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素回转煅烧窑多隔墙宽体沉灰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6958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炭素回转煅烧窑多隔墙宽体沉灰室,它包括进气口(1)、废气燃烧区(2),其特征在于:沉灰室内有纵向隔墙(4),进气口(1)设置在废气燃烧区(2)的一侧墙体上,纵向隔墙(4)上有烟气通孔(5)和平衡压力通气孔(6);在沉降区(3)的一侧有排气口(7)。(*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炭素回转窑沉灰室结构。技术背景沉灰室是铝厂炭素厂用于回转煅烧窑后的设备,其作用是沉降高温烟气中的大颗粒粉尘、燃烧残余挥发份和炭粉,以净化环境。沉灰室的中间隔墙将沉灰室分成两个炉室,它的作用是增加烟气的停留时间。中间隔墙受到从回转煅烧窑进入沉灰室的烟气的冲撞,温度达900℃,有时高达1250℃左右,沉灰室出口压力约为-180~-80Pa,承受负压,因此,寿命受到很大影响。以往很多铝厂使用的沉灰室,其内部设置一道中间隔墙,与进气方向垂直,沉灰流程短、除尘效率不高;由于该中间隔墙使用高铝砖砌筑,并受到高温烟气的冲撞和两边的温差、压差的影响,容易变形及塌陷,因而其寿命相对比较短,一般约为1~3年。而沉灰室侧墙多由保温层和耐火浇注层组合或由重质耐火砖和轻质耐火砖砌筑而成,寿命相对中间隔墙而言要长得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宽体沉灰室,其内部设置两道中间隔墙,以增加沉灰流程,提高除尘效率,减少温度、压力对隔墙墙体造成的损害,延长使用寿命。本技术是这样构成的它包括进气口(1)、废气燃烧区(2),沉灰室内有纵向隔墙(4),进气口(1)设置在废气燃烧区(2)的一侧墙体上,纵向隔墙(4)上有烟气通孔(5)和平衡压力通气孔(6);在沉降区(3)的一侧有排气口(7)。沉灰室内有两道纵向隔墙(4),平衡压力通气孔(6)设置在纵向隔墙(4)的上部;进气口(1)的进气方向、排气口(7)的排气方向都与纵向隔墙(4)平行。本技术将沉灰室分为一个废气燃烧区(2)和两个沉降区(3),且均为长方形结构,有利于废气燃烧、火焰的伸展,增加了排气、沉灰流程,能够提高除尘效率。中间纵向隔墙(4)开设有烟气通孔(5)和少量平衡压力通气孔(6),有利于平衡燃烧区和沉降区之间的温差、压差。进气口(1)的进气方向与纵向隔墙(4)平行,减少了高温烟气对隔墙冲撞引起的损害,能够延长设备的寿命。排气口(7)的排气方向与纵向隔墙(4)平行,能够减少排气阻力。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有利于废气燃烧,增加排气、沉灰流程,提高除尘效率,减少温度、压力对隔墙墙体造成的损害,延长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示意图、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示意图、图1中的A-A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例根据生产规模确定沉灰室的几何尺寸,按照图示要求进行建造。首先,砌筑外墙并制造进气口1、排气口7,其中进气口1设置在废气燃烧区2的一侧墙体上部,排气口7设置在靠外沉降区(3)的一侧墙体上部,进气方向与排气方向都与设计的纵向隔墙4平行;然后,在沉灰室内砌筑两道纵向隔墙4,并在每道纵向隔墙4上建造烟气通孔5和平衡压力通气孔6,其中废气燃烧区2与相临的沉降区3之间的烟气通孔5设在纵向隔墙4远离进气口1的一端中下部位置,两个沉降区3之间的烟气通孔5设在纵向隔墙4远离排气口7的一端中下部位置,平衡压力通气孔6设在纵向隔墙4的上部位置。施工中,应注意外墙体的密封,防止进入沉灰室内部的气体泄漏。权利要求1.一种炭素回转煅烧窑多隔墙宽体沉灰室,它包括进气口(1)、废气燃烧区(2),其特征在于沉灰室内有纵向隔墙(4),进气口(1)设置在废气燃烧区(2)的一侧墙体上,纵向隔墙(4)上有烟气通孔(5)和平衡压力通气孔(6);在沉降区(3)的一侧有排气口(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炭素回转煅烧窑多隔墙宽体沉灰室,其特征在于沉灰室内有两道纵向隔墙(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炭素回转煅烧窑多隔墙宽体沉灰室,其特征在于平衡压力通气孔(6)设置在纵向隔墙(4)的上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炭素回转煅烧窑多隔墙宽体沉灰室,其特征在于进气口(1)的进气方向与纵向隔墙(4)平行。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炭素回转煅烧窑多隔墙宽体沉灰室,其特征在于排气口(7)的排气方向与纵向隔墙(4)平行。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炭素回转煅烧窑多隔墙宽体沉灰室,其结构为沉灰室内有纵向隔墙(4),进气口(1)设置在废气燃烧区(2)的一侧墙体上,纵向隔墙(4)上有烟气通孔(5)和平衡压力通气孔(6);在沉降区(3)的一侧有排气口(7);沉灰室内有两道纵向隔墙(4),平衡压力通气孔(6)设置在纵向隔墙(4)的上部;进气口(1)的进气方向、排气口(7)的排气方向都与纵向隔墙(4)平行。本技术有利于废气燃烧,减少温度、压力对隔墙墙体造成的损害,延长使用寿命。文档编号F23J3/04GK2893439SQ200620200450公开日2007年4月25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19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19日专利技术者彭勇 申请人: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勇
申请(专利权)人: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