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结构及防水结构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598617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8 02: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水结构及防水结构的施工方法,防水结构设置在侧墙与顶板之间,其中,防水结构包括:防水层,防水层的至少部分设置在顶板的上方,防水层与顶板的端面相贴合;压紧件,压紧件设置在防水层的上方,以用于压紧防水层;其中,侧墙上设置有第一凹入部,顶板的连接端面至少部分与第一凹入部相对,防水层的端部延伸至第一凹入部内,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侧墙与顶板的连接处容易漏水的问题。

Waterproof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of waterproof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水结构及防水结构的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中的防水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水结构及防水结构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防水是必不可少的工序,尤其是在侧墙与顶板和/或底板的连接处,由于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施工缝或变形缝,因此对防水质量具有较高的要求。但是,现有的防水工艺防水质量差,在后期使用的过程中极易在侧墙与顶板和/或底板的连接处发生漏水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水结构及防水结构的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侧墙与顶板的连接处容易漏水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防水结构,设置在侧墙与顶板之间,防水结构包括:防水层,防水层的至少部分设置在顶板的上方,防水层与顶板的端面相贴合;压紧件,压紧件设置在防水层的上方,以用于压紧防水层;其中,侧墙上设置有第一凹入部,顶板的连接端面至少部分与第一凹入部相对,防水层的端部延伸至第一凹入部内。进一步地,第一凹入部为第一凹槽,第一凹槽沿侧墙的延伸方向延伸,防水层的至少部分与第一凹槽的槽壁面贴合。进一步地,防水层延伸至顶板的连接端面与第一凹槽的槽底面之间,防水层与连接端面和槽底面均贴合。进一步地,压紧件包括:第一件体,第一件体的至少部分与侧墙贴合;第二件体,第二件体与第一件体连接,第二件体设置在防水层的上方以压紧防水层,第一件体和第二件体均为板体,第一件体所在的平面与第二件体所在的平面相互垂直。进一步地,以侧墙延伸的方向为纵向,压紧件的纵截面为L形。进一步地,侧墙上设置有第二凹入部,第二凹入部位于第一凹入部的上方,压紧件延伸至第二凹入部内。进一步地,第二凹入部为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与第一凹入部连通,压紧件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压紧端面和第二压紧端面,第一压紧端面与第二凹槽的槽底面贴合,第二压紧端面与防水层贴合。进一步地,防水结构还包括:密封层,密封层的至少部分设置在压紧件的上方,密封层用于将压紧件密封在侧墙与顶板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防水结构的施工方法,用于形成上述的防水结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0:在侧墙上预留出第一凹入部,之后设置顶板,使顶板的连接端面的至少部分与第一凹入部相对;S20:在将顶板设置完成后,铺设防水结构的防水层,并将防水层的端部铺设至第一凹入部内;S30:在将防水层铺设完成后,安装防水结构的压紧件,以压紧防水层,以形成防水结构。进一步地,防水结构为上述的防水结构,防水结构的施工方法还包括:S40:在压紧件安装完成后,在压紧件的上方铺设密封层。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防水结构,设置在侧墙与顶板之间,其中,防水结构包括防水层和压紧件,防水层的至少部分设置在顶板的上方,防水层与顶板的端面相贴合,压紧件设置在防水层的上方,以用于压紧防水层;其中,侧墙上设置有第一凹入部,顶板的连接端面至少部分与第一凹入部相对,防水层的端部延伸至第一凹入部内,以在顶板与侧墙的连接处设置防水层,并通过压紧件将防水层压紧,保证防水层与顶板之间紧密贴合,同时防水层延伸至侧墙的第一凹入部内,保证了顶板与侧墙连接处的防水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侧墙与顶板的连接处容易漏水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防水结构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顶板;2、侧墙;10、防水层;20、压紧件;30、第一凹入部;21、第一件体;22、第二件体;50、第二凹入部;40、密封层。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防水结构,请参考图1,设置在侧墙2与顶板1之间,防水结构包括:防水层10,防水层10的至少部分设置在顶板1的上方,防水层10与顶板1的端面相贴合;压紧件20,压紧件20设置在防水层10的上方,以用于压紧防水层10;其中,侧墙2上设置有第一凹入部30,顶板1的连接端面至少部分与第一凹入部30相对,防水层10的端部延伸至第一凹入部30内。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防水结构,设置在侧墙2与顶板1之间,其中,防水结构包括防水层10和压紧件20,防水层10的至少部分设置在顶板1的上方,防水层10与顶板1的端面相贴合,压紧件20设置在防水层10的上方,以用于压紧防水层10;其中,侧墙2上设置有第一凹入部30,顶板1的连接端面至少部分与第一凹入部30相对,防水层10的端部延伸至第一凹入部30内,以在顶板1与侧墙2的连接处设置防水层10,并通过压紧件20将防水层10压紧,保证防水层10与顶板1之间紧密贴合,同时防水层10延伸至侧墙2的第一凹入部30内,保证了顶板与侧墙连接处的防水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侧墙与顶板的连接处容易漏水的问题。具体地,第一凹入部30为第一凹槽,第一凹槽沿侧墙2的延伸方向延伸,防水层10的至少部分与第一凹槽的槽壁面贴合,这样设置使防水层10紧密贴合在侧墙的连接端面与顶板的连接端面之间,以保证侧墙与顶板连接处的防水效果。优选地,防水层10延伸至顶板1的连接端面与第一凹槽的槽底面之间,防水层10与连接端面和槽底面均贴合,以进一步地防止水流由侧墙与顶板的连接处渗漏。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中,压紧件20包括:第一件体21,第一件体21的至少部分与侧墙2贴合;第二件体22,第二件体22与第一件体21连接,第二件体22设置在防水层10的上方以压紧防水层10,第一件体21和第二件体22均为板体,第一件体21所在的平面与第二件体22所在的平面相互垂直。这样设置能够通过压紧件20压紧防水层10,并且压紧件20还将侧墙与顶板连接处的拐角处进行了密封,如图1所示,减缓了水流渗入至防水层10。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以侧墙延伸的方向为纵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水结构,设置在侧墙(2)与顶板(1)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结构包括:/n防水层(10),所述防水层(10)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顶板(1)的上方,所述防水层(10)与所述顶板(1)的端面相贴合;/n压紧件(20),所述压紧件(20)设置在所述防水层(10)的上方,以用于压紧所述防水层(10);/n其中,所述侧墙(2)上设置有第一凹入部(30),所述顶板(1)的连接端面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凹入部(30)相对,所述防水层(10)的端部延伸至所述第一凹入部(30)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水结构,设置在侧墙(2)与顶板(1)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结构包括:
防水层(10),所述防水层(10)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顶板(1)的上方,所述防水层(10)与所述顶板(1)的端面相贴合;
压紧件(20),所述压紧件(20)设置在所述防水层(10)的上方,以用于压紧所述防水层(10);
其中,所述侧墙(2)上设置有第一凹入部(30),所述顶板(1)的连接端面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凹入部(30)相对,所述防水层(10)的端部延伸至所述第一凹入部(30)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入部(30)为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侧墙(2)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防水层(10)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壁面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层(10)延伸至所述顶板(1)的连接端面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面之间,所述防水层(10)与所述连接端面和所述槽底面均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件(20)包括:
第一件体(21),所述第一件体(21)的至少部分与所述侧墙(2)贴合;
第二件体(22),所述第二件体(22)与所述第一件体(21)连接,所述第二件体(22)设置在所述防水层(10)的上方以压紧所述防水层(10),所述第一件体(21)和所述第二件体(22)均为板体,所述第一件体(21)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二件体(22)所在的平面相互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以所述侧墙延伸的方向为纵向,所述压紧件(20)的纵截面为L形。


6.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康徐传东郭栋耿本涛高洪吉赵树才隋小燕孙伟张曦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四局集团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