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0367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8 05:03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从物侧至像侧沿光轴依序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以及第八透镜。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各自包括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率。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凸面。光学成像镜头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只有上述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该光学成像镜头的镜头,其具有小光圈值、系统长度短、大视场角且仍能维持良好成像质量。

Optical imaging le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成像镜头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技术介绍
近年来,光学成像镜头不断演进,利用增加光学镜片数来修饰像差及色散等问题以达到越来越高的成像质量要求。而随着光学镜片数的增加,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较大将不利手机、数字相机及车用镜头的薄型化。因此,设计出一个成像质量良好及轻薄短小的光学成像镜头一直都是设计的发展目标。除此之外,小的光圈值有利于增进光通量,大的视场角也渐为市场趋势。如何在追求镜头轻薄短小以外能设计出具有小的光圈值以及大视场角的光学成像镜头也是研发的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具有小光圈值、系统长度短、大视场角且仍能维持良好成像质量。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沿光轴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以及第八透镜。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各自包括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率。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凸面。光学成像镜头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只有上述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并且满足以下条件式:(ALT+BFL)/(G45+T5+G56)≦4.800,其中ALT为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八个透镜厚度的总和,BFL为第八透镜的像侧面到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G45为第四透镜到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G56为第五透镜到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且T5为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沿光轴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以及第八透镜。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各自包括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率。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凸面。光学成像镜头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只有上述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并且满足以下条件式:(ALT+BFL)/(G45+T5+G56)≦4.800,其中ALT为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八个透镜厚度的总和,BFL为第八透镜的像侧面到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G45为第四透镜到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G56为第五透镜到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且T5为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沿光轴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以及第八透镜。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各自包括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率,且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圆周区域为凸面。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凸面。光学成像镜头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只有上述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并且满足以下条件式:(ALT+BFL)/(G45+T5+G56)≦4.800,其中ALT为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八个透镜厚度的总和,BFL为第八透镜的像侧面到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G45为第四透镜到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G56为第五透镜到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且T5为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有益效果在于:藉由满足上述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设计、屈光率的条件以及满足上述条件式的设计,光学成像镜头可以具有小光圈值、系统长度短、大视场角且仍能维持良好成像质量。附图说明图1是一示意图,说明一透镜的面形结构。图2是一示意图,说明一透镜的面形凹凸结构及光线焦点。图3是一示意图,说明一范例一的透镜的面形结构。图4是一示意图,说明一范例二的透镜的面形结构。图5是一示意图,说明一范例三的透镜的面形结构。图6为本专利技术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图7为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图8示出本专利技术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图9示出本专利技术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参数表格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图11为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图12示出本专利技术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图13示出本专利技术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参数表格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图15为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图16示出本专利技术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图17示出本专利技术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参数表格图。图18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图19为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图20示出本专利技术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图21示出本专利技术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参数表格图。图22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图23为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图24示出本专利技术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图25示出本专利技术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参数表格图。图26为本专利技术的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图27为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图28示出本专利技术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图29示出本专利技术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参数表格图。图30以及图31示出本专利技术之第一至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重要参数及其关系式的数值表格图。具体实施方式在开始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之前,首先清楚表示附图中的符号说明:0:光圈;1:第一透镜;2:第二透镜;3:第三透镜;4:第四透镜;5:第五透镜;6:第六透镜;7:第七透镜;8:第八透镜;9:滤光片;10:光学成像镜头;15、25、35、45、55、65、75、85、95、110、410、510:物侧面;16、26、36、46、56、66、76、86、96、120、320:像侧面;99:成像面;100、200、300、400、500:透镜;130:组装部;151、161、251、261、351、361、451、461、551、561、651、661、751、761、851、861、Z1:光轴区域153、163、253、263、353、363、453、463、553、563、653、663、753、763、853、863、Z2:圆周区域;211、2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学成像镜头,由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一第七透镜以及一第八透镜,其中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八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该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其中/n该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n该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率;/n该第五透镜的该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n该第六透镜的该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n该第七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以及/n该光学成像镜头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只有上述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八透镜,并且满足以下条件式:(ALT+BFL)/(G45+T5+G56)≦4.800,其中ALT为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八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八个透镜厚度的总和,BFL为该第八透镜的该像侧面到一成像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G45为该第四透镜到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G56为该第五透镜到该第六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且T5为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成像镜头,由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一第七透镜以及一第八透镜,其中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八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该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其中
该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
该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率;
该第五透镜的该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
该第六透镜的该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
该第七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以及
该光学成像镜头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只有上述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八透镜,并且满足以下条件式:(ALT+BFL)/(G45+T5+G56)≦4.800,其中ALT为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八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八个透镜厚度的总和,BFL为该第八透镜的该像侧面到一成像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G45为该第四透镜到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G56为该第五透镜到该第六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且T5为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


2.一种光学成像镜头,由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一第七透镜以及一第八透镜,其中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八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该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其中
该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
该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率;
该第五透镜的该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
该第六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
该第七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以及
该光学成像镜头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只有上述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八透镜,并且满足以下条件式:(ALT+BFL)/(G45+T5+G56)≦4.800,其中ALT为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八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八个透镜厚度的总和,BFL为该第八透镜的该像侧面到一成像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G45为该第四透镜到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G56为该第五透镜到该第六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且T5为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


3.一种光学成像镜头,由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一第七透镜以及一第八透镜,其中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八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该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其中
该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
该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率,且该第二透镜的该物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凸面;
该第四透镜的该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
该第五透镜的该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
该第六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
该第七透镜的该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以及
该光学成像镜头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只有上述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八透镜,并且满足以下条件式:(ALT+BFL)/(G45+T5+G56)≦4.800,其中ALT为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八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八个透镜厚度的总和,BFL为该第八透镜的该像侧面到一成像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G45为该第四透镜到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G56为该第五透镜到该第六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且T5为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G78+T8)/T5≧2.500,其中G78为该第七透镜到该第八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且T8为该第八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TL/(T1+T7+T8)≦4.300,其中TL该第一透镜的该物侧面到该第八透镜的该像侧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T1为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7为该第七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且T8为该第八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


6.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AAG/(T2+T3)≦3.700,其中AAG为该第一透镜到该第八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七个空气间隙总和,T2为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且T3为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清智张兰兰廖华滨
申请(专利权)人: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