进一步地,还包括有第三储能电容C116、第二限流电阻R83、第三限流电阻R84、第四限流电阻R85,第三限流电阻R84的一端与VCC端口连接,第三限流电阻R84的另一端与第四限流电阻R85的一端、第二限流电阻R83的一端连接,第二限流电阻R83的另一端接地,第四限流电阻R85的另一端与第二芯片U35的1号引脚、第三储能电容C116的一端连接,第三储能电容C116的另一端接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由型号为SX2106的第一芯片U34、型号为AH6051的第二芯片U35、放大电路、LC振荡电路、第四十五二极管D45、第十四MOS管Q14、第一电压连接点AC1、第二电压连接点AC2以及具有S5、S6端口的接收线圈组成,简化了电路的设计,从而降低了电路的制作成本,工艺过程被大大简化,进而使得制作时间得到显著性减少。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关于一种无线充电电路,包含有型号为SX2106的第一芯片U34、型号为AH6051的第二芯片U35、放大电路、LC振荡电路、第四十五二极管D45、第十四MOS管Q14、第一电压连接点AC1、第二电压连接点AC2以及具有S5、S6端口的接收线圈,接收线圈S5端口和S6端口以及第一电压连接点AC1、第二电压连接点AC2与放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放大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芯片U34的5号引脚连接,第一芯片U34的1号引脚、6号引脚通过LC振荡电路与第一芯片U34的3号引脚连接,第一芯片U34的1号引脚、6号引脚还与第四十五二极管D45的正极连接,第四十五二极管D45的负极连接有+5V端口,LC振荡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芯片U34的2号引脚和第二芯片U35的3号引脚连接,第二芯片U35的6号引脚与第十四MOS管Q14的栅极连接,第十四MOS管Q14的源极接地,第十四MOS管Q14的漏极与第一电压连接点AC1、第二电压连接点AC2连接。本技术的使用原理如下:本技术由型号为SX2106的第一芯片U34、型号为AH6051的第二芯片U35、放大电路、LC振荡电路、第四十五二极管D45、第十四MOS管Q14、第一电压连接点AC1、第二电压连接点AC2以及具有S5、S6端口的接收线圈组成,简化了电路的设计,从而降低了电路的制作成本,工艺过程被大大简化,进而使得制作时间得到显著性减少;第二芯片U35为单片机,运行无线充电接收板的工作指令,第一电压连接点AC1、第二电压连接点AC2为辅助电源,+5V端口连接电池,可以理解为,单片机工作时,第二芯片U35的6号引脚输出高电平,第十四MOS管Q14导通,放大电路得到辅助电源的加持,使第一芯片U34的1号引脚得到足够的电流支持,并输出满足电池充电的电流。进一步地,所述放大电路为共漏极放大电路,所述共漏极放大电路包含有第十五MOS管Q15、第十六MOS管Q16、第四十一二极管D41、第四十二二极管D42,第四十一二极管D41的正极与第一电压连接点AC1、接收线圈S5端口连接,第四十二二极管D42的正极与第二电压连接点AC2、接收线圈S6端口连接,第四十一二极管D41、第四十二二极管D42的负极与第一芯片U43的5号引脚连接,第十五MOS管Q15的漏极与第四十一二极管D41的正极连接,第十五MOS管Q15的源极接地,第十五MOS管Q15的栅极与第二电压连接点AC2连接,第十六MOS管Q16的源极接地,第十六MOS管Q16的栅极与第一电压连接点AC1连接,第十六MOS管Q16的漏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线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含有型号为SX2106的第一芯片U34、型号为AH6051的第二芯片U35、放大电路、LC振荡电路、第四十五二极管D45、第十四MOS管Q14、第一电压连接点AC1、第二电压连接点AC2以及具有S5、S6端口的接收线圈,接收线圈S5端口和S6端口以及第一电压连接点AC1、第二电压连接点AC2与放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放大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芯片U34的5号引脚连接,第一芯片U34的1号引脚、6号引脚通过LC振荡电路与第一芯片U34的3号引脚连接,第一芯片U34的1号引脚、6号引脚还与第四十五二极管D45的正极连接,第四十五二极管D45的负极连接有+5V端口,LC振荡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芯片U34的2号引脚和第二芯片U35的3号引脚连接,第二芯片U35的6号引脚与第十四MOS管Q14的栅极连接,第十四MOS管Q14的源极接地,第十四MOS管Q14的漏极与第一电压连接点AC1、第二电压连接点AC2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线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含有型号为SX2106的第一芯片U34、型号为AH6051的第二芯片U35、放大电路、LC振荡电路、第四十五二极管D45、第十四MOS管Q14、第一电压连接点AC1、第二电压连接点AC2以及具有S5、S6端口的接收线圈,接收线圈S5端口和S6端口以及第一电压连接点AC1、第二电压连接点AC2与放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放大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芯片U34的5号引脚连接,第一芯片U34的1号引脚、6号引脚通过LC振荡电路与第一芯片U34的3号引脚连接,第一芯片U34的1号引脚、6号引脚还与第四十五二极管D45的正极连接,第四十五二极管D45的负极连接有+5V端口,LC振荡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芯片U34的2号引脚和第二芯片U35的3号引脚连接,第二芯片U35的6号引脚与第十四MOS管Q14的栅极连接,第十四MOS管Q14的源极接地,第十四MOS管Q14的漏极与第一电压连接点AC1、第二电压连接点AC2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线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大电路为共漏极放大电路,所述共漏极放大电路包含有第十五MOS管Q15、第十六MOS管Q16、第四十一二极管D41、第四十二二极管D42,第四十一二极管D41的正极与第一电压连接点AC1、接收线圈S5端口连接,第四十二二极管D42的正极与第二电压连接点AC2、接收线圈S6端口连接,第四十一二极管D41、第四十二二极管D42的负极与第一芯片U43的5号引脚连接,第十五MOS管Q15的漏极与第四十一二极管D41的正极连接,第十五MOS管Q15的源极接地,第十五MOS管Q15的栅极与第二电压连接点AC2连接,第十六MOS管Q16的源极接地,第十六MOS管Q16的栅极与第一电压连接点AC1连接,第十六MOS管Q16的漏极与第四十二二极管D42的正极连接。


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福晓杨坤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艾创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