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芯领域,提供一种极耳及电芯,极耳包括极耳片,所述极耳片包括整体段和与所述整体段连接的分叉段,所述分叉段背离所述整体段的端部形成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所述分叉段与所述整体段相连接的端部为汇合端,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间隔设置并能够夹持电芯的集流体;其中,所述整体段配置为能够阻挡由所述集流体流向所述汇合端的流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极耳能够与电芯的集流体方便地连接,并且连接过程不会对集流体、铝塑膜造成损坏。
Pole ear and electric co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极耳及电芯
本技术涉及电芯
,特别涉及一种极耳及电芯。
技术介绍
在将极耳与电芯的集流体进行连接时,通常的方法是使用约为极耳片厚度一半的铜片或者铝片作为集流体与极耳焊接时的保护片,极耳与保护片将集流体整体夹在中间再进行焊接,这种方法虽然解决了集流体容易被焊断的问题,但是保护片却容易刺穿铝塑膜,并且对保护片的工艺要求较高,导致产量降低。另外,还有一种方法是使用两层极耳片夹持集流体进行焊接,这种方法省去了保护片,但是这种方法却存在电芯内部漏气、漏液的危险,并且工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极耳,该极耳能够与电芯的集流体方便地连接,并且连接过程不会对集流体、铝塑膜造成损坏。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极耳,所述极耳包括极耳片,所述极耳片包括整体段和与所述整体段连接的分叉段,所述分叉段背离所述整体段的端部形成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所述分叉段与所述整体段相连接的端部为汇合端,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间隔设置并能够夹持电芯的集流体;其中,所述整体段配置为能够阻挡由所述集流体流向所述汇合端的流体。可选的,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具有相同的厚度。可选的,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之间形成的夹角为15°~30°。可选的,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远离所述整体段的一端均设有圆角。可选的,所述极耳包括设置在所述整体段上的极耳胶。可选的,所述分叉段靠近所述整体段的一端形成汇合端,所述极耳胶靠近所述汇合端的一端与所述汇合端之间的距离为0.8mm~1.2mm。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极耳具有以下优势:极耳片包括整体段和与所述整体段连接的分叉段,当极耳与集流体进行连接时,使用分叉段的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夹持所述集流体,并使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分别与所述集流体连接。由于是使用两个引脚夹持集流体进行连接,取消了现有技术中的保护片结构,一方面消除了保护片毛刺过大会将铝塑膜PP层刺破的风险,另一方面减轻了电芯整体的质量。同时,由于将所述整体段配置为能够阻挡由所述集流体流向所述汇合端的流体,使得电芯内部的气、液等流体会被整体段所止挡,从而有效地防止电芯漏气、漏液,安全性好。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芯,所述电芯包括集流体以及上述的极耳,所述极耳通过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夹持连接于所述集流体。可选的,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分别与所述集流体超声焊接。可选的,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分别与所述集流体具有相同的宽度。可选的,所述电芯包括两个所述集流体以及分别与两个所述集流体连接的两个所述极耳。所述电芯与上述极耳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极耳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电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整体段,20-分叉段,21-第一引脚,22-第二引脚,23-汇合端,30-极耳胶,40-集流体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的极耳包括极耳片,极耳片包括整体段10和与整体段10连接的分叉段20,分叉段20背离整体段10的端部形成第一引脚21和第二引脚22,分叉段20与整体段10相连接的端部为汇合端23,第一引脚21和第二引脚22间隔设置并能够夹持电芯的集流体40;其中,整体段10配置为能够阻挡由集流体40流向汇合端23的流体。在本技术中,极耳片包括整体段10和分叉段20,当极耳与集流体40进行连接时,使用分叉段20的第一引脚21和第二引脚22夹持集流体40,并使第一引脚21和第二引脚22分别与集流体40连接。由于是使用两个引脚夹持集流体40进行连接,取消了现有技术中的保护片结构,一方面消除了保护片毛刺过大会将铝塑膜PP层刺破的风险,另一方面减轻了电芯整体的质量。同时,由于将整体段10配置为能够阻挡由集流体40流向汇合端23的流体,使得电芯内部的气、液等流体会被整体段10所止挡,从而有效地防止电芯漏气、漏液,安全性好。需要理解的是,整体段10可以通过多种形式阻挡电芯内部的流体,例如,整体段10可以设置为一体成型的板状结构,分叉段20的汇合端23连接在整体段10上,整体段10的与汇合端23相连接处的表面不设有槽、孔、缝隙等结构,从而能够有效地阻挡汇合端23处的流体。在对第一引脚21、第二引脚22分别与集流体40进行焊接时,为了防止集流体40被焊坏,可选的,第一引脚21和第二引脚22具有相同的厚度。这样设置,使得在焊接时调整好焊接功率之后,对第一引脚21、第二引脚22都可以使用设定好的焊接功率,而不必再另行调整,大大节省了时间,同时也能够避免未变更焊接功率而将不同厚度的材质焊坏的问题。为了使集流体40能够顺利地插入第一引脚21和第二引脚22之间,可选的,第一引脚21和第二引脚22之间形成的夹角为15°~3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引脚21和第二引脚22之间形成的夹角的角度不宜大于30°,否则可能会造成焊接困难的问题。在将本技术的极耳与电芯的集流体40进行连接时,为了防止极耳对电芯的铝塑膜造成损坏,可选的,第一引脚21和第二引脚22远离整体段10的一端均设有圆角,通过圆角的设置能够防止第一引脚21或者第二引脚22将铝塑膜偶然损坏。为了便于将极耳连接到电芯上,可选的,极耳包括设置在整体段10上的极耳胶30。在电芯的封装过程中,为了能够防止第一引脚21和第二引脚22之间的夹角过大而影响极耳胶30,可选的,分叉段20靠近整体段10的一端形成汇合端23,极耳胶30靠近汇合端23的一端与汇合端23之间的距离为0.8mm~1.2mm。也就是说,该汇合端23是第一引脚21和第二引脚22相连接的端部,该端部与极耳胶30之间的距离优选为1mm,这样设置使得在两个引脚之间的角度变大时,不会使得任何一个引脚接触到极耳胶30,进而不会影响到电芯的封装工艺。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芯,电芯包括集流体40以及上述的极耳,极耳通过第一引脚21和第二引脚22夹持连接于集流体40。由于本技术的电芯使用了上述的极耳,因此该电芯在极耳与集流体的连接过程中不会造成集流体和铝塑膜的损坏。应当理解的是,第一引脚21和第二引脚22可以与集流体40通过多种形式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选的,第一引脚21和第二引脚22分别与集流体40超声焊接。为了使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极耳,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包括极耳片,所述极耳片包括整体段(10)和与所述整体段(10)连接的分叉段(20),所述分叉段(20)背离所述整体段(10)的端部形成第一引脚(21)和第二引脚(22),所述分叉段(20)与所述整体段(10)相连接的端部为汇合端(23),所述第一引脚(21)和所述第二引脚(22)间隔设置并能够夹持电芯的集流体(40);其中,所述整体段(10)配置为能够阻挡由所述集流体(40)流向所述汇合端(23)的流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耳,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包括极耳片,所述极耳片包括整体段(10)和与所述整体段(10)连接的分叉段(20),所述分叉段(20)背离所述整体段(10)的端部形成第一引脚(21)和第二引脚(22),所述分叉段(20)与所述整体段(10)相连接的端部为汇合端(23),所述第一引脚(21)和所述第二引脚(22)间隔设置并能够夹持电芯的集流体(40);其中,所述整体段(10)配置为能够阻挡由所述集流体(40)流向所述汇合端(23)的流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脚(21)和所述第二引脚(22)具有相同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脚(21)和所述第二引脚(22)之间形成的夹角为15°~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脚(21)和所述第二引脚(22)远离所述整体段(10)的一端均设有圆角。
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百胜,渠雁晓,于贺,高顺航,娄佳训,祖春吉,
申请(专利权)人: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