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体喷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3060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1 00:19
提供一种不易堵塞且能够获得优异的微粒化性能、结构简单且能够使用于各种用途的内部混合型的双流体喷嘴。该双流体喷嘴构成为包括:液体帽主体(1),其在内部形成有流体流路,自上游侧向该液体帽主体供给供给液;以及空气帽主体(2),其设于该液体帽主体(1)的下游部,并且向该空气帽主体的内部供给供给气体,在所述液体帽主体的下游端设有液体出口(1g),所述空气帽主体(2)形成有向其内部供给供给气体的气室部(2b),并且在该气室部(2b)的下游侧形成有混合气出口(2c),在紧接着混合气出口(2c)之后的位置设有研钵状的混合气扩大部(2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双流体喷嘴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部混合型的双流体喷嘴。
技术介绍
作为双流体喷嘴而存在各种类型的双流体喷嘴,若进行大致区分则包括内部混合型和外部混合型。对于使流体于喷嘴内部混合的内部混合型,能够高效地进行微粒化,而容易获得微粒,相反地,对于混合气易固化的喷嘴,由于在喷嘴内部输送混相流,因此,存在容易引起堵塞,而短时间内就无法使用的缺点。另一方面,外部混合型的喷嘴由于流体在喷嘴外部的大气中被混合,因而存在不易堵塞的优点。因此,对于易固化的液体也能够使用,但由于在大气中进行混合,因而产生飞散,而存在微粒化性能较差、用途较窄的缺点。作为这种喷嘴,具有例如以下这样的喷嘴。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82058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96874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119352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7-171444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专利文献1的喷嘴是着眼于防止喷雾后在大气中飘荡的雾沫再附着的喷嘴。该喷嘴为在内部混合液体的类型,因此,已确认的是,在内部进行输送的过程中,液体开始固着、沉积,而在几小时这样极短的使用时间内引起堵塞。专利文献2的喷嘴为外部混合型,通过在大气中使液体碰撞而谋求微粒化从而形成图案。对于该外部混合型的喷嘴,存在两处流体出口。因此,存在为了使微少量的流体在大气中均匀地喷雾并碰撞,而要求极精密的加工精度这样的课题。另外,由于喷嘴的维护较困难,因而谋求更简单化的构造。专利文献3的喷嘴是具有使易固化的液体在喷嘴内部循环而一边防止固化一边以利用阀控制所需量的方式进行供给的构造的喷嘴。该喷嘴能够使液体和气体在被向大气喷雾之前不接触而防止固化,但由于在大气中进行微粒化,因此,对于喷雾后的粒径,粒度分布较广,而存在平均粒径较大的倾向,从而在薄膜的涂敷用途等中无法使用,而存在要求进一步的微粒化的课题。专利文献4的喷嘴是进行在液体喷雾焙烧(日文:噴霧焙焼)喷嘴的顶端部不产生液体留存的加工并在喷嘴外部混合流体的喷嘴。该喷嘴在着眼于喷嘴部时其进行微粒化的部分的构造与专利文献3类似。由于该喷嘴为在大气中进行微粒化的构造,因而粒度分布的范围较广,而具有不利于微粒化这方面的课题。本专利技术即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案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部混合型的双流体喷嘴,该内部混合型的双流体喷嘴不易堵塞且能够获得优异的微粒化性能、能够长时间使用,并且结构简单且能够用于各种用途。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双流体喷嘴,其特征在于,该双流体喷嘴构成为包括:液体帽主体1,其在内部形成有流体流路,自上游侧向该液体帽主体供给供给液;以及空气帽主体2,其设于该液体帽主体1的下游部,并且向该空气帽主体的内部供给供给气体,在所述液体帽主体1的下游端设有液体出口1g,所述空气帽主体2形成有向其内部供给供给气体的气室部2b,并且在该气室部2b的下游侧形成有混合气出口2c,在混合气出口2c设有研钵状的混合气扩大部2e。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本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双流体喷嘴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气扩大部2c形成于紧接着所述混合气出口2c之后的位置,且设为扩径而成的碗状的形状或在其局部具有凹陷部2g的形状。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本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双流体喷嘴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出口1g设于所述混合气出口2c的上游侧且是所述混合气出口2c的附近。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本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双流体喷嘴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气出口2c的直径形成得大于所述液体出口1g的直径,且在所述液体出口1g与所述混合气出口2c之间形成有混合部b,所述混合气出口2c形成为其截面面积大于该混合部b的出口直径的截面面积。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本专利技术,由于将设于混合气出口2c的混合气扩大部2e设为研钵状,因此,来自出口的混合气急剧扩散而促进微粒化,通过设为容易由微粒化气体输送的液滴,而能够减轻混合气出口的液体沉积,因而具有能够谋求防堵塞的效果。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本专利技术,由于将混合气扩大部2e紧接着设于混合气出口之后,因此,使来自出口的混合气立即扩散而能够促进微粒化,且若设置凹陷部2g,则能够使该混合气进一步扩散而向外部快速排出,具有能够可靠地减轻液体沉积的效果。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本专利技术,由于将液体出口1g配置于比混合气出口2c靠上游侧的位置,并利用高于位于液体出口1g的前方的气体压力的力将供给液自液体出口1g喷出,因此,从紧接着液体出口之后的位置利用气体的力将供给液粉碎,而能够获得微粒化被促进了的状态的混合气。根据技术方案4记载的本专利技术,将自液体出口1g喷出的供给液为最大流速的液体出口1g与混合气出口2c之间设为混合部b,气体自混合部b的外周侧朝向中心与供给液的流动碰撞而促进微粒化,使混合气出口的直径大于液体出口1g的直径,而快速地进行排出,紧接着经由研钵状的混合气扩大部2e使混合气急剧扩散,能够减轻内部的液体沉积、固化、固着,具有能够长时间地稳定使用的效果。另外,由于结构简单,因此,容易制造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并且,由于在喷嘴内部不产生沉积,因此,还能够简单地进行维护,不仅维护的频率减少,而且还具有在维护时缩短对喷嘴进行分解清扫这样的作业时间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纵剖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动作说明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混合部的放大说明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纵剖视图。图5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例的纵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例,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例,在不偏离本专利技术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内部混合型的双流体喷嘴的一实施例。该双流体喷嘴包括液体帽(日文:液キャップ)主体1和设于该液体帽主体1的下游侧顶端部的空气帽(日文:エアキャップ)主体2。液体帽主体1构成为中空状,图中的右侧、即上游侧开口,成为例如脱模剂、粘接剂等供给液A的供给口1a。在液体帽主体1的内部沿着中央部轴线方向以直线状形成有内径均等的第1流体流路1b,在该第1流体流路1b的下游侧形成有向更下游侧而直径逐渐缩小的第2流体流路1c,该第2流体流路1c的截面形成为顶端变细的锥形形状。另外,在第2流体流路1c的下游侧形成有与第1流体流路1b相比直径较小且内径均等的第3流体流路1d。在液体帽主体1的下游侧的顶端部安装的空气帽主体2具有构成为大致圆筒状的气体供给部3。气体供给部3安装于空气帽主体2的内端部2a,且该气体供给部3与液体帽主体1的下游侧顶端外周的安装部1e密合并利用适当的方法与其一体化。在气体供给部3形成有向空气帽主体2内供给气体的气体流路孔3a。另外,在气体流路孔3a的下游侧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流体喷嘴,其特征在于,/n该双流体喷嘴包括:液体帽主体(1),其在内部形成有流体流路,自上游侧向该液体帽主体供给供给液;以及空气帽主体(2),其设于该液体帽主体(1)的下游部,并且向该空气帽主体的内部供给供给气体,在所述液体帽主体(1)的下游端设有液体出口(1g),所述空气帽主体(2)形成有向其内部供给供给气体的气室部(2b),并且在该气室部(2b)的下游侧形成有混合气出口(2c),在混合气出口(2c)的后方设有研钵状的混合气扩大部(2e)。/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721 JP 2017-1415651.一种双流体喷嘴,其特征在于,
该双流体喷嘴包括:液体帽主体(1),其在内部形成有流体流路,自上游侧向该液体帽主体供给供给液;以及空气帽主体(2),其设于该液体帽主体(1)的下游部,并且向该空气帽主体的内部供给供给气体,在所述液体帽主体(1)的下游端设有液体出口(1g),所述空气帽主体(2)形成有向其内部供给供给气体的气室部(2b),并且在该气室部(2b)的下游侧形成有混合气出口(2c),在混合气出口(2c)的后方设有研钵状的混合气扩大部(2e)。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流体喷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滨浦俊一关谷宏长塚智彦
申请(专利权)人:喷雾系统日本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