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64071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1 0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旋钮装置,包括面板、旋钮组件、电路板和传动结构,电路板集成有显示模块和编码器,旋钮组件可转动安装在面板一侧,电路板安装在面板另一侧,旋钮组件通过传动结构与编码器传动连接;显示模块远离电路板的一端贯穿面板延伸至旋钮组件,传动结构包括套设于旋钮组件内的内齿轮、与编码器传动连接的传动轴及设于传动轴外侧的外齿轮,外齿轮与内齿轮内啮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旋钮装置,旋钮组件与编码器通过齿轮内啮合的传动方式传动连接,传动结构简单,装配方便,使旋钮装置整体可以做的更小;而且采用齿轮内啮合的方式齿轮间传动面积更大,传动更稳定,使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旋钮装置
本技术属于物理控制或调节构件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旋钮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电子式的控制面板,其控制方式大都是轻触式或旋钮式,并设有数码显示屏,方便显示工作状态、档位、时间等信息。在旋钮式控制面板配加数码显示屏的设计中,数码显示屏大都位于旋钮的上面位置,或者数码显示屏设置在旋钮中间部位,透过旋钮中间的半透明旋钮盖,直观显示数码屏的相应显示信息。然而,现有的旋钮装置,其旋钮部控制编码器转动的传动结构大多带有两级传动,结构复杂,生产装配复杂,而且使旋钮装置整体体积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传动结构简单、装配方便、整体体积小的旋钮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旋钮装置,包括面板、旋钮组件、电路板和传动结构,所述电路板集成有显示模块和编码器,所述旋钮组件可转动安装在所述面板一侧,所述电路板安装在所述面板另一侧,所述旋钮组件通过所述传动结构与所述编码器传动连接;所述显示模块远离所述电路板的一端贯穿所述面板延伸至所述旋钮组件,所述传动结构包括套设于所述旋钮组件内的内齿轮、与所述编码器传动连接的传动轴及设于所述传动轴外侧的外齿轮,所述外齿轮与所述内齿轮内啮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旋钮装置,旋钮组件与编码器通过齿轮内啮合的传动方式传动连接,传动结构简单,装配方便,使旋钮装置整体体积可以做的更小;而且采用齿轮内啮合的方式齿轮间传动面积更大,传动更稳定,使用可靠。进一步的,所述面板设有延伸出其外侧的安装部,所述旋钮组件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安装部上,所述安装部一侧设有缺口,所述外齿轮经所述缺口伸出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内齿轮内啮合;通过这样设置,安装部设有供外齿轮穿过的缺口,保证旋钮组件与传动轴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安装部内侧设有转轴凹槽,所述传动轴外端插接在所述转轴凹槽内;通过这样设置,有效避免传动过程中传动轴轴向发生偏摆,传动更稳定,而且有效固定所述传动轴,避免传动轴松脱。进一步的,所述旋钮组件包括旋钮部、传动环和旋钮盖,所述内齿轮设于所述传动环内周壁上,所述传动环卡设在所述旋钮部的内壁上,所述旋钮部通过所述传动环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安装部外周,所述旋钮盖设于所述安装部外端连接用于限制所述旋钮部脱离所述安装部;通过这样设置,所述旋钮部限位于面板与旋钮盖之间,实现旋钮部的自由转动。进一步的,所述旋钮部外端设有第一台阶,所述旋钮盖外周设有一周凸壁,所述旋钮盖与所述安装部连接时,所述凸壁放置在第一台阶上,从而所述旋钮盖限位所述旋钮部脱离所述安装部;通过这样设置,有效避免旋钮部脱离安装部,使用可靠。进一步的,所述旋钮部的内壁靠近所述面板一侧设有第二台阶,所述传动环卡设在所述第二台阶上;通过这样设置,为所述传动环提供一个定位安装的位置,便于旋钮组件与所述编码器实现传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传动环外周设有多个定位凸起,所述第二台阶侧部设有与所述定位凸起配合的定位凹槽;通过这样设置,避免传动环与旋钮部之间发生相对位移,保证旋钮部的传动控制。进一步的,所述面板位于所述安装部外周开设有一圈凹位,所述旋钮部内端安装在所述凹位内;通过这样设置,使所述旋钮组件与面板之间的装配更紧凑。进一步的,所述安装部内设有中空的安装腔,所述显示模块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安装腔内,所述旋钮盖对应所述显示模块设有显示区;通过这样设置,显示模块在旋钮盖中间显示,提高旋钮装置的显示效果。进一步的,所述安装部设有向所述安装腔内延伸的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所述第一挡块和所述第二挡块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挡块和所述第二挡块之间的间隙形成显示孔,所述显示孔与所述显示模块的显示屏形状相适配;通过这样设置,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有效屏蔽旋钮装置内非显示模块的结构,提高旋钮装置的外观美感。附图说明图1为旋钮装置的爆炸图图2为旋钮装置的示意图图3为旋钮装置的剖视图图4为面板的示意图图5为旋钮部的示意图图6为传动环的示意图图7为旋钮盖的示意图图8为传动轴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参见图1至图8,本技术的旋钮装置,包括面板1、旋钮组件、电路板3和传动结构,所述电路板3集成有显示模块31和编码器32,所述显示模块31为数码管,所述旋钮组件可转动安装在所述面板1一侧,所述电路板3安装在所述面板1另一侧,所述旋钮组件通过所述传动结构与所述编码器32传动连接;所述显示模块31远离所述电路板3的一端贯穿所述面板1延伸至所述旋钮组件,所述传动结构包括设于所述旋钮组件内的内齿轮43、与所述编码器32传动连接的传动轴41以及设于所述传动轴41外侧的外齿轮44,所述外齿轮44与所述内齿轮43内啮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旋钮装置,旋钮组件与编码器32通过齿轮内啮合的传动方式传动连接,传动结构简单,装配方便,使旋钮装置整体体积可以做的更小;而且采用齿轮内啮合的方式齿轮间传动面积更大,传动更稳定,使用可靠。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面板1表面设有延伸出其外侧的安装部11,所述旋钮组件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安装部11上,所述安装部11下侧设有缺口12,所述外齿轮44经所述缺口12伸出所述安装部11与所述内齿轮43啮合;通过这样设置,安装部11设有供外齿轮44穿过的缺口12,保证旋钮组件与传动轴41连接。参见图3,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11内侧设有转轴凹槽13,所述传动轴41另一端可转动地插接在所述转轴凹槽13内;通过这样设置,有效避免传动过程中传动轴41轴向发生偏摆,传动更稳定,而且有效固定所述传动轴41,避免传动轴41松脱。参见图1至图5,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旋钮组件包括旋钮部21、传动环42和旋钮盖22,所述内齿轮43设于所述传动环42内周壁上,所述旋钮部21设有中空的套孔211,所述安装部11外周为圆形状,所述传动环42卡设在所述旋钮部21套孔211的内壁上,所述旋钮部21通过所述传动环42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安装部11外周,同时,所述传动环42套设于所述安装部11外周,所述面板1位于所述安装部11外周开设有一圈凹位14,所述旋钮部21内端安装在所述凹位14内;使所述旋钮组件与面板1之间的装配更紧凑,所述旋钮盖22通过卡扣结构与所述安装部11外端连接,所述旋钮盖22限位所述旋钮部21脱离所述安装部11,具体的,所述旋钮部21外端位于所述套孔211外周设有第一台阶214,所述旋钮盖22外周设有一周凸壁221,所述旋钮盖22与所述安装部11连接时,所述凸壁221放置在第一台阶214上,从而所述旋钮盖22限位所述旋钮部21脱离所述安装部11;通过这样设置,所述旋钮部21限位于面板1与旋钮盖22之间,实现旋钮部21的自由转动,同时,有效避免旋钮部21脱离安装部11,使用可靠。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旋钮部21的套孔211内壁靠近所述面板1一侧设有第二台阶212,所述套孔211内周设有若干加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旋钮装置,包括面板、旋钮组件、电路板和传动结构,所述电路板集成有显示模块和编码器,所述旋钮组件可转动安装在所述面板一侧,所述电路板安装在所述面板另一侧,所述旋钮组件通过所述传动结构与所述编码器传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块远离所述电路板的一端贯穿所述面板延伸至所述旋钮组件,所述传动结构包括套设于所述旋钮组件内的内齿轮、与所述编码器传动连接的传动轴及设于所述传动轴外侧的外齿轮,所述外齿轮与所述内齿轮内啮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钮装置,包括面板、旋钮组件、电路板和传动结构,所述电路板集成有显示模块和编码器,所述旋钮组件可转动安装在所述面板一侧,所述电路板安装在所述面板另一侧,所述旋钮组件通过所述传动结构与所述编码器传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块远离所述电路板的一端贯穿所述面板延伸至所述旋钮组件,所述传动结构包括套设于所述旋钮组件内的内齿轮、与所述编码器传动连接的传动轴及设于所述传动轴外侧的外齿轮,所述外齿轮与所述内齿轮内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设有延伸出其外侧的安装部,所述旋钮组件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安装部上,所述安装部一侧设有缺口,所述外齿轮经所述缺口伸出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内齿轮内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内侧设有转轴凹槽,所述传动轴外端插接在所述转轴凹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组件包括旋钮部、传动环和旋钮盖,所述内齿轮设于所述传动环内周壁上,所述传动环卡设在所述旋钮部的内壁上,所述旋钮部通过所述传动环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安装部外周,所述旋钮盖设于所述安装部外端连接用于限制所述旋钮部脱离所述安装部。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一峰朱雷黄富华
申请(专利权)人:小熊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