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架合一墙板骨架结构及建筑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2841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31 2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板架合一墙板骨架结构及建筑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板架合一墙板骨架结构包括钢梁、第一钢柱、第二钢柱和支撑件;第一钢柱的一端与钢梁在第一连接点固定连接,第二钢柱的一端与钢梁在第二连接点固定连接,第一连接点与第二连接点不是同一点。支撑件连接钢梁以及第一钢柱和第二钢柱,从而为内墙板提供竖向及侧向的承重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骨架结构为墙板提供竖向及侧向的承重力,由此得到的墙板结构具有更大的结构刚度和抗侧刚度,结构抗震性能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板架合一墙板骨架结构及建筑物
本技术涉及建筑墙板结构,具体涉及板架合一墙板骨架结构及建筑物。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房屋建造技术也得到提升,由于建造速度快,而且生产成本较低,装配式建筑迅速在世界各地得到推广。装配式建筑是指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按预制构件的形式和施工方法分为砌块建筑、板材建筑、盒式建筑、骨架板材建筑及升板升层建筑等五种类型。现有技术中已公开了多种预制构件结构。例如,CN208235787U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墙面板,其包括连接成桁架的承重钢骨架和附加钢骨架;承重钢骨架包括钢梁和钢支撑杆件,钢梁的端部开设有螺栓孔,钢支撑杆件包括竖向支撑杆和斜向支撑杆,竖向支撑杆的一端与钢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钢梁的端部之间连接斜向支撑杆;侧连接板连接于钢梁、斜向支撑杆以及附加钢骨架的交汇处,侧连接板与第二柱连接板连接;下连接板连接于竖向支撑杆、斜向支撑杆以及附加钢骨架的交汇处,钢梁的上部连接有上连接板;承重钢骨架和附加钢骨架的周围绑扎钢筋网,承重钢骨架、附加钢骨架和钢筋网被墙板基体包覆。墙面板将建筑物的承重钢骨架中的钢梁、支撑等受力构件与围护墙融为一体,以提高墙面板的装配化率。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装配化率和建造速度的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至少部分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优化结构设计,在提高装配化率的同时具有更大的结构刚度和抗侧刚度,结构抗震性能更好。具体地,本技术包括以下内容。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板架合一墙板骨架结构,其包括钢梁、第一钢柱、第二钢柱和支撑件;所述第一钢柱的一端与所述钢梁在第一连接点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钢柱的一端与所述钢梁在第二连接点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接点不是同一点,所述支撑件连接所述钢梁以及所述第一钢柱和第二钢柱,从而为墙板提供竖向及侧向的承重力。优选地,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第三支撑件和第四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钢梁的中间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钢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钢梁的中间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钢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钢柱的末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钢柱的末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钢梁的中间部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件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钢梁为工型钢,其包括上端面、下端面以及连接所述上端面和所述下端面之间的连接部,且所述上端面构成所述内墙板结构的顶部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从而使其作为与其他墙体连接的连接部。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所述第二连接点各自分别包括第一贯穿环板、第二贯穿环板、连接方管和内衬板。优选地,所述第一贯穿环板固定于所述连接方管的上方截面,且所述第一贯穿环板具有突出于所述连接方管的上方截面的边缘,所述第一贯穿环板的部分边缘与工型钢梁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贯穿环板固定于所述连接方管的下方截面,且所述第二贯穿环板具有突出于所述连接方管的下方截面的边缘,所述第二贯穿环板的部分边缘与工型钢梁的下端面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内衬板包括第一内衬板、第二内衬板、第三内衬板和第四内衬板,第一内衬板、第二内衬板、第三内衬板和第四内衬板垂直地固定于所述第一贯穿环板的外表面,且构成内衬方管,所述内衬方管的四个内衬板分别与待连接的墙体中作为立柱的方管内侧相贴合。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或第二连接点进一步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置于所述连接方管的侧面。优选地,所述连接板上设置至少一个安装孔。优选地,板架合一墙板骨架结构进一步包括第一钢丝网和第二钢丝网,且所述第一钢丝网和第二钢丝网分别固定于所述墙板骨架结构的厚度方向的两侧。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建筑物,其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板架合一墙板骨架结构。本技术墙板骨架可与其他墙体或楼板构成新的装配体系,将承重受力框架与围护部分融为一体,该骨架为钢骨架且全部设置特殊钢支撑,结构刚度和抗侧刚度大,结构抗震性能好。本技术的内墙板具有独特的设计,从而使内墙板的顶部和底部均能够与楼板进行简单而有效的固定连接,进而可高效地装配建筑物(特别是住宅)而无需预先搭建承重框架。附图说明图1一种示例性板架合一墙板骨架的正视图。图2为一种示例性墙体骨架的侧面视图。图3为一种示例性连接点的图。图4为图3所示连接点的局部放大图。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则否本技术的附图中表示长度的单位均为mm。附图标记说明:墙板骨架-30、钢梁-31、第一钢柱-32、第二钢柱-33、支撑件-34、钢丝网-35、第一连接点-100、第二连接点-200、第一支撑件-341、第二支撑件-342、第三支撑件-343、第四支撑件-344、中间部-314、第一固定板-161、第二固定板-162、第三固定板-163、上端面-311、下端面-312、连接部-313、连接点-10、第一贯穿环板-11、第二贯穿环板-12、连接方管-13、内衬板-14、上方截面边缘11-1、下方截面边缘12-1、待连接墙体立柱方管-232、焊点-16、连接板-15、方管侧壁-2321。具体实施方式现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多种示例性实施方式,该详细说明不应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应理解为是对本技术的某些方面、特性和实施方案的更详细的描述。应理解本技术中所述的术语仅仅是为描述特别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制本技术。另外,对于本技术中的数值范围,应理解为具体公开了该范围的上限和下限以及它们之间的每个中间值。在任何陈述值或陈述范围内的中间值以及任何其他陈述值或在所述范围内的中间值之间的每个较小的范围也包括在本技术内。这些较小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可独立地包括或排除在范围内。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本技术所述领域的常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虽然本技术仅描述了优选的方法和材料,但是在本技术的实施或测试中也可以使用与本文所述相似或等同的任何方法和材料。本说明书中提到的所有文献通过引用并入,用以公开和描述与所述文献相关的方法和/或材料。在与任何并入的文献冲突时,以本说明书的内容为准。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为基于重量的百分数。本技术的术语“板架合一墙板骨架结构”是指用于装配大型建筑物的预制构件的骨架。板架合一墙板是能够被单独使用、运输的模块化结构,其不同于建筑物及其部分结构。本技术的术语“固定连接”包括可拆卸方式的固定连接或不可拆卸方式的固定连接。可拆卸方式的固定连接包括螺栓连接等。不可拆卸方式的固定连接包括焊接等。本技术优选的固定连接为不可拆卸方式的固定连接,例如焊接。实施例1本实施例为一种示例性板架合一墙板骨架结构。图1为一种示例性板架合一墙板骨架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板架合一墙板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钢梁、第一钢柱、第二钢柱和支撑件;所述第一钢柱的一端与所述钢梁在第一连接点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钢柱的一端与所述钢梁在第二连接点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接点不是同一点,所述支撑件连接所述钢梁以及所述第一钢柱和第二钢柱,从而为墙板提供竖向及侧向的承重力。/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架合一墙板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钢梁、第一钢柱、第二钢柱和支撑件;所述第一钢柱的一端与所述钢梁在第一连接点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钢柱的一端与所述钢梁在第二连接点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接点不是同一点,所述支撑件连接所述钢梁以及所述第一钢柱和第二钢柱,从而为墙板提供竖向及侧向的承重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架合一墙板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第三支撑件和第四支撑件;
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钢梁的中间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钢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钢梁的中间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钢柱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钢柱的末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钢柱的末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钢梁的中间部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件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架合一墙板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梁为工型钢,其包括上端面、下端面以及连接所述上端面和所述下端面之间的连接部,且所述上端面构成内墙板结构的顶部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从而使其作为与其他墙体连接的连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架合一墙板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所述第二连接点各自分别包括第一贯穿环板、第二贯穿环板、连接方管和内衬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卫东郑祥才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联兴绿厦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