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加热烹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2982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1 00:09
感应加热烹调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在被感应加热的被加热物成为异常高温时,能够可靠地检测到该异常高温,且安全性和可靠性高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载置被加热物的顶板;加热线圈,其配置于顶板的正下方,用于对载置于顶板的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以及多个红外线传感器,它们检测载置于顶板的被加热物的温度,从而能够瞬时可靠地检测发生被加热物的异常温度的状态的情况,控制加热线圈的电流来抑制被加热物的温度上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感应加热烹调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对烹调容器等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技术介绍
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如下结构:在加热烹调时经由载置有烹调容器的顶板(topplate)而感应涡电流,检测所加热的烹调容器的底面的温度,控制流过加热线圈的高频电流以使检测温度与目标温度一致。作为检测烹调容器的底面温度的手段,使用热敏电阻等热敏元件等。在使用热敏元件作为温度检测单元的情况下,构成为检测载置有烹调容器的顶板的温度,来检测烹调容器的底面温度,因此,在烹调容器底面温度急剧上升时,热敏元件无法立即检测到烹调容器的底面温度,存在热敏元件的检测温度不表示实际的烹调容器的底面温度的问题。即,使用这样的热敏元件的检测温度并不是始终正确地表示烹调容器的底面温度。另外,作为检测烹调容器的底面温度的手段,具有使用红外线传感器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1)。红外线传感器构成为接收从烹调容器的底面放射并透过顶板的红外线,根据接收到的红外线量来检测烹调容器的底面温度。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日本特许第5313175号公报在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使用红外线传感器作为温度检测单元的结构中,构成为将红外线传感器设置在加热线圈的正下方,接收透过顶板的从烹调容器的底面放射的红外线。感应加热烹调器根据红外线传感器接收到的波长来检测该烹调容器的底面温度。感应加热烹调器是通过感应加热对烹调容器进行加热烹调的结构,与通过目视火焰进行火力调节的气体烹调不同,尤其存在即使在烹调容器处于异常高温的状况下也无法通过目视进行判断的问题。另外,在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作为进行感应加热的烹调容器,除了铁锅、不锈钢锅之外,还有经表面加工的锅、多层锅等,还有铝锅、铜锅等非磁性金属锅等,存在这些多种多样的烹调容器。因此,在这样的烹调容器中,应绝对避免成为超过耐热温度的异常高温。但是,在现有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不是在烹调容器成为异常高温时能够可靠地检测该异常高温的结构,而是这样的结构:特别在烹调容器从规定的加热区域产生位置偏离的状态下被感应加热而该烹调容器成为异常高温时,会发生不能检测到这样的异常高温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在被感应加热的被加热物(烹调容器)成为异常高温时,能够可靠地检测该异常高温,控制加热线圈的电流来抑制被加热物的温度上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高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顶板,被加热物载置于该顶板;加热线圈,其配置于所述顶板的正下方,用于对载置于所述顶板的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以及多个红外线传感器,它们对载置于所述顶板的被加热物的温度进行检测。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可提供在被感应加热的被加热物成为异常高温时,能够可靠地检测该异常高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高的感应加热烹调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顶板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配设在主体内的第1加热线圈、第2加热线圈和第3加热线圈的配置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1中温检测传感器和高温检测传感器的特性的一例的曲线图。图5是表示第1中温检测传感器和高温检测传感器相对于物体的热辐射能量的受光灵敏度的一例的曲线图。图6是表示第1中温检测传感器和高温检测传感器相对于设置在第1加热区域的正下方的第1加热线圈的配置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中温检测传感器和高温检测传感器相对于设置在第2加热区域的正下方的第2加热线圈的配置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1线圈部与第5高温检测传感器的位置关系的纵剖视图。标号说明1:感应加热烹调器;3:主体;5:顶板;7:第1加热线圈;8:第2加热线圈;9:第3加热线圈;19:操作部;20:显示部;24:第1中温检测传感器(第1红外线传感器);25:第1高温检测传感器(第2红外线传感器);26:第2高温检测传感器(第2红外线传感器);27:第3高温检测传感器(第2红外线传感器);28:第2中温检测传感器(第1红外线传感器);29:第4高温检测传感器(第2红外线传感器);30:第5高温检测传感器(第2红外线传感器);31:第6高温检测传感器(第2红外线传感器);40:线圈部组;41:温度检测用缝隙;42:中温检测用透过窗;43:高温检测用透过窗;A:第1加热区域;B:第2加热区域;C:第3加热区域;P1、P2:加热区域中心。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基于与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技术思想同等的技术思想,也能够适用于使用感应加热的各种加热装置的结构。首先,举例示出本专利技术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各种方式。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面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顶板,被加热物载置于该顶板;加热线圈,其配置于所述顶板的正下方,用于对载置于所述顶板的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以及多个红外线传感器,它们对载置于所述顶板的被加热物的温度进行检测。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面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基于上述第1方面,还可以构成为,所述红外线传感器配置于被如下的线段分割为两部分的所述加热区域的两侧的区域的正下方,所述线段包含由所述加热线圈进行感应加热的加热区域的中心。本专利技术第3方面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基于上述第1或第2方面,还可以构成为,所述红外线传感器由能够检测的温度带不同的多种红外线传感器构成。本专利技术的第4方面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基于上述第1至第3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还可以构成为,所述顶板由非结晶玻璃形成。本专利技术的第5方面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基于上述第4方面,还可以构成为,所述顶板的表面压缩应力值形成为1MPa以上且60MPa以下。本专利技术的第6方面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基于上述第5方面,还可以构成为,所述顶板由硼硅酸玻璃形成。本专利技术的第7方面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基于上述第1至第6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还可以构成为,所述红外线传感器具有检测较低的检测温度范围的第1红外线传感器和检测较高的检测温度范围的第2红外线传感器,在加热区域的正下方,第1红外线传感器配置于比第2红外线传感器靠中心侧的位置。本专利技术的第8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基于上述第7方面,还可以构成为,所述第2红外线传感器设置有多个,它们在加热区域的正下方配置于大致同心圆上。本专利技术的第9方面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基于上述第7或第8方面,还可以构成为,在俯视观察时,所述第1红外线传感器和所述第2红外线传感器隔着构成所述加热线圈的线圈部组进行配置。本专利技术的第10方面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基于上述第7至第9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还可以构成为,在俯视观察时,所述第2红外线传感器配置于比所述加热线圈的最外周线圈靠内侧的位置。本专利技术的第11方面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基于上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n顶板,被加热物载置于该顶板;/n加热线圈,其配置于所述顶板的正下方,用于对载置于所述顶板的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以及/n多个红外线传感器,它们对载置于所述顶板的被加热物的温度进行检测。/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925 JP 2018-1792351.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
顶板,被加热物载置于该顶板;
加热线圈,其配置于所述顶板的正下方,用于对载置于所述顶板的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以及
多个红外线传感器,它们对载置于所述顶板的被加热物的温度进行检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红外线传感器配置于被如下的线段分割为两部分的所述加热区域的两侧的区域的正下方,所述线段包含由所述加热线圈进行感应加热的加热区域的中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红外线传感器具有检测温度带不同的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顶板由非结晶玻璃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顶板的表面压缩应力值形成为1MPa以上且60MPa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顶板由硼硅酸玻璃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红外线传感器具有检测较低的检测温度范围的第1红外线传感器和检测较高的检测温度范围的第2红外线传感器,
在加热区域的正下方,第1红外线传感器配置于比第2红外线传感器靠中心侧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第2红外线传感器设置有多个,它们在加热区域的正下方配置于大致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野口新太郎林中辉雄武平高志富永博木下雅志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