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灯光阴影的电梯轿厢吊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5197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1 12: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灯光阴影的电梯轿厢吊顶,包括框架(1),框架(1)内设有多根灯管(2),灯管(2)通过灯架(3)与框架(1)连接,灯管(2)的下方设有与框架(1)连接的透光板(4),透光板(4)与灯管(2)之间设有第一匀光板(6),第一匀光板(6)的上下面分别设有对称分布的第一波浪面(7)和第二波浪面(8),第一波浪面(7)的波谷位于灯管(2)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透光板发光均匀的优点,可提升电梯轿厢的品质。

A kind of lift car ceiling without light shadow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灯光阴影的电梯轿厢吊顶
本技术属于电梯轿厢吊顶的照明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灯光阴影的电梯轿厢吊顶。
技术介绍
电梯轿厢的吊顶,包括框架,框架内设有多根照明用的灯管,出于美观以及使轿厢内光线更加柔和的目的,在灯管的下方通常会设有乳白色的透光板,透光板与吊顶相固定。为了增加轿厢内部高度,使乘客的舒适度更好,厂家一般不会将吊顶厚度设置的很厚(一般12cm左右),这就导致灯管与透光板之间的距离较近,距离灯管最近的透光板区域会形成与灯管形状大致相同的明亮区,相邻明亮区之间在视觉上形成的阴影区,导致透光板各处发光不均匀,灯管的影子在透光板上可见,会降低电梯轿厢的品质。因此,现有的电梯轿厢吊顶存在透光板发光不均匀的缺陷,会降低电梯轿厢的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灯光阴影的电梯轿厢吊顶。本技术具有透光板发光均匀的优点,可提升电梯轿厢的品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无灯光阴影的电梯轿厢吊顶,包括框架,框架内设有多根灯管,灯管通过灯架与框架连接,灯管的下方设有与框架连接的透光板,透光板与灯管之间设有第一匀光板,第一匀光板的上下面分别设有对称分布的第一波浪面和第二波浪面,第一波浪面的波谷位于灯管的下方。前述的无灯光阴影的电梯轿厢吊顶中,所述第一匀光板和透光板之间设有第二匀光板,第二匀光板由第一亚克力板和第二亚克力板交替循环组成,第一亚克力板位于灯管的下方,第二亚克力板的透光性高于第一亚克力板。前述的无灯光阴影的电梯轿厢吊顶中,所述第二匀光板的上下面均为磨砂面,所述透光板的上下面均为磨砂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是在现有电梯吊顶的基础上做改进。第一处改进是在灯管与透光板之间设置了第一匀光板,第一匀光板的上下面均为波浪形,且波谷位于灯管的正下方,相当于在灯管的下方增加了凹透镜,改变光线方线,使原本从灯管照射到透光板明亮区的光线有一部分照射到阴影区,从而降低明亮区与阴影区之间的亮度差异,使透明板发光更加均匀。第二处改进是在灯管的上方增加了第二匀光板,第二匀光板使原本从灯管照射到透光板明亮区的光线较多的变少、使原本从灯管照射到阴影区的光线较少的变少或不变少,从而进一步的降低明亮区与阴影区之间的亮度差异,使透明板发光更加均匀。通过将第二匀光板的上下两面设置成磨砂面,使得光线在通过第二匀光板后产生漫反射,也可使透明板发光更加均匀。经试验,本技术的透光板发光均匀,肉眼不可见到透光板上有阴影区。因此,本技术具有透光板发光均匀的优点,可提升电梯轿厢的品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正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灯管发光光线示意图。图4是现有电梯轿厢吊顶灯管发光光线示意图。附图中的标记为:1-框架,2-灯管,3-灯架,4-透光板,6-第一匀光板,7-第一波浪面,8-第二波浪面,9-第二匀光板,91-第一亚克力板,92-第二亚克力板,10-阴影区,11-明亮区,12-垫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限制的依据。实施例。一种无灯光阴影的电梯轿厢吊顶,如图1所示,包括现有的框架1,框架1内设有多根并排的灯管2,灯管2通过现有的灯架3与框架1连接,灯管2通过灯架3与电源连接,灯管2的下方设有与框架1连接的透光板4,透光板4与灯管2之间设有第一匀光板6,第一匀光板6的上下面分别设有对称分布的第一波浪面7和第二波浪面8,第一波浪面7的波谷位于灯管2的下方。所述第一匀光板6和透光板4之间设有第二匀光板9,第二匀光板9由第一亚克力板91和第二亚克力板92交替循环组成,第一亚克力板91位于灯管2的下方,第二亚克力板92的透光性高于第一亚克力板91。第一亚克力板91和第二亚克力板92可由同一亚克力板制作,即在亚克力板对应第一亚克力板91的位置上喷较厚塑粉层,喷粉时,中间厚、两侧薄,从而使第一亚克力板91的透光性变差,在亚克力板对应第二亚克力板92的位置上喷较薄或不喷塑粉层,从而使第二亚克力板92透光性高于第一亚克力板91。所述第二匀光板9的上下面均为磨砂面,所述透光板4的上下面均为磨砂面。第一匀光板6和第二匀光板9之间以及透光板4和第二匀光板9之间均通过垫块12隔开。所述第二匀光板9与透光板4之间的距离1-2cm;第二匀光板9与第一匀光板6的距离2-3cm;第一匀光板6最厚处1.5cm,最薄处0.8cm;框架1总厚度10cm;相邻灯管2之间的距离10cm。工作原理:如图3和图4所示,灯管2发出的光,先经过第一匀光板6,光线传播路径改变,将原本达到明亮区11的一部分光线转移至阴影区10,再经过第二匀光板9,进一步减少达到明亮区11的光线数量,使阴影区10和明亮区11之间的亮度接近,而且光线通过第二匀光板9产生漫反射,使得透光板4接收到的光线更加均匀,发出的光线也就更加均匀。本技术具有透光板发光均匀的优点,可提升电梯轿厢的品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灯光阴影的电梯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1),框架(1)内设有多根灯管(2),灯管(2)通过灯架(3)与框架(1)连接,灯管(2)的下方设有与框架(1)连接的透光板(4),透光板(4)与灯管(2)之间设有第一匀光板(6),第一匀光板(6)的上下面分别设有对称分布的第一波浪面(7)和第二波浪面(8),第一波浪面(7)的波谷位于灯管(2)的下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灯光阴影的电梯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1),框架(1)内设有多根灯管(2),灯管(2)通过灯架(3)与框架(1)连接,灯管(2)的下方设有与框架(1)连接的透光板(4),透光板(4)与灯管(2)之间设有第一匀光板(6),第一匀光板(6)的上下面分别设有对称分布的第一波浪面(7)和第二波浪面(8),第一波浪面(7)的波谷位于灯管(2)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灯光阴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金伟桂启军张佳明沈小红
申请(专利权)人:格尔森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