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膜片真空助力器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59608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4 13: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膜片真空助力器总成,属于汽车制动系统技术领域。包括前壳体,第二助力盘,第二膜片,中壳体,第一膜片,后壳体,第一助力盘,阀体,反馈盘,压块,空气阀座,橡胶阀部件,第一膜片外径通过中壳体和后壳体部件的凹下部分的平面挤压固定,同时第一膜片外径前端的卡头还与中壳体上的限位结构卡接,后壳体部件的凸起部分内部与第一膜片外径、中壳体和第二膜片的间隙形成气道。优点是结构新颖,能够保证双膜片真空助力器总成较好的通气性,同时可防止第一膜片脱落,不影响真空助力器性能,保证了产品的可靠性;可应用于各种类型双膜片真空助力器总成上,不影响真空助力器总成的性能,同时具有良好的性价比。

A double diaphragm vacuum booster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膜片真空助力器总成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制动系统
的真空助力器总成,具体是一种新型的双膜片真空助力器总成结构。
技术介绍
现常规双膜片真空助力器总成主要由如下零件组成(如图4):包括推杆头1,回位簧2,前壳体3,接头座4,第二助力盘5,第二膜片6,中壳体7,第一膜片8,后壳体9,第一助力盘10,阀体11,反馈盘12,压块13,空气阀座14,橡胶阀部件15,橡胶阀簧16,橡胶阀座17,阀杆回动簧18,阀杆簧座19,泡沫滤芯20,毛毡滤芯21,防尘罩22,阀杆23,主缸推杆24,密封圈部件25、中壳气封部件26,后壳体螺栓27,前壳体螺栓28。其中毛毡滤芯、泡沫滤芯、阀杆簧座、阀杆回动簧、橡胶阀座、橡胶阀簧、橡胶阀部件、空气阀座一次穿入阀杆中,并通过阀杆与空气阀座铆接进行固定,组成控制阀部件;中壳体与中壳气封部件通过铆接组成中壳体部件,前壳体与前壳体螺栓通过铆接组成前壳体部件,第二助力盘与阀体通过铆接组成第二助力盘部件,第二膜片、中壳体部件、第二助力盘依次穿入第二助力盘部件的阀体中,并通过第二助力盘与阀体的铆接组成阀体部件,第一膜片通过定位连接与助力盘及中壳体配合,控制阀部件通过过盈配合安装在阀体内,并通过锁片限位,将三者组成一个整体。后壳体与后壳体螺栓、密封圈部件经过铆接组成后壳体部件,将带有控制阀部件的阀体部件通过过盈配合将配到密封圈部件内,并通过锁片与密封圈部件接触进行限位,压块经过间隙配合装在阀体内,反馈盘与主缸推杆过盈配合,并通过回位簧座进行限位,回位簧两端分别与阀体和前壳体部件定位配合,并通过前后壳体铆接将除推杆头与防尘罩外的所有零件组成一个整体,推杆头通过过盈配合固定在主缸推杆上,防尘罩通过与后壳体的过盈配合固定在后壳体上,以上组成真空助力器总成。双膜片真空助力器总成在工作过程中(如图6),空气通过真空阀口,第一大气腔,膜片8气道,中壳体7,第二膜片6气道到达第二大气腔,从而到达助力器双腔同时工作的效果。但由于膜片8上有气道,在前后壳体压装铆接时,膜片会受到压力产生变形,导致气道截面积减小,如果膜片上气道较小,很容易导致气道堵死;如果气道过大,中壳体与后壳体空间无法满足产品装配要求;如果膜片过盈量过小,会导致膜片从中壳体7与后壳体9之间脱落,影响真空助力器总成的性能。通过分析常规双膜片真空助力器总成结构,由于气道结构及膜片定位方式不合理,亦产生如下问题:膜片上气道较小,装配压缩后,易导致气道堵死,AB两腔无法达到气压平衡;膜片上气道过大,过盈量大,膜片配合尺寸增大,易发生脱落现象;膜片过盈量小,装配压缩力不够,膜片易发生脱落。影响双膜片真空助力器总成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膜片真空助力器总成,以解决目前存在的易导致气道堵死、或膜片易发生脱落。影响双膜片真空助力器总成正常工作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毛毡滤芯、泡沫滤芯、阀杆簧座、阀杆回动簧、橡胶阀座、橡胶阀簧、橡胶阀部件、空气阀座依次穿入阀杆中,并通过阀杆与空气阀座铆接固定,组成控制阀部件;中壳体与中壳气封部件通过铆接组成中壳体部件,前壳体与前壳体螺栓通过铆接组成前壳体部件,第二助力盘与阀体铆接,第二膜片、中壳体部件与阀体铆接,控制阀部件通过过盈配合安装在阀体内,并通过锁片限位,将三者组成一个整体;后壳体与后壳体螺栓、密封圈部件经过铆接组成后壳体部件,将带有控制阀部件的阀体通过过盈配合装配到密封圈部件内,并通过锁片与密封圈部件接触进行限位,压块经过间隙配合装在阀体内,反馈盘与主缸推杆过盈配合,并通过回位簧座进行限位,回位簧两端分别与阀体和前壳体部件定位配合,前壳体、后壳体铆接将除推杆头与防尘罩外的所有零件组成一个整体,推杆头通过过盈配合固定在主缸推杆上,防尘罩通过与后壳体的过盈配合固定在后壳体上,第一助力盘内孔与阀体间隙配合、通过铆接固定,第一膜片内径与阀体径向过盈配合,并与第一助力盘贴合,第一膜片外径通过中壳体和后壳体部件的凹下部分的平面挤压固定,同时第一膜片外径前端的卡头还与中壳体上的限位结构卡接,后壳体部件的凸起部分内部与第一膜片外径、中壳体和第二膜片的间隙形成气道。所述后壳体部件的凹下部分的立面与中壳体上的环形定位结构顶接。本专利技术优点是结构新颖,第一膜片通过过盈配合固定在中壳体和后壳体中间,并通过中壳体限位结构配合限位,保证膜片在工作过程中不会脱落;同时,将常规双膜片真空助力器上膜片上的气道,更换到后壳体上,由于后壳体为金属金钩,不会因为零件变形将气道堵死。本专利技术双膜片真空助力器总成在不改变前壳体,第二膜片,第二助力盘等零件的情况下,只更改后壳体,中壳体与第一膜片部分结构,便能够保证双膜片真空助力器总成较好的通气性,同时可防止第一膜片脱落,不影响真空助力器性能。与常规的双膜片真空助力器总成相比,本专利技术双膜片真空助力器总成具有良好的通气性,同时可防止在工作过程中膜片出现脱落的现象;保证了产品的可靠性;模块化标准设计,可应用于各种类型双膜片真空助力器总成上,不影响真空助力器总成的性能,同时具有良好的性价比。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C部放大图;图3是图1的D部放大图;图4是现有双膜片真空助力器总成的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A部放大图;图6是图4的B部放大图;图中:推杆头1,回位簧2,前壳体3,接头座4,第二助力盘5,第二膜片6,中壳体7,第一膜片8,后壳体9,第一助力盘10,阀体11,反馈盘12,压块13,空气阀座14,橡胶阀部件15,橡胶阀簧16,橡胶阀座17,阀杆回动簧18,阀杆簧座19,20泡沫滤芯,毛毡滤芯21,防尘罩22,阀杆23,主缸推杆24,密封圈部件25、中壳气封部件26,后壳体螺栓27,前壳体螺栓28。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毛毡滤芯21、泡沫滤芯20、阀杆簧座19、阀杆回动簧18、橡胶阀座17、橡胶阀簧16、橡胶阀部件15、空气阀座14依次穿入阀杆23中,并通过阀杆23与空气阀座14铆接固定,组成控制阀部件;中壳体7与中壳气封部件26通过铆接组成中壳体部件,前壳体3与前壳体螺栓28通过铆接组成前壳体部件,第二助力盘5与阀体11铆接,第二膜片6、中壳体部件与阀体11铆接,控制阀部件通过过盈配合安装在阀体11内,并通过锁片限位,将三者组成一个整体;后壳体9与后壳体螺栓27、密封圈部件25经过铆接组成后壳体部件,将带有控制阀部件的阀体11通过过盈配合装配到密封圈部件25内,并通过锁片与密封圈部件25接触进行限位,压块13经过间隙配合装在阀体11内,反馈盘12与主缸推杆24过盈配合,并通过回位簧座进行限位,回位簧2两端分别与阀体和前壳体部件定位配合,前壳体3、后壳体9铆接将除推杆头1与防尘罩22外的所有零件组成一个整体,推杆头1通过过盈配合固定在主缸推杆24上,防尘罩22通过与后壳体9的过盈配合固定在后壳体9上,第一助力盘10内孔与阀体11间隙配合,通过铆接固定,第一膜片8内径与阀体11径向过盈配合,并与第一助力盘10贴合,第一膜片8外径通过中壳体7和后壳体部件9的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膜片真空助力器总成,毛毡滤芯、泡沫滤芯、阀杆簧座、阀杆回动簧、橡胶阀座、橡胶阀簧、橡胶阀部件、空气阀座依次穿入阀杆中,并通过阀杆与空气阀座铆接固定,组成控制阀部件;中壳体与中壳气封部件通过铆接组成中壳体部件,前壳体与前壳体螺栓通过铆接组成前壳体部件,第二助力盘与阀体铆接,第二膜片、中壳体部件与阀体铆接,控制阀部件通过过盈配合安装在阀体内,并通过锁片限位,将三者组成一个整体;后壳体与后壳体螺栓、密封圈部件经过铆接组成后壳体部件,将带有控制阀部件的阀体通过过盈配合装配到密封圈部件内,并通过锁片与密封圈部件接触进行限位,压块经过间隙配合装在阀体内,反馈盘与主缸推杆过盈配合,并通过回位簧座进行限位,回位簧两端分别与阀体和前壳体部件定位配合,前壳体、后壳体铆接将除推杆头与防尘罩外的所有零件组成一个整体,推杆头通过过盈配合固定在主缸推杆上,防尘罩通过与后壳体的过盈配合固定在后壳体上,第一助力盘内孔与阀体间隙配合、通过铆接固定,第一膜片内径与阀体径向过盈配合,并与第一助力盘贴合,其特征在于:第一膜片外径通过中壳体和后壳体部件的凹下部分的平面挤压固定,同时第一膜片外径前端的卡头还与中壳体上的限位结构卡接,后壳体部件的凸起部分内部与第一膜片外径、中壳体和第二膜片的间隙形成气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膜片真空助力器总成,毛毡滤芯、泡沫滤芯、阀杆簧座、阀杆回动簧、橡胶阀座、橡胶阀簧、橡胶阀部件、空气阀座依次穿入阀杆中,并通过阀杆与空气阀座铆接固定,组成控制阀部件;中壳体与中壳气封部件通过铆接组成中壳体部件,前壳体与前壳体螺栓通过铆接组成前壳体部件,第二助力盘与阀体铆接,第二膜片、中壳体部件与阀体铆接,控制阀部件通过过盈配合安装在阀体内,并通过锁片限位,将三者组成一个整体;后壳体与后壳体螺栓、密封圈部件经过铆接组成后壳体部件,将带有控制阀部件的阀体通过过盈配合装配到密封圈部件内,并通过锁片与密封圈部件接触进行限位,压块经过间隙配合装在阀体内,反馈盘与主缸推杆过盈配合,并通过回位簧座进行限位,回位簧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森杨圣文张世强张玉海王维倪维海石喜娟吴冬民赵海涛王会磊孙震王晓冶桑红波王秋楠吕艳全王战友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东光奥威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