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炉排卧式常压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5132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双层炉排卧式常压炉为一种手工投煤,炉发热量小于350KW的小型热水锅炉。其炉体的前半部为一顶部封闭的双层炉排,后半部设有腹下管、被热介质夹层和烟气隔墙,前、后部之间设有炉拱、挡火墙,被热介质通过夹层、腹下管、上层炉排管、炉拱、挡火墙处的高温燃气、烟气加热、换热后进入集被热介质室,并与设于此室的烟管再次换热后输出。此炉煤燃烧充分,被热介持热交换充分,热效率高,排尘量低,且结构紧凑、体积小,成本低,是一种用于取暖、浴用、饮水的高效节能小型炉。(*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为一种双层炉排卧式常压多用炉,属于小型锅炉技术范畴。已有的无煤斗的往复炉排常压炉,尽管具有风量调配合理,燃烧稳定、充分,热效率高、消烟除尘效果好等优点,但因炉排为往复炉排,所以体积仍然较大,对于发热量小于350KW的小型锅炉不相适应。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设计一种体形小、成本低、制作简单、发热量小于350KW的卧式常压炉,该炉燃烧稳定、充分,热效率高,消烟除尘效果好。本专利技术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将卧式常压炉的前半部设计为一顶部封闭的双层炉排,使燃煤在此进行充分的燃烧,使上层炉排管中的被热介质在高温燃区取得充分的热量,而后高温烟气通向炉后半部,又与设置于此的腹下管内和夹层内的被热介质进行热交换,最后烟气通过炉顶部集被热介质室中的烟管而流至集烟室排出,与此同时被热介质在集被热介质室内再次与烟气进行热交换而输出,这样的结构和多次换交换使本炉热效率高,结构紧凑,燃烧充分、烟尘量少。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结构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剖视图。由图1、2可见,本实施例由炉体3、炉排、炉膛7、腹下管9、烟气通道22、烟管15、集烟室20、集热介质室23,换热介质进、出口12、17,烟气出口18、投煤门24、清渣门4、清灰门5、检查门13、19所组成,其特征在于炉体的前半部为一顶部封闭的双层炉排,上炉排2为管内通换热介质的排管,排管与水平线的夹角为10°~15°,下炉排6为一炉篦,炉体的后半部设有一根以上L型腹下管9和此腹下管相连通的夹层11,及烟气隔墙10,夹层11上设有换热介质入口12,炉体前、后半部之间上设有一通换热介质的炉拱8,下设有通换热介质的挡火墙25,炉体顶部为集换热介质室23,此室与炉拱8、挡火墙25、热介质出口17、上炉排2、腹下管9均相连通,且室内设置至少5根烟管15,烟气排管15一端与烟道22相通,另一端通过集烟室20与排烟口18相通。本炉煤由手工操作从投煤门24投入到上层炉排2上进行予热、干馏、着火,因顶层封闭,火焰由燃烧室1反向下行,经过下层炉膛7的炽热火焰反烧,使燃煤完全燃烧,而后高温烟气经炉拱8、挡火墙25之间通往炉后半部迂迴冲刷腹下管9,然后由烟道22通往烟气排管15,最后汇总于集烟室23排入烟囱;而受热介质通过炉排管2、夹层11和腹下管9受热后汇总于集热介质室23后,再次与烟气排管中烟气进行热交换,最后由换热介质出口输出。由于本炉采用双层炉排充分燃烧高热效率的优点和L型腹下管的配合和多次热交换的结构设置,使本炉体形小,热效率高,消烟除尘好,特别适用于发热量为350KW以下换热介质为水的小型炉。为了使双层燃烧室在长期高温状况下受力更好,可将拱顶21设计为一弧形拱,为了使烟气流程加长,换热效应更好,可在烟气排管内设有螺旋片16。本实施例中为了结构紧凑,受热好,可将L型腹下管设计为其弯曲部分与水平线的夹角α设计为30°~45°,其炉后墙下部的倾斜角β设计为45°~60°。权利要求1.一种双层炉排卧式常压炉由炉体3、炉排、炉膛7、腹下管9、烟气通道22、烟管15、集烟室20、集换热介质室23、换热介质进、出口12、17、烟气出口18、投煤门24、清渣门4、清灰门5、检查门13、19所组成,其特征在于炉体的前半部为一顶部封闭的双层炉排,上炉排2为管内通换热介质的排管,排管与水平线的夹角为10°~15°,下炉排6为一炉篦,炉体的后半部设有一根以上L型腹下管9和此腹下管相通的夹层11,及烟气隔墙10,换热介质入口12设于夹层11上,炉体的前、后部之间上设有一通换热介质的炉拱8,下设有通换热介质的挡火墙25,炉体的顶部为集换热介质室23,此室与炉拱8、挡火墙25、上炉排2、腹下管9、热介质出口17均相连通,且室内设有至少5根烟管15,烟管15的一端与烟道22相通,另一端通过集烟室20与排烟口18相通。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炉排卧式常压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烟管15其管内设有螺旋片16,双层炉排的拱顶21为一弧形拱顶。3.按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层炉排卧式常压炉,其特征在于腹下管9下部弯曲部分与水平线的夹角α为30°~45°,炉后墙下部的倾斜角β为45°~60°。专利摘要一种双层炉排卧式常压炉为一种手工投煤,炉发热量小于350KW的小型热水锅炉。其炉体的前半部为一顶部封闭的双层炉排,后半部设有腹下管、被热介质夹层和烟气隔墙,前、后部之间设有炉拱、挡火墙,被热介质通过夹层、腹下管、上层炉排管、炉拱、挡火墙处的高温燃气、烟气加热、换热后进入集被热介质室,并与设于此室的烟管再次换热后输出。此炉煤燃烧充分,被热介持热交换充分,热效率高,排尘量低,且结构紧凑、体积小,成本低,是一种用于取暖、浴用、饮水的高效节能小型炉。文档编号F23H5/00GK2114091SQ92201809公开日1992年8月26日 申请日期1992年2月1日 优先权日1992年2月1日专利技术者钱秋星 申请人:北京市双翼节能环保技术研究中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层炉排卧式常压炉由炉体3、炉排、炉膛7、腹下管9、烟气通道22、烟管15、集烟室20、集换热介质室23、换热介质进、出口12、17、烟气出口18、投煤门24、清渣门4、清灰门5、检查门13、19所组成,其特征在于炉体的前半部为一顶部封闭的双层炉排,上炉排2为管内通换热介质的排管,排管与水平线的夹角为10°~15°,下炉排6为一炉篦,炉体的后半部设有一根以上L型腹下管9和此腹下管相通的夹层11,及烟气隔墙10,换热介质入口12设于夹层11上,炉体的前、后部之间上设有一通换热介质的炉拱8,下设有通换热介质的挡火墙25,炉体的顶部为集换热介质室23,此室与炉拱8、挡火墙25、上炉排2、腹下管9、热介质出口17均相连通,且室内设有至少5根烟管15,烟管15的一端与烟道22相通,另一端通过集烟室20与排烟口18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秋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双翼节能环保技术研究中心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