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珩玉专利>正文

蜂窝煤、块煤混合用燃煤炉下排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66353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蜂窝煤、块煤混合用燃煤炉下排渣装置。其壳体上设有中心转轴,中心转轴两侧分别设有炉条,壳体一侧上端为半圆状凹弧线形板、下端设有支撑钉。壳体另一侧下端设有排渣钉。该下排渣装置遇需下排蜂窝煤渣时旋转中心转轴90°,使壳体内燃过的蜂窝煤渣随着壳体的旋转从壳体内翻落入灰箱内。在壳体翻转同时,壳体一侧上端的半圆状凹弧线形板及下端支撑钉将未燃过的蜂窝煤挡住而不下落,排渣钉同时将集中于灰箱中间部位的灰渣排至灰箱侧边。遇需下排块煤渣时只需左右来回地旋动中心转轴,即可将壳体内燃过的块煤渣下排入灰箱内。它结构简单,成本低,通用性强,能有效地将混合使用已燃尽的蜂窝煤、块煤渣下排入灰箱内,使用方便。(*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燃煤炉
,特别涉及一种蜂窝煤、块煤混合用的燃煤炉下排渣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燃煤炉使用的下排渣装置一般有两种,一种为烧蜂窝煤用的下排渣装置,另一种为烧块煤用的下排渣装置。它们只能单独使用,不能通用,更不能适于对混合使用的蜂窝煤、块煤的煤渣下排。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燃煤炉的下排渣装置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通用性强,既可使用于烧蜂窝煤,又可使用于烧块煤的燃煤炉下排装置,尤其适于对混合使用的蜂窝煤、块煤的煤渣下排。本技术燃煤炉的下排渣装置由壳体、炉条、中心转轴部分构成。壳体上设有中心转轴,中心转轴的两侧分别设有炉条。壳体一侧的上端为半圆状凹弧线形板、下端至少设有3根支撑钉。壳体另一侧的下端至少设有3根排渣钉。本技术的下排渣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通用性强,能有效地将混合使用的已燃尽的蜂窝煤、块煤煤渣下排入灰箱内,它使用方便,效果好。附图说明图1,系本技术蜂窝煤、块煤混合用燃煤炉下排渣装置的立面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上述附图实例,对本技术的蜂窝煤、块煤混合用燃煤炉下排渣装置作进一步详叙。本技术的燃煤炉下排渣装置的实例,包括由壳体1、炉条2、中心转轴4部分构成。壳体1上设有中心转轴4,中心转轴4的两侧分别设有炉条2。壳体1一侧的上端为半圆状凹弧线形板、下端至少设有3根支撑钉5。壳体1另一侧的下端至少设有3根排渣钉3。本技术下排渣装置使用时,遇需下排蜂窝煤煤渣时,对中心转轴4旋转90°,使壳体1内燃过的蜂窝煤煤渣随着壳体1的旋转即从壳体1内翻落入灰箱内。在壳体1翻转的同时,壳体1一侧上端的半圆状凹弧线形板及下端的支撑钉5将未燃烧过的蜂窝煤挡住而不下落,旋转时排渣钉3同时将集中于灰箱中间部位的灰渣排至灰箱侧边。遇需下排块煤煤渣时,只需通过中心转轴4左右来回地旋动,即可将壳体1内燃过的块煤煤渣下排入灰箱内,从而达到使用方便、效果好的目的。权利要求1.一种在壳体(1)上设有中心转轴(4),中心转轴(4)的两侧分别设有炉条(2)的蜂窝煤、块煤混合用燃煤炉下排渣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1)一侧的上端为半圆状凹弧线形板、下端至少设有3根支撑钉(5),壳体(1)另一侧的下端至少设有3根排渣钉(3)。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蜂窝煤、块煤混合用燃煤炉下排渣装置。其壳体上设有中心转轴,中心转轴两侧分别设有炉条,壳体一侧上端为半圆状凹弧线形板、下端设有支撑钉。壳体另一侧下端设有排渣钉。该下排渣装置遇需下排蜂窝煤渣时旋转中心转轴90°,使壳体内燃过的蜂窝煤渣随着壳体的旋转从壳体内翻落入灰箱内。在壳体翻转同时,壳体一侧上端的半圆状凹弧线形板及下端支撑钉将未燃过的蜂窝煤挡住而不下落,排渣钉同时将集中于灰箱中间部位的灰渣排至灰箱侧边。遇需下排块煤渣时只需左右来回地旋动中心转轴,即可将壳体内燃过的块煤渣下排入灰箱内。它结构简单,成本低,通用性强,能有效地将混合使用已燃尽的蜂窝煤、块煤渣下排入灰箱内,使用方便。文档编号F23J1/06GK2844694SQ20052000623公开日2006年12月6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27日专利技术者刘珩玉 申请人:刘珩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在壳体(1)上设有中心转轴(4),中心转轴(4)的两侧分别设有炉条(2)的蜂窝煤、块煤混合用燃煤炉下排渣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1)一侧的上端为半圆状凹弧线形板、下端至少设有3根支撑钉(5),壳体(1)另一侧的下端至少设有3根排渣钉(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珩玉
申请(专利权)人:刘珩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2[中国|贵州]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