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面料纺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梭织仿针织面料,能够通过织物组织结构实现仿针织的外观效果,通过组织设计以及织物的原料、密度、纱线粗细、纱线的捻系数以及表层组织、里层组织中各自经纱、纬纱的排列比等织物规格的设计实现仿针织蓬松柔软的手感,实现一种可以在多臂织机上生产的独特的仿针织外观和手感的梭织面料,生产工艺简单可行,所述的梭织仿针织面料美观、柔软、膨松,织成的中厚型织物针织外观感强、手感舒适松软、保温性好,可用作家居服装、床上用品、围巾等等。
A kind of woven imitation knitted fabri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梭织仿针织面料
本技术属于纺织面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梭织仿针织面料。
技术介绍
由于形成方式和形成原理的差异,机织物与针织物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能和风格特征。针织物是由孔状线圈形成的,具有透气性好、膨松、柔软、轻便等特点。纬编针织物线圈是三度弯曲的空间曲线,当受力时,弯曲的纱线会伸直,圈柱和圈弧部段的纱线可以互相转移,因此延伸度大、弹性好,柔软,抗皱性好、抗撕裂,悬垂性也较好。授权公开号CN103306005A公开了一种梭织仿针织罗纹面料的制作方法,以阳离子ITY涤纶复合丝作为经纬线的原料,将经线和纬线分别做定型处理,形成坯布,将坯布在含有纯碱及精炼剂的溶液中,平幅连续精炼,预定型处理,碱减量处理,染整上色最后进行拉幅定型来保证纱线的延伸性与弹性来达到仿针织的效果。该专利着重从原料和后整理方面模仿针织品的手感。授权公告号CN202881549U公开了一种梭织仿针织罗纹面料,一种梭织仿针织罗纹面料,其包括有S捻向的经线及与S捻向的经线相间排列的Z捻向的经线及与S捻向的经线和Z捻向的经线交织于一起的Z捻向纬线,所述Z捻向纬线通过梭织的方式与S捻向的经线和Z捻向的经线交织于一起,本技术生产出来的梭织仿针织罗纹面料的线条呈Y型,且该种纺织面料的强度、伸长、弹性、柔性、光泽和手感等特质都有所提高。此专利着重通过纱线不同的捻向相间排列在定型收缩的工艺下产生相互收缩而形成仿针织罗纹的外观效果,工艺相对复杂,且纱线捻系数较高,不利于针织柔软手感的模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梭织仿针织面料,该面料通过组织结构、织物规格等等方面独特的织物设计方法,公开了一个可以在多臂织机上生产的膨松柔软、仿针织外观和手感的梭织产品。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梭织仿针织面料,包括表层组织和里层组织,所述表层组织与里层组织通过下接上接结方式连接而成的双层接结组织,所述表层组织为由仿针织面料线圈圈环的外观模纹图转换成的组织,所述里层组织为斜纹组织;表层组织的经纱、纬纱根数均需分别少于里层组织经纱、纬纱根数;表层组织的经纱、纬纱粗细程度均需分别大于里层组织的经纱、纬纱粗细;织物中表层组织的经纱、纬纱的排列密度均需分别小于里层组织的经纱、纬纱排列密度,所述表层组织与里层组织的经纱的根数排列比为1:2,纬纱的根数排列比为1:2,表层组织中经纱密度110-120根/10cm,纬纱密度100-110根/10cm。作为改进的是,表层组织的经纱密度为120根/10cm,里层组织的经纱密度为240根/10cm。作为改进的是,里层组织选用2/2右斜纹组织;采用下接上双层接结组织,接结点只安排一个循环中有两个接结点,采用下接上双层接结组织,接结点只安排一个循环中有两个接结点,不硬板,形成柔软、厚实、手感蓬松的仿针织外观和手感风格的梭织面料。作为改进的是,步骤4中表层组织的经纱与纬纱均采用21S/2纯棉纱线,里层组织的经纱与纬纱均采用60S/2纯棉纱线。作为改进的是,表层组织中经纱和纬纱的纱线捻系数均为305-330,里层组织中经纱和纬纱的纱线捻系数均为370-390。进一步改进的是,表层组织中经纱和纬纱的纱线捻系数均为320,里层组织中经纱和纬纱的纱线捻系数均为380。对于上述梭织仿针织面料的织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确定仿针织面料线圈圈环的外观模纹图;步骤2,确定由针织线圈模纹转换成的梭织物表层组织结构图;步骤3,为实现梭织仿针织面料的外观及仿针织的柔软膨松的风格效果,同时又保证织物的强度,确定梭织仿针织面料的织物结构采用表层组织和里层组织相连接的双层接结组织,所述表层组织以仿针织面料线圈圈环的外观模纹图转换成的组织,所述里层组织为斜纹组织;步骤4,为实现梭织仿针织面料的外观及仿针织的柔软膨松的风格效果,表层组织的经纱、纬纱根数均需分别少于里层组织经纱、纬纱根数;表层组织的经纱、纬纱粗细程度均需分别大于里层组织的经纱、纬纱粗细;织物中表层组织的经纱、纬纱的排列密度均需分别小于里层组织的经纱、纬纱排列密度;确定表层组织与里层组织的经纱的根数排列比为1:2,纬纱的根数排列比为1:2;确定纱线粗细以及材料;确定织物中表层组织中经纱密度110-120根/10cm,纬纱密度100-110根/10cm;步骤5,表层组织和里层组织采用以表层经纱和里层纬纱交织的方式为连接方式,即下接上接结方式,确定下接上接结双层组织结构图。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梭织仿针织面料,该面料结构简单,能够通过织物组织结构实现仿针织的外观效果,通过组织设计以及织物的密度、纱线粗细、捻系数、以及表层组织、里层组织中各自经纱、纬纱的排列比等织物规格的设计实现仿针织蓬松柔软的手感,所述的仿针织织物美观、柔软、膨松,织成的中厚型织物针织感强、手感松软、保温性好,可用作家居服装、床上用品、围巾等等。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仿针织线圈结构模纹的局部模纹图和整体效果图;图2是本技术由针织线圈模纹转换成的梭织物表层组织的组织图;图3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梭织物里层组织的组织图;图4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梭织物表层组织与里层组织相连接的接结组织图;图5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梭织物下接上方式连接的接结双层组织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一种梭织仿针织面料,包括表层组织和里层组织,所述表层组织与里层组织通过下接上接结方式连接而成的双层接结组织,所述表层组织为由仿针织面料线圈圈环的外观模纹图转换成的组织,所述里层组织为斜纹组织,表层组织的经纱、纬纱根数均需分别少于里层组织经纱、纬纱根数;表层组织的经纱、纬纱粗细程度均需分别大于里层组织的经纱、纬纱粗细;织物中表层组织的经纱、纬纱的排列密度均需分别小于里层组织的经纱、纬纱排列密度,所述表层组织与里层组织的经纱的根数排列比为1:2,纬纱的根数排列比为1:2,表层组织中经纱密度110-120根/10cm,纬纱密度100-110根/10cm。为形成针织圈环效果,绘制类圈环模纹;如图1所示,所述针织圈环模纹表现为经浮长跨越于纬浮长之间,相邻两条经浮长线或纬浮长呈一定的错位交叉配置并相互连接,形成针织圈环状效果。再如图2所示,根据针织线圈模纹作出仿针织梭织物表面组织结构图,纵向浮线处理为经浮长,横向浮线处理为纬浮长线,圈环中间处理为平纹,呈凹进效果,突出仿针织的圈环效果。再如图3-5所示,所述梭织仿针织面料以图2为表面组织,配置图3的2/2右斜纹里层组织并以图4下接上方式连接,接结组织图如图5,既保证一定的牢度和厚度,同时更加突出针织圈环外观,这样可形成柔软、厚实、手感蓬松的仿针织面料。上述梭织仿针织面料的织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确定梭织仿针织面料的仿针织线圈模纹,经浮长跨越于纬浮长之间,相邻两条经浮长线或纬浮长呈一定的错位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梭织仿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表层组织和里层组织,所述表层组织与里层组织通过下接上接结方式连接而成的双层接结组织,所述表层组织为由仿针织面料线圈圈环的外观模纹图转换成的组织,所述里层组织为斜纹组织;表层组织的经纱、纬纱根数均需分别少于里层组织经纱、纬纱根数;表层组织的经纱、纬纱粗细程度均需分别大于里层组织的经纱、纬纱粗细;织物中表层组织的经纱、纬纱的排列密度均需分别小于里层组织的经纱、纬纱排列密度,所述表层组织与里层组织的经纱的根数排列比为1:2,纬纱的根数排列比为1:2,表层组织中经纱密度110-120根/10cm,纬纱密度100-110根/10c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梭织仿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表层组织和里层组织,所述表层组织与里层组织通过下接上接结方式连接而成的双层接结组织,所述表层组织为由仿针织面料线圈圈环的外观模纹图转换成的组织,所述里层组织为斜纹组织;表层组织的经纱、纬纱根数均需分别少于里层组织经纱、纬纱根数;表层组织的经纱、纬纱粗细程度均需分别大于里层组织的经纱、纬纱粗细;织物中表层组织的经纱、纬纱的排列密度均需分别小于里层组织的经纱、纬纱排列密度,所述表层组织与里层组织的经纱的根数排列比为1:2,纬纱的根数排列比为1:2,表层组织中经纱密度110-120根/10cm,纬纱密度100-110根/10c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梭织仿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表层组织的经纱密度为120根/10cm,里层组织的经纱密度为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郁兰,
申请(专利权)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