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防止血液外溢留置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8014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4 22:54
一种可防止血液外溢留置针,有效的解决了拔出针芯时血液外溢的问题;包括前后轴向的外壳,外壳前端面经连管同轴连接有固定筒,固定筒内同轴设有贯穿其前端面的导管,导管内同轴设有长度比其长且可前后移动的针芯,针芯后侧设有可插入外壳内的针座,外壳前侧同轴开设有圆槽,圆槽内同轴转动连接有转环,圆槽后侧面上固定有定位环,定位环位于转环内侧,定位环外侧铰接有多个沿其圆周方向均布的挡片,多个挡片可同时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且可组成密闭的圆形,每个挡片外侧均经曲杆与转环铰接在一起;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

A retention needle for preventing blood overflow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防止血液外溢留置针
本技术涉及注射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防止血液外溢留置针。
技术介绍
留置针的使用能减少患儿因反复静脉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及对打针的恐惧感,减轻家长的焦躁情绪,便于临床用药,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减少患儿疼痛,因而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广泛应用。静脉留置针又称静脉套管针,核心的组成部件包括可以留置在血管内的柔软的导管或套管,以及不锈钢的穿刺引导针芯。使用时将导管和针芯一起穿刺入血管内,当导管全部进入血管后,回撤出针芯,仅将柔软的导管留置在血管内从而进行输液治疗。现有的留置针在拔出针芯时需要医护人员在穿刺血管正上方皮肤上施加压力来封闭血管,但即使按压封闭血管,依然会发生血液外溢的情况,不仅污染外部环境,而且会对患者及医护人员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技术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可防止血液外溢留置针,有效的解决了拔出针芯时血液外溢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包括前后轴向的外壳,外壳前端面经连管同轴连接有固定筒,固定筒内同轴设有贯穿其前端面的导管,导管内同轴设有长度比其长且可前后移动的针芯,针芯后侧设有可插入外壳内的针座,外壳前侧同轴开设有圆槽,圆槽内同轴转动连接有转环,圆槽后侧面上固定有定位环,定位环位于转环内侧,定位环外侧铰接有多个沿其圆周方向均布的挡片,多个挡片可同时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且可组成密闭的圆形,每个挡片外侧均经曲杆与转环铰接在一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操作简单,闭合的挡片防止了血液的外溢,且闭合过程无需人为操作,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减轻了医护人员及患者看到血液外溢情况发生时的心理压力,消除了患者因血液外溢所造成的感染风险,更加的安全、方便,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的轴测半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轴测阶梯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图3中A的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挡片打开时的后视轴测图。图6是本技术挡片闭合时的前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由图1至图6给出,包括前后轴向的外壳1,外壳1前端面经连管2同轴连接有固定筒3,固定筒3内同轴设有贯穿其前端面的导管4,导管4内同轴设有长度比其长且可前后移动的针芯5,针芯5后侧设有可插入外壳1内的针座6,外壳1前侧同轴开设有圆槽7,圆槽7内同轴转动连接有转环8,圆槽7后侧面上固定有定位环9,定位环9位于转环8内侧,定位环9外侧铰接有多个沿其圆周方向均布的挡片10,多个挡片10可同时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且可组成密闭的圆形,每个挡片10外侧均经曲杆11与转环8铰接在一起。为了便于针座6插入外壳1内,所述的外壳1内开设有前端小后端大的圆台形插槽,外壳1内同轴开设有与插槽前端面大小相同且前端贯穿外壳1的柱形槽12,柱形槽12后端与插槽前端连通在一起,针座6前端可插入柱形槽12内,针座6后端面上设有左右方向的推块13。为了使转环8转动,所述的圆槽7外侧开设有位于转环8右方且贯穿外壳1外缘面的环槽14,转环8右侧设有可在环槽14内移动且右端伸出环槽14的连接块15,外壳1外侧转动连接有位于其前侧的控制环16,控制环16与连接块15右端连接在一起。为了保证装置的密闭性,所述的外壳1与控制环16的相对面上均开设有位于环槽14前后两侧且环形的凹槽,相对的两个凹槽内设有一个密封圈17。为了在挡片10组成密闭的圆形时对控制环16进行固定,所述的控制环16内侧开设有半球形的固定槽18,外壳1前侧设有位于密封圈17前方且开口朝外的滑槽19,滑槽19底部经弹簧20连接有可插入固定槽18的固定球21。为了使挡片10可自动组成密闭的圆形,所述的外壳1前侧开设有位于滑槽19下方且贯穿外壳1外缘面的扇形槽22,扇形槽22内设有前后轴向的卷簧23,卷簧23的一端经固定轴与扇形槽22固定在一起,卷簧23的另一端与控制环16内壁固定在一起。为了便于抽出针芯5,防止在插入血管过程中针芯5转动,所述的外壳1后端面上同轴设有限位块24,限位块24后侧开设有上下方向且开口向后的挡槽,针座6后侧设有可插入挡槽的挡块25。为了便于转动控制环16,所述的控制环16外缘面上设有多个沿其圆周方向均布且前后方向的摩擦块26。本技术在使用时,初始状态为针座6插在外壳1内,此时挡片10为打开状态,挡片10与针座6外表面接触,卷簧23处于收缩状态,固定球21与控制环16内表面接触,弹簧20处于压缩状态,挡块25插入挡槽中;按医学要求将留置针插入患者血管内,向外抽出针芯5时,卷簧23带动控制环16逆时针转动,经连接块15使转环8同步转动,随着转环8的转动,曲杆11推动与其对应的挡片10绕与定位环9的铰接处逆时针转动,挡片10与针芯5外缘面接触,在针芯5外缘面与挡片10不接触时,卷簧23继续带动控制环16逆时针转动,多个挡片10组成紧密的圆形时,在弹簧20的作用下,固定球21插入固定槽18中,卷簧23停止运动,控制环16被固定,阻挡血液的回流;在需要进行注射时,将针管的头部插入插槽内,在针管的头部与挡片10的后端面接触时,停止推动针管,顺时针转动控制环16,随着控制环16的转动,固定球21被从固定槽18内挤出并压缩弹簧20,卷簧23逐渐收缩,经连接块15使转环8同步顺时针转动,曲杆11同时拉动挡片10向外转动,在挡片10完全打开时,向前继续推动针管,挡片10与针管头部外缘面接触时,停止推动针管,此时针管外缘面与柱形槽12内表面紧密接触,并停止转动控制环16,此时,挡片10完全打开,卷簧23处于收缩状态,固定球21与控制环16内表面接触,弹簧20处于压缩状态,由于挡片10与针管头部外缘面接触,使卷簧23无法回复自然状态,从而使控制环16、转环8、曲杆11均停止运动,可向患者体内注射液体;注射完毕后直接拔出针管即可,此时装置在卷簧23的作用下开始自行运动使挡片10闭合为圆形,具体运动过程同上。本技术的外壳1及控制环16均可采用透明材料,便于观察液体的流动情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操作简单,闭合的挡片防止了血液的外溢,且闭合过程无需人为操作,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减轻了医护人员及患者看到血液外溢情况发生时的心理压力,消除了患者因血液外溢所造成的感染风险,更加的安全、方便,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防止血液外溢留置针,包括前后轴向的外壳(1),外壳(1)前端面经连管(2)同轴连接有固定筒(3),固定筒(3)内同轴设有贯穿其前端面的导管(4),导管(4)内同轴设有长度比其长且可前后移动的针芯(5),针芯(5)后侧设有可插入外壳(1)内的针座(6),其特征在于,外壳(1)前侧同轴开设有圆槽(7),圆槽(7)内同轴转动连接有转环(8),圆槽(7)后侧面上固定有定位环(9),定位环(9)位于转环(8)内侧,定位环(9)外侧铰接有多个沿其圆周方向均布的挡片(10),多个挡片(10)可同时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且可组成密闭的圆形,每个挡片(10)外侧均经曲杆(11)与转环(8)铰接在一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防止血液外溢留置针,包括前后轴向的外壳(1),外壳(1)前端面经连管(2)同轴连接有固定筒(3),固定筒(3)内同轴设有贯穿其前端面的导管(4),导管(4)内同轴设有长度比其长且可前后移动的针芯(5),针芯(5)后侧设有可插入外壳(1)内的针座(6),其特征在于,外壳(1)前侧同轴开设有圆槽(7),圆槽(7)内同轴转动连接有转环(8),圆槽(7)后侧面上固定有定位环(9),定位环(9)位于转环(8)内侧,定位环(9)外侧铰接有多个沿其圆周方向均布的挡片(10),多个挡片(10)可同时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且可组成密闭的圆形,每个挡片(10)外侧均经曲杆(11)与转环(8)铰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防止血液外溢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1)内开设有前端小后端大的圆台形插槽,外壳(1)内同轴开设有与插槽前端面大小相同且前端贯穿外壳(1)的柱形槽(12),柱形槽(12)与插槽前端连通在一起,针座(6)与插槽形状相同且其前端可插入柱形槽(12)内,针座(6)后端面上设有左右方向的推块(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防止血液外溢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槽(7)外侧开设有位于转环(8)右方且贯穿外壳(1)外缘面的环槽(14),转环(8)右侧设有可在环槽(14)内移动且右端伸出环槽(14)的连接块(15),外壳(1)外侧转动连接有位于其前侧的控制环(16),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丽影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儿童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