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液压衬套的流道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01219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1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液压衬套的流道体,所述流道体构造成套筒状构件,在所述流道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由连续的凹槽所形成的用于供液压流体从中流过的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体由金属制成,并且在所述流道体的外表面的无凹槽区域上设置有橡胶层。

Runner body for hydraulic bus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液压衬套的流道体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用液压衬套的流道体。
技术介绍
液压衬套是在车辆(例如汽车和轨道车辆)中广泛应用的一种零件,主要安装在车辆的悬架或转向架上,用于缓冲振动和冲击,以提高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中国专利文献CN108150536A公开了一种液压衬套。该液压衬套包括芯轴、套设在芯轴外侧的流道体,以及压紧套设在流道体外侧的外套。在芯轴和流道体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有橡胶体,在流道体的外表面上构造有凹槽,其优选地呈螺旋状的圆周分布形式。这样,凹槽与外套共同围成了用于液压液体的流道。在橡胶体上径向相对地构造有用于容纳液体的两个液腔,这两个液腔分别与流道的一端相连,使得它们通过流道而彼此连通。通过两个液腔内的液压流体之间的流动性,就可以调节液压衬套的刚度,从而实现提高车辆行驶、尤其是在车辆转弯时的稳定性。在传统的液压衬套中,流道体通常由塑料材料制成。然而,这种塑料材料制成的流道体在应力作用下容易变形。同时,对于塑料流道体来说,在各个平行的流道之间容易产生液压流体的窜流和泄漏。这将导致流道体的性能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希望能够提供一种不易变形且能够避免液压流体的窜流和泄漏的用于液压衬套的流道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新型的用于液压衬套的流道体,其能够使得液压衬套在径向或轴向上实现变刚度的功能。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液压衬套的流道体,所述流道体构造成套筒状构件,在所述流道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由连续的凹槽所形成的用于供液压流体从中流过的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体由金属制成,并且在所述流道体的外表面的无凹槽区域上设置有橡胶层。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橡胶层采用硫化方式硫化在所述流道体的外表面。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橡胶层的厚度设置为处于0.1mm-2mm范围内。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金属采用16MnCr5、Q345E。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在所述流道体的圆周上呈螺旋形分布而形成所述流道。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螺旋形分布的所述流道的螺旋角设置为处于1°-42°的范围内。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形成所述流道的轴向相邻的所述凹槽之间的间距设置成不小于3mm。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流道的截面形状设置成矩形、梯形或其他几何形状。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流道的横截面积和长度根据液压衬套所需的径向动态刚度和阻尼系数来确定。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流道的两端均设有径向贯穿所述流道体侧壁的流道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根据本技术的用于液压衬套的流道体的外壁与液压衬套的外套的内壁接触,且在流道体的外壁上设有橡胶层,从而使流道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避免了液压流体在相邻的流道段之间的窜流和泄漏,极大地提高了流道体的性能。流道体通过流道将液压衬套中所形成的两个主液腔彼此相通,从而使得液压流体能够通过流道而在两个主液腔之间流动。由此,使得液压衬套能够在径向或轴向上实现变刚度的功能,从而显著提高了液压衬套的减振效果。附图说明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流道体的结构。图2是沿图1中的线A-A的剖视图。图3是图2中区域B的放大视图。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用语“轴向”和“径向”分别是指图1中的水平和垂直方向。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流道体100。该流道体100尤其是可以应用在液压衬套中。作为一个示例,液压衬套典型地可以是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8150536A中所公开的液压衬套,该专利文献的全文通过引用结合于本文中。如图1和2所示,流道体100构造成大致套筒的形状,并且以压配的形式安装在液压衬套的外套内。流道体100包括外表面10和内表面20。在装配状态下,流道体100的外表面10与液压衬套的外套的内表面形成过盈配合。在流道体100的外表面10上设置有连续的凹槽15。凹槽15例如在流道体100的圆周上呈螺旋形分布,从而形成了用于液压流体流动的流道30。螺旋形分布的流道30的螺旋角设置为处于1°到42°的范围内。流道30用于将液压衬套中所形成的两个主液腔彼此相通,使得液压流体能够通过流道30而在两个主液腔之间流动。这样,液压衬套便具有了能够变化的刚度,从而达到了在低频下具有低刚度和在高频下具有高刚度的特性,有效地提高了液压衬套的减振效果。根据本技术,形成流道30的轴向相邻的凹槽15之间的间距设置成不小于3mm,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凹槽15的截面形状设置成矩形。根据本技术,凹槽15的截面形状还可以设置成梯形或其他的几何形状。凹槽15的这种尺寸及结构能够有效保证流道30具有良好的连通性,从而有效保证液压衬套的变刚度调节性能。根据本技术,流道体100上的流道30用来为液压衬套提供径向上的变刚度。因此,流道30的横截面积和长度等几何参数可以根据针对液压衬套的径向变刚度的要求来设计。在本实施例中,流道30的两端均延伸至流道体100的两个轴向端面而形成流道口35。流道30两端的流道口35分别处于液压衬套中所形成的两个主液腔中,从而连通液压衬套中径向相对的两个主液腔,由此,使得液压流体能够通过流道30而在两个主液腔之间流动。根据本技术,流道体100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流道体100可采用16MnCr5、Q345E、Q235、45号钢、40Cr或42CrMo制成。优选地,流道体100采用16MnCr5制成。这样,流道体100具有很高的强度和刚度,在应力作用下不容易变形。因此,根据本技术的流道体100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图3是图2中区域B的放大视图。如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在流道体100的外表面10上的未形成有凹槽15的区域上设置有橡胶层40。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橡胶层40通过硫化方式形成在流道体100的外表面10上。通过在流道体100的外表面10上设置橡胶层40,可以使得流道体100能够更好地压配在液压衬套的外套内,提供了良好的密封效果。同时,由于在流道体100的外表面10上设有橡胶层40,流道体100的流道30中的相邻的流道段31和32之间得到了良好的密封,避免了液压流体在相邻的流道段31和32之间的窜流和泄漏。因此,流道体100的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流道体100的外表面10上所设置的橡胶层40的厚度设置成处于0.1mm到2mm的范围内。在制造过程中,可以先在流道体100的外表面10上设置橡胶层40,然后再加工出凹槽15。这种加工工艺便于流道体100的加工,能够有效保证流道30的加工精度,以及橡胶层40与流道体表面的连接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液压衬套的流道体,所述流道体构造成套筒状构件,在所述流道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由连续的凹槽(15)所形成的用于供液压流体从中流过的流道(30),/n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体由金属制成,并且在所述流道体的外表面的无凹槽区域上设置有橡胶层(40)。/n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液压衬套的流道体,所述流道体构造成套筒状构件,在所述流道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由连续的凹槽(15)所形成的用于供液压流体从中流过的流道(30),
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体由金属制成,并且在所述流道体的外表面的无凹槽区域上设置有橡胶层(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道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层采用硫化方式硫化在所述流道体的外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道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层的厚度设置为处于0.1mm-2mm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道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采用16MnCr5或Q345E。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道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在所述流道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行武邹波罗俊刘桂杰卜继玲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