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收割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17073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31 17: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具备:输送链(10),其对割取谷秆进行夹持输送;脱粒装置(9),其具有脱粒筒(12)并对由输送链(10)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3),其连设在脱粒装置(9)的后部,从输送链(10)接收脱粒处理后的排出秸秆并将该排出秸秆向后方夹持输送;排出秸秆框架(61),其支承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3)。在脱粒装置(9)的上部的左右两侧部,分别设置有横跨脱粒装置(9)的前部和后部的上部框架(36、37)。排出秸秆框架(61)横跨左侧的上部框架(36)和右侧的上部框架(37)设置。由此,能够牢固地构成脱粒装置的框体构造。

Combine harves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联合收割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对割取谷秆进行夹持输送的输送链和具有脱粒筒且对由输送链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的联合收割机。本专利技术还涉及这样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具备:输送链,其对割取谷秆进行夹持输送;脱粒装置,其具有脱粒筒并对由输送链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排出秸秆输送装置,其连设在脱粒装置的后部,从输送链接收脱粒处理后的排出秸秆且将该排出秸秆向后方夹持输送;排出秸秆框架,其支承排出秸秆输送装置并能够绕前后方向轴心上下摆动;排出秸秆切断装置,其设置于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下方,对由排出秸秆输送装置输送来的排出秸秆进行切断处理。
技术介绍
作为上述那样的联合收割机,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具备:对割取谷秆进行夹持输送的输送链(在文献中是“脱穀フィードチェーン〔5a〕(参考用译文:脱粒输送链〔5a〕)”)和具有脱粒筒(在文献中是“扱胴〔19〕(参考用译文:脱粒筒〔19〕)”)且对由输送链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在文献中是“脱穀装置〔5〕(参考用译文:脱粒装置〔5〕)”)。在脱粒装置的上部的左右两侧部分别设置有横跨脱粒装置的前部和后部的上部框架。作为上述那样的联合收割机,例如已知专利文献2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具备:输送链(在文献中为“フィードチェーン〔9〕(参考用译文:输送链〔9〕)”),其对割取谷秆进行夹持输送;脱粒装置(在文献中为“脱穀装置〔10〕(参考用译文:脱粒装置〔10〕)”),其具有脱粒筒(在文献中为“扱胴〔11〕(参考用译文:脱粒筒〔11〕)”)并对由输送链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排出秸秆输送装置(在文献中为“排藁搬送装置〔12〕(参考用译文: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其连设在脱粒装置的后部,从输送链接收脱粒处理后的排出秸秆并将该排出秸秆向后方夹持输送;排出秸秆框架(在文献中为“排藁フレーム〔50〕(参考用译文:排出秸秆框架〔50〕)”),其支承排出秸秆输送装置并能够绕前后方向轴心(在文献中为“揺動軸心〔Y2〕(参考用译文:摆动轴心〔Y2〕)”)上下摆动;排出秸秆切断装置(在文献中为“排藁切断装置〔28〕(参考用译文:排出秸秆切断装置〔28〕)”),其设置于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下方,对由排出秸秆输送装置输送来的排出秸秆进行切断处理。排出秸秆切断装置构成为能够绕上下方向轴心在接收来自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排出秸秆并进行切断处理的作业位置和离开作业位置的非作业位置之间摆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3857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8-10214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例如在割取谷秆向脱粒装置的导入量大的情况下,存在因来自割取谷秆的压力而产生脱粒筒向上方位置位移等问题,在牢固地构成脱粒装置的框体构造的方面有改善的余地。鉴于该状况,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牢固地构成脱粒装置的框体构造的联合收割机。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伴随着排出秸秆框架上升,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端部的高度位置变低。因此,在排出秸秆框架上升的状态下,如果将排出秸秆切断装置在作业位置和非作业位置之间切换,则排出秸秆切断装置可能与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端部接触。鉴于该状况,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迫切需要如下联合收割机:在排出秸秆框架上升的状态下,在将排出秸秆切断装置在作业位置和非作业位置之间切换时,能够防止排出秸秆切断装置与排出秸秆输送装置接触。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伴随着排秆框架上升,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端部的高度位置变低。在此,在排秆切断装置既没有位于作业位置也没有位于非作业位置的(例如,排秆切断装置位于作业位置与非作业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情况下,排秆切断装置的上端部可能位于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端部的正下方。因此,在排秆切断装置既没有位于作业位置也没有位于非作业位置的状态下,如果使排秆框架上升,则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端部可能与排秆切断装置的上端部接触。鉴于该状况,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迫切需要一种能够防止因排秆框架上升而导致排秆输送装置与排秆切断装置接触的联合收割机。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第一方面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手段。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输送链,其对割取谷秆进行夹持输送;脱粒装置,其具有脱粒筒且对由所述输送链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排出秸秆输送装置,其连设在所述脱粒装置的后部,从所述输送链接收脱粒处理后的排出秸秆并将该排出秸秆向后方夹持输送;排出秸秆框架,其支承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在所述脱粒装置的上部的左右两侧部,分别设置有横跨所述脱粒装置的前部和后部的上部框架,所述排出秸秆框架横跨左侧的所述上部框架和右侧的所述上部框架设置。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左侧的上部框架和右侧的上部框架经由排出秸秆框架连结,所以左右两侧的上部框架以及排出秸秆框架形成一体。由此,能够牢固地构成脱粒装置的框体构造。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排出秸秆框架以能够绕前后方向轴心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在左右的所述上部框架中的一个上部框架上,在所述脱粒装置的后上部,设置有从左右的所述上部框架中的另一个上部框架所处的一侧的部分向后方突出的第一后上部框架,在所述排出秸秆框架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后上部框架经由所述另一个上部框架及所述排出秸秆框架与所述一个上部框架连结。根据本特征结构,在左右两侧的上部框架及排出秸秆框架的基础上,第一后上部框架也与它们形成一体。由此,能够进一步牢固地构成脱粒装置的框体构造。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脱粒装置的后上部设置有横跨所述脱粒装置的左侧部和右侧部的第二后上部框架,所述第一后上部框架经由所述第二后上部框架与所述一个上部框架连结。根据本特征结构,在左右两侧的上部框架、排出秸秆框架及第一后上部框架的基础上,第二后上部框架也与它们形成一体。由此,能够进一步牢固地构成脱粒装置的框体构造。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后上部框架由并列设置的多个管状部件构成。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提高第一后上部框架的刚性。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后上部框架具有连结所述另一个上部框架及所述第二后上部框架的第一管状部件和位于所述第一管状部件的相邻处的第二管状部件,所述第二管状部件延伸至所述第一管状部件中的连结所述另一个上部框架的连结部与连结所述第二后上部框架的连结部之间的部分。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有效地加强第一管状部件中的特别是被施加负荷的两连结部。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后上部框架形成为绕过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形状,以使与所述排出秸秆框架一起上升的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不与所述第二后上部框架干涉。根据本特征结构,与排出秸秆框架一起上升的排出秸秆输送装置不会与第二后上部框架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n输送链,其对割取谷秆进行夹持输送;/n脱粒装置,其具有脱粒筒且对由所述输送链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n排出秸秆输送装置,其连设在所述脱粒装置的后部,从所述输送链接收脱粒处理后的排出秸秆并将该排出秸秆向后方夹持输送;/n排出秸秆框架,其支承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n在所述脱粒装置的上部的左右两侧部,分别设置有横跨所述脱粒装置的前部和后部的上部框架,/n所述排出秸秆框架横跨左侧的所述上部框架和右侧的所述上部框架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921 JP 2018-177846;20180921 JP 2018-177848;201.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送链,其对割取谷秆进行夹持输送;
脱粒装置,其具有脱粒筒且对由所述输送链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排出秸秆输送装置,其连设在所述脱粒装置的后部,从所述输送链接收脱粒处理后的排出秸秆并将该排出秸秆向后方夹持输送;
排出秸秆框架,其支承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
在所述脱粒装置的上部的左右两侧部,分别设置有横跨所述脱粒装置的前部和后部的上部框架,
所述排出秸秆框架横跨左侧的所述上部框架和右侧的所述上部框架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秸秆框架以能够绕前后方向轴心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在左右的所述上部框架中的一个上部框架上,
在所述脱粒装置的后上部,设置有从左右的所述上部框架中的另一个上部框架所处的一侧的部分向后方突出的第一后上部框架,
在所述排出秸秆框架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后上部框架经由所述另一个上部框架及所述排出秸秆框架与所述一个上部框架连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脱粒装置的后上部设置有横跨所述脱粒装置的左侧部和右侧部的第二后上部框架,
所述第一后上部框架经由所述第二后上部框架与所述一个上部框架连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后上部框架由并列设置的多个管状部件构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后上部框架具有连结所述另一个上部框架及所述第二后上部框架的第一管状部件和位于所述第一管状部件的相邻处的第二管状部件,
所述第二管状部件延伸至所述第一管状部件中的连结所述另一个上部框架的连结部与连结所述第二后上部框架的连结部之间的部分。


6.如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后上部框架形成为绕过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形状,以使与所述排出秸秆框架一起上升的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不与所述第二后上部框架干涉。


7.如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脱粒筒框架,该脱粒筒框架具有所述另一个上部框架并且支承所述脱粒筒,
所述脱粒筒框架构成为能够绕前后方向轴心上下摆动以使所述另一个上部框架所处一侧的横向端部上下动作,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锁止机构,该锁止机构在所述脱粒筒框架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将所述另一个上部框架的位置保持在所述第一后上部框架,
所述锁止机构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一后上部框架的辊子和设置于所述另一个上部框架并且能够与所述辊子卡合的挂钩,
通过使所述挂钩与所述辊子卡合,在所述脱粒筒框架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将所述另一个上部框架的位置保持于所述第一后上部框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定位机构,该定位机构在所述排出秸秆框架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对所述排出秸秆框架的前后位置进行定位,
所述定位机构构成为横跨所述排出秸秆框架和所述第一后上部框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后上部框架在侧视下形成为向后方突出的大致U形,
构成为使由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输送的排出秸秆在所述第一后上部框架的弯曲部分的内侧空间通过,
所述辊子及所述定位机构没有比所述第一后上部框架中的上侧部分的下端更向下侧伸出。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秸秆框架由框状的框架构成。


11.一种联合收割机,具备:
输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梅林竜司菅裕哉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