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油点火煤粉燃烧器,包括依次相连通、且中心轴线重合的一次风通道(1)、煤粉浓缩器(2)和煤粉燃烧室(6),在煤粉浓缩器(2)上对称地设有至少2个的油燃烧室(4),每个油燃烧室(4)的进口端(41)与一个微油枪(3)相连、出口端(43)与煤粉浓缩器(2)相连通;油燃烧室(4)的中心轴线(42)与一次风通道(1)的中心轴线(11)形成40°~60°的夹角。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微油点火煤粉燃烧器,能大大缩短燃料的着火时间。(*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煤粉燃烧器,属于电站煤粉锅炉冷态点火及超低负荷稳燃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微油点火煤粉燃烧器。技术背景我国是一个石油进口大国,2005年5月国家发改委启动了《节能中长期 专项规划》,提出了 "十一五"期间节约和替代石油3800万吨的目标,被列 为十大节能工程首位。火力发电站锅炉启动和低负荷稳燃的常规方法是采用 大油枪投油的方式;以300MW机组为例,锅炉冷态启动从点火到投煤粉带负 荷期间需投入燃油50 100T。而采用微油点火助燃技术,根据能量逐级放大 的原理,可用高能油枪直接点燃少量煤粉,然后逐级点燃更多的煤粉;从而 实现锅炉冷炉启动时用微量的油即可实现锅炉点火的目的,以及能在停炉、 低负荷和超低负荷稳燃时用微量的油稳定锅炉燃烧;根据煤种的不同,节油 效果一般可达70 98%。目前,我国在微油点火
中已经取得了相当 多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专利ZL03255982.8, ZL200520145352.2 等公布了几种不同形式的微油点火燃烧器,这些燃烧器在实现微油点火和低 负荷稳燃方面都有各自的长处;但这些燃烧器的煤粉燃烧室一般都是圆形喷 口,而且都采用单侧布置油枪的方式。这类燃烧器由于是采用了单侧布置油 枪的方式,因此对煤粉的加热是单面加热;这就导致加热时间长,要求整个 煤粉燃烧器的尺寸较长。这对于相当多的电厂来说是难以做到的,因为对于已投运的电厂,放置整个煤粉燃烧器的位置(即一次风管道的接口法兰位置 与煤粉燃烧室的接口法兰位置)已经固定,即整个煤粉燃烧器长度的上限值 已定。于是当整个煤粉燃烧器的实际所需长度超过上限值时,就会导致燃烧器出口煤粉燃尽率的降低;这就大大降低了点火的稳定性,甚至导致无法正 常点火。因此上述现有的燃烧器只对高挥发分的烟煤、褐煤具有较好的适应 性,其应用受到较大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大大縮短燃料的着火时间的 微油点火煤粉燃烧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微油点火煤粉燃烧器,包 括依次相连通、且中心轴线重合的一次风通道、煤粉浓縮器和煤粉燃烧室, 在煤粉浓縮器上对称地设有至少2个的油燃烧室,每个油燃烧室的进口端与一 个微油枪相连、出口端与煤粉浓縮器相连通;油燃烧室的中心轴线与一次风 通道的中心轴线形成40。 60°的夹角。作为本技术的微油点火煤粉燃烧器的改进煤粉浓縮器由依次相连 通左侧渐縮段、中间喉部段和右侧渐扩段组成,形成左右两端大、中间小的 管道;左侧渐縮段与一次风通道相连通,右侧渐扩段与煤粉燃烧室相连通; 在右侧渐扩段上设置油燃烧室。作为本技术的微油点火煤粉燃烧器的进一步改进油燃烧室的进口 端的面积《出口端的面积。作为本技术的微油点火煤粉燃烧器的进一步改进进口端为圆形, 出口端为腰圆形。本技术的微油点火煤粉燃烧器,由于采用了双油枪(或者是多油枪) 的对称布置,因此避免了单侧布置油枪时对远端燃料加热不利的弊端,从整 体上缩短了燃料着火前的预热时间。因此,可在更短的距离内完成燃料的预 热干燥和着火燃烧,大大提高了着火的稳定性,最大限度的避免了由于整个 煤粉燃烧器长度不够所带来的点火稳定性不足和煤粉燃尽率偏低的问题。使 用本技术的微油点火煤粉燃烧器,可在保持整个微油点火煤粉燃烧器长 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煤粉的燃尽率。因此,本技术的微油点火煤粉燃 烧器,既可用作点火燃烧器,又可作为主燃烧器及低负荷稳燃的燃烧器。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微油点火煤粉燃烧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右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和图2结合给出了一种微油点火煤粉燃烧器,包括煤粉浓縮器2、横 截面为方形的一次风通道1和横截面为方形的煤粉燃烧室6。煤粉浓縮器2由 从左至右依次相连通的左侧渐縮段21、中间喉部段22和右侧渐扩段23组成; 左侧渐縮段21的纵剖面为左端大、右端小的等腰梯形,右侧渐扩段23的纵 剖面为左端小、右端大的等腰梯形;因此整个煤粉浓縮器2是一个左右两端 大、中间小的管道。左侧渐縮段21与一次风通道1相连通,右侧渐扩段23 与煤粉燃烧室6相连通;因此左侧渐縮段21和右侧渐扩段23的横截面均为 方形。 一次风通道1的中心轴线11、左侧渐縮段21的中心轴线、中间喉部段 22的中心轴线、右侧渐扩段23的中心轴线以及煤粉燃烧室6的中心轴线相重合。煤粉浓縮器2的上述结构,可以保证油燃烧火焰对煤粉的迅速加热而又 不过多的增加整个燃烧器的阻力。在整个煤粉浓縮器2和煤粉燃烧室6的外围设置筒状的冷却风室5,即整 个煤粉浓縮器2和煤粉燃烧室6均位于冷却风室5的内腔。冷却风室5的底 部与左侧渐縮段21的外壁密封吻合;冷却风室5的顶部51为开放式的,冷 却风室5的顶部51与煤粉燃烧室6的出口 61相齐平。在右侧渐扩段23上对称地设置2个油燃烧室4;即每个油燃烧室4的出口端 43与右侧渐扩段23相连通。当右侧渐扩段23的横截面为长方形时,油燃烧室4 应该设置在对应于长方形的长边;这样可使2个油燃烧室4的相距较近,减小 了火炬穿透距离。油燃烧室4位于冷却风室5的内腔。微油枪3穿过冷却风室5 的侧壁与油燃烧室4的进口端41相连通;为了确保密封性,微油枪3与冷却风 室5的侧壁之间保持无间隙地吻合。微油枪3的中心轴线与油燃烧室4的中心轴 线42相重合,油燃烧室4的中心轴线42与一次风通道1的中心轴线11成40。60°的夹角,例如可为50。的夹角。油燃烧室4的进口端41的面积《出口端43 的面积;例如,出口端43的面积可为进口端41的面积的1.5倍。进口端41设计 成圆形,出口端43设计成腰圆形。此圆形和腰圆形均垂直于油燃烧室4的中心 轴线42,此圆形和腰圆形的中心线均与中心轴线42相重合;且圆形是圆滑地 逐渐过渡到腰圆形。腰圆形短轴的长度可等于圆形的直径。这种结构能最大 限度地增大油火焰与煤粉的接触面积,以充分利用燃油火焰的热量加热煤粉。 在图1中,为了表述的清晰,对其中的一个油燃烧室4作了剖视的处理。 本技术的微油点火煤粉燃烧器实际工作时情形如下-从冷却风室5的顶部51灌入冷却风,用于对位于冷却风室5内腔的煤粉浓縮器2和煤粉燃烧室6的壁面进行冷却,防止壁温过高。被加热后的冷却风仍 然从冷却风室5的顶部51流出。一次风携带煤粉进入一次风通道l,当通过中间喉部段22时,煤粉气流被 浓縮。当进一步通过右侧渐扩段23时,依据惯性原理,当煤粉气流的流通截 面突然扩大时,浓煤粉气流将保持惯性而集中在煤粉燃烧室6中部(即靠近煤 粉燃烧室6的中心轴线),而淡煤粉气流则会发生偏转而集中到煤粉燃烧室6的 贴壁处。这样,从油燃烧室4喷出的油火焰将直接冲刷到浓煤粉气流的上下两 边,形成剧烈的传质、传热过程,使煤粉迅速升温并着火燃烧;最终从煤粉 燃烧室6的出口61喷出。由于采用双油枪对冲布置,因此与传统的单油枪布置 相比,煤粉为双面着火,快速而稳定。另一方面,单油枪布置时,由于油火 焰的冲力作用,会将主煤粉气流吹偏而破坏煤粉燃烧室6内的空气动力结构, 从而导致油枪对面的煤粉燃烧室6的壁面超温甚至结渣,这在以往的实际运行 过程中是常见的问题。本技术的微油点火煤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油点火煤粉燃烧器,包括依次相连通、且中心轴线重合的一次风通道(1)、煤粉浓缩器(2)和煤粉燃烧室(6),其特征是:在煤粉浓缩器(2)上对称地设有至少2个的油燃烧室(4),每个油燃烧室(4)的进口端(41)与一个微油枪(3)相连、出口端(43)与煤粉浓缩器(2)相连通;油燃烧室(4)的中心轴线(42)与一次风通道(1)的中心轴线(11)形成40°~60°的夹角。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缪琴妹,
申请(专利权)人:缪琴妹,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