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式开瓶器,涉及开瓶器技术领域,所述便携式开瓶器包括形状为柱体的手持部、设置在手持部上的第一凹槽、硅胶带和滑钮;所述手持部的上底面设有两个与第一凹槽连通的通孔,两个所述通孔之间设有第一齿状凸起;所述滑钮可滑动的设置在第一凹槽上;所述硅胶带的中部设有第二齿状凸起,所述硅胶带的两端分别从两个通孔中穿过与滑钮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便携式开瓶器,可将瓶盖套设在硅胶带内,且可根据瓶盖的大小进行调节,瓶盖可完全被圈在第一齿状凸起、第二齿状凸起和硅胶带围成的圈内,通过转动手持部即可将瓶盖开启,适合力气较小的人群使用,且便于携带。
A portable bottle ope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开瓶器
本技术涉及开瓶器
,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开瓶器。
技术介绍
市面上大多液体饮品、调料等均采用塑料瓶、玻璃瓶外加旋拧瓶盖的方式进行密封包装,但是对于力气较小的人群或者是在手掌湿滑不方便施力的条件下,要打开瓶盖都较为不易,常需要借助橡胶手套等进行开瓶。但外出时难于找寻这类物品,需要一种专门针对旋拧式瓶盖的开瓶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携带的,可开启旋拧式瓶盖的便携式开瓶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便携式开瓶器,包括形状为柱体的手持部、设置在手持部上的第一凹槽、硅胶带和滑钮;所述手持部包括上底面和下底面,所述上底面设有两个与第一凹槽连通的通孔,两个所述通孔之间设有第一齿状凸起,所述第一齿状凸起位于上底面上;所述滑钮可滑动的设置在第一凹槽上;所述硅胶带的中部设有第二齿状凸起,所述硅胶带的两端分别从两个通孔中穿过与滑钮连接。其中,所述硅胶带的宽度小于第一凹槽的深度。其中,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限位块,所述硅胶带设置于限位块与第一凹槽的内壁之间。其中,所述硅胶带的第二齿状凸起的长度小于手持部上底面的宽度。其中,所述手持部上还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靠近开口端的内侧壁上设有凸块。其中,所述手持部上还设有刀片槽,所述刀片槽内设有折叠小刀,所述折叠小刀通过转动可折叠入刀片槽中。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硅胶带的部分设置于手持部的第一凹槽内,通过控制滑钮沿第一凹槽滑动,进而可控制硅胶带在第一凹槽内和手持部外部的比例,可针对待开启的瓶盖的大小进行调节,使瓶盖完全被圈在第一齿状凸起、第二齿状凸起和硅胶带围成的圈内,通过转动手持部即可将瓶盖开启,适合力气较小的人群使用,且小巧便携,便于携带。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开瓶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图1的A处的放大图;图3所示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开瓶器的手持部的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1、手持部;11、第一凹槽;12、通孔;13、限位块;2、硅胶带;21、第二齿状凸起;3、滑钮;4、第一齿状凸起;5、第二凹槽;51、凸块;6、刀片槽;61、折叠小刀。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本技术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在手持部上安装带有齿状凸起的硅胶带,配合手持部和手持部上的第一齿状凸起进行开瓶。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便携式开瓶器,包括形状为柱体的手持部1、设置在手持部1上的第一凹槽11、硅胶带2和滑钮3;所述手持部1包括上底面和下底面,所述上底面设有两个与第一凹槽11连通的通孔12,两个所述通孔12之间设有第一齿状凸起4,所述第一齿状凸起4位于上底面上;所述滑钮3可滑动的设置在第一凹槽11上;所述硅胶带2的中部设有第二齿状凸起21,所述硅胶带2的两端分别从两个通孔12中穿过与滑钮3连接。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将待开启的瓶盖置于手持部1外部的硅胶带2围成的环形圈之间,根据待开启的瓶盖的大小滑动滑钮3在第一凹槽11上的位置,使硅胶带2与待开启的瓶盖完全接触,使瓶盖完全被圈在第一齿状凸起4、第二齿状凸起21和硅胶带2围成的圈内,硅胶带2的第二齿状凸起21和手持部1上的第一齿状凸起4与瓶盖之间形成较大的摩擦力,旋转手持部1,即可将待开启的瓶盖打开。从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便携式开瓶器,通过将硅胶带的部分设置于手持部的第一凹槽内,通过控制滑钮沿第一凹槽滑动,进而可控制硅胶带在第一凹槽内和手持部外部的比例,可针对待开启的瓶盖的大小进行调节,使瓶盖完全被圈在第一齿状凸起、第二齿状凸起和硅胶带围成的圈内,通过转动手持部即可将瓶盖开启,适合力气较小的人群使用,且便于携带。进一步的,所述硅胶带2的宽度小于第一凹槽11的深度。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设置宽度小于第一凹槽的深度的硅胶带,便于硅胶带随着滑钮在第一凹槽内滑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凹槽11内设有限位块13,所述硅胶带2设置于限位块13与第一凹槽11的内壁之间。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设置限位块,使得硅胶带只能在限位块与第一凹槽的内壁之间形成的空隙内移动,使得硅胶带不易在第一凹槽内偏移或脱出。进一步的,所述硅胶带2的第二齿状凸起21的长度小于手持部1上底面的宽度。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设置长度小于手持部上底面的宽度的第二齿状凸起,使得硅胶带除了第二齿状凸起的部分都可收入第一凹槽内,第二齿状凸起也可外圈贴合在手持部的上底面上,便于收纳。进一步的,所述手持部1上还设有第二凹槽5,所述第二凹槽5靠近开口端的内侧壁上设有凸块51。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设置第二凹槽,并在第二凹槽内设置凸块,可以形成一个啤酒金属瓶盖用的起子,实现一物多用的效果。进一步的,所述手持部1上还设有刀片槽6,所述刀片槽6内设有折叠小刀61,所述折叠小刀61通过转动可折叠入刀片槽6中。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设置刀片槽和折叠小刀,可用于日常裁纸、拆快递等,实现该便携式开瓶器一物多用的效果。进一步的,所述手持部1上还设有通孔。从上述描述可知,在手持部上设置通孔,可将便携式开瓶器串在钥匙环上,方便日常携带。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为:一种便携式开瓶器,包括形状为柱体的手持部1、设置在手持部1上的第一凹槽11、硅胶带2和滑钮3;所述手持部1包括上底面和下底面,所述上底面设有两个与第一凹槽11连通的通孔12,两个所述通孔12之间设有第一齿状凸起4,所述第一齿状凸起4位于上底面上;所述滑钮3可滑动的设置在第一凹槽11上;所述硅胶带2的中部设有第二齿状凸起21,所述硅胶带2的两端分别从两个通孔12中穿过与滑钮3连接;所述硅胶带2的宽度小于第一凹槽11的深度;所述第一凹槽11内设有限位块13,所述硅胶带2设置于限位块13与第一凹槽11的内壁之间;所述硅胶带2的第二齿状凸起21的长度小于手持部1上底面的宽度;所述手持部1上还设有第二凹槽5和刀片槽6,所述第二凹槽5靠近开口端的内侧壁上设有凸块51;所述刀片槽6内设有折叠小刀61,所述折叠小刀61通过转动可折叠入刀片槽中。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便携式开瓶器,通过将硅胶带的部分设置于手持部的第一凹槽内,通过控制滑钮沿第一凹槽滑动,进而可控制硅胶带在第一凹槽内和手持部外部的长度比例,可针对待开启的瓶盖的大小进行调节,使瓶盖完全被圈在第一齿状凸起、第二齿状凸起和硅胶带围成的圈内,通过转动手持部即可将瓶盖开启,适合力气较小的人群使用,且可串在钥匙环上,便于携带,方便日常使用;通过设置宽度小于第一凹槽的深度的硅胶带,便于硅胶带随着滑钮在第一凹槽内滑动;...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携式开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形状为柱体的手持部、设置在手持部上的第一凹槽、硅胶带和滑钮;所述手持部包括上底面和下底面,所述上底面设有两个与第一凹槽连通的通孔,两个所述通孔之间设有第一齿状凸起,所述第一齿状凸起位于上底面上;/n所述滑钮可滑动的设置在第一凹槽上;/n所述硅胶带的中部设有第二齿状凸起,所述硅胶带的两端分别从两个通孔中穿过与滑钮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开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形状为柱体的手持部、设置在手持部上的第一凹槽、硅胶带和滑钮;所述手持部包括上底面和下底面,所述上底面设有两个与第一凹槽连通的通孔,两个所述通孔之间设有第一齿状凸起,所述第一齿状凸起位于上底面上;
所述滑钮可滑动的设置在第一凹槽上;
所述硅胶带的中部设有第二齿状凸起,所述硅胶带的两端分别从两个通孔中穿过与滑钮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开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带的宽度小于第一凹槽的深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凯,
申请(专利权)人:肖凯,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