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灶燃烧器的结构,包括由柱状混气导管、分火盖和分火盖支撑体组成的混气导管组合件、燃气喷嘴和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混气导管组合件的数量为2~10个之中任何一个,其下端固定连接在一个托板(9)上,托板(9)通过托板支撑件(6)支撑在下方的连通体(1)上,在连通体(1)的上面装有与混气导管(3)数量相同、中心线上下对应的燃气喷嘴(2),进气管(11)与连通体(1)相通。(*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燃气灶燃烧器。
技术介绍
专利技术人林庆森在其技术专利申请《燃气灶燃烧器》(申请号03215456.9)中公开了一种燃气灶燃烧器的结构,其主体为由柱状混气导管、分火盖、分火盖支撑杆、燃气喷嘴和进气管组成的柱状组合体,其中燃气喷嘴插入混气导管的下部,空气是从混气导管侧壁上的通气口进入混气导管与燃气混合的,在进入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阻力,在由多个柱状组合体组成燃烧器时,结构稍显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化、组配灵活方便、混气效果进一步改善的燃气灶燃烧器。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燃气灶燃烧器的结构,包括由柱状混气导管、分火盖和分火盖支撑体组成的混气导管组合件、燃气喷嘴和进气管,其特点是混气导管组合件的数量为2~10个之中任何一个,其下端固定连接在一个托板上,托板通过托板支撑件支撑在下方的连通体上,在连通体的上面装有与混气导管数量相同、中心线上下对应的燃气喷嘴,进气管与连通体相通。所述托板的俯视形状可以是条形、多边形、圆形,混气导管组合件在托板上均匀分布。所述托板支撑件是一个支撑杆,下端固定在连通体的中心上,带有螺纹的上端穿过托板的中心孔,用上、下两个螺帽将托板夹紧。上述结构的燃烧器还可以在托板和面板之间挂接复位弹簧,并采用进气软管与燃气控制阀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多个混气导管组合件固定连接在托板上,结构简单,组合方便;燃气喷嘴安装在连通体上,与混气导管中心线上下对应,对接方便,空气进入混气导管无遮拦,通过托板支撑杆可以调节两者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空气与燃气的混合;燃烧器既可保持位置固定,又可在增设复位弹簧和进气软管后上下浮动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连通体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燃气喷嘴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混气导管组合件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中托板实施例之一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中托板实施例之二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1中托板实施例之三俯视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1中托板实施例之四俯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混气导管3、分火盖支撑体5和分火盖4连为一体,构成混气导管组合件,图1中有两个混气导管组合件,其混气导管3下端有突缘,穿过托板9上的定位孔,通过焊接将混气导管组合件固定在托板9上,混气导管组合件上端穿出面板8上的导向孔,托板9的中心有一个连接孔,通过固定在下方连通体1中心上的托板支撑杆6和设置在托板支撑杆6螺纹段的上螺帽7和下螺帽8将托板9和连通体1连接在一起,在混气导管3下方的连通体1上,通过螺纹连接装有与混气导管3中心线上下对应的燃气喷嘴2,燃气喷嘴2的数量与混气导管组合件的数量相同,由燃气喷嘴2喷出的经过初步混合的混合气体在此与更充分的空气一同进入混气导管3进一步混合,通过调整托板支撑杆6上的两个螺帽的位置,可以改变混气导管3的下口与燃气喷嘴2的上口之间的距离,从而调整混合气体与空气的进一步混合,连通体1上的进气管11通向侧面。如图2所示,连通体1内部是一个空腔,与进气管11相通,在连通体1上面是对称设置的两个螺纹孔,中心有一个带定位孔的凸台,用于固定托板支撑杆6。当连通体1上需要设置更多的燃气喷嘴2时,连通体1上面螺纹孔的数量和分布形式与托板9上混气导管组合件的数量和分布形式对应。图3所示的燃气喷嘴2,下端带有连接螺纹,其内部是一个倒漏斗形的喷嘴13,燃气从下方进入,喷嘴13上方是一个截面突然增大的空腔,空腔外周的壁上设置多个配气孔12,通过燃气喷嘴2实现燃气与空气的初步混合,经过初步混合的混合气体从空腔的上口喷出。图4所示的混气导管组合件,柱形混气导管3上口处一段管壁作为分火盖支撑体5将上方的分火盖4连在一起,混气导管3下端的入口处有一圈向外伸出的突缘,用于与托板9上的定位孔定位,当连接工艺不同时,也可不设置此突缘。混气导管组合件也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如组焊件、金属管加工件等。图5至图8是托板的四个实施例901、902、903和904,分别带有2个、3个、4个、8个用于安装混气导管组合件的定位孔,其形状分别为条形、三边形、四边形、圆形,定位孔在托板上均匀分布,在托板的中心有一个连接孔,托板上定位孔的数量和分布形式根据混气导管组合件的数量确定,根据需要可在2~10个的范围内选择。本技术还有如下实施例如图1所示的燃气灶燃烧器,在托板9上挂有复位弹簧,如挂在连通体1上效果相同,复位弹簧的上端挂在面板8的背面,连通体1上的进气管11采用进气软管与燃气控制阀连接。由于燃烧器为浮动状态,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混气导管组合件可升出面板8至最高位置,在外力作用下可向下位移,从而可自行保持燃烧喷头与炊具底面之间的设定距离。权利要求1.一种燃气灶燃烧器的结构,包括由柱状混气导管、分火盖和分火盖支撑体组成的混气导管组合件、燃气喷嘴和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混气导管组合件的数量为2~10个之中任何一个,其下端固定连接在一个托板(9)上,托板(9)通过托板支撑件(6)支撑在下方的连通体(1)上,在连通体(1)的上面装有与混气导管(3)数量相同、中心线上下对应的燃气喷嘴(2),进气管(11)与连通体(1)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气灶燃烧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9)的俯视形状是条形(901)或多边形(902、903)或圆形(904),混气导管组合件在托板(9)上均匀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气灶燃烧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支撑件(6)是一个支撑杆,下端固定在连通体(1)的中心上,带有螺纹的上端穿过托板(9)的中心孔,用上、下两个螺帽(7、10)将托板(9)夹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气灶燃烧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托板(9)和面板(8)之间挂接复位弹簧,进气管(11)是一段进气软管。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燃气灶燃烧器的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多个柱状组合体组成燃烧器时结构稍显复杂的问题,并且进一步改善空气与燃气的混合。这种燃气灶燃烧器,包括由柱状混气导管、分火盖和分火盖支撑体组成的混气导管组合件、燃气喷嘴和进气管,混气导管组合件的数量为2~10个之中任何一个,其下端固定连接在一个托板上,托板通过托板支撑件支撑在下方的连通体上,在连通体的上面装有与混气导管数量相同、中心线上下对应的燃气喷嘴,进气管装在连通体上。上述结构的燃烧器还可以在托板和面板之间挂接复位弹簧,并采用进气软管与燃气控制阀连接。采用本技术可开发系列燃气灶新产品。文档编号F23D14/02GK2674296SQ200320121319公开日2005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13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13日专利技术者林庆森 申请人:林庆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庆森,
申请(专利权)人:林庆森,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