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8602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7 23: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包括路面层和设置在结构层其中一侧的集水井,路面层包括基土层和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在基土层上方的路基层、防水联接层、透水混凝土层、增强层和改性混凝土层,增强层内竖直设置有加强柱,加强柱的顶端以及底端分别延伸至改性混凝土层、透水混凝土层内,透水混凝土层内向下倾斜设置有若干个排水管,且排水管的下端口与集水井连通;排水管上竖直设置有若干个支管,且支管的顶端向上延伸至改性混凝土层的顶端;增强层及设置的加强柱提高了路面结构的稳定性,透水混凝土层、排水管及其上的支管、集水井保证了路面结构稳定的透水、蓄水性能。

A permeable concrete pavement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属于市政路面施工

技术介绍
透水混凝土是一种生态环保型的道路材料,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通常而言,城市地表主要是由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和不透水的混凝土路面覆盖,以往的混凝土路面将地上与地下隔离开来,会产生一定的环境问题;透水混凝土能够使人们对道路交通承载力的实际需要得以满足,并能够使地面上下的生态环境功能得以保证;透水混凝土的多孔蜂窝结构能够透气、透水等,能够实现蓄水调湿,减少噪声,使得城市的热岛效应得以缓解;在道路施工时,路面结构会采用透水混凝土以及其它结构层配合使用,但一些混合结构层路面结构透水性能差,且路面结构容易被破坏。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具有良好的透水、蓄水能力且有效的提高了路面结构的稳定性。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包括路面层和设置在结构层其中一侧的集水井,路面层包括基土层和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在基土层上方的路基层、防水联接层、透水混凝土层、增强层和改性混凝土层,增强层内竖直设置有加强柱,加强柱的顶端以及底端分别延伸至改性混凝土层、透水混凝土层内,环绕加强柱的顶端倾斜向下设置有若干个支撑杆一,环绕加强柱的底端倾斜向上设置有分别与支撑杆一对应的若干个支撑杆二,且相对应的支撑杆一的末端与支撑杆二的末端连接;透水混凝土层内向下倾斜设置有若干个排水管,且排水管的下端口与集水井连通;排水管上竖直设置有若干个支管,且支管的顶端向上延伸至改性混凝土层的顶端。优选的是,在防水联接层和透水混凝土层之间还铺设有不透水土工布,不透水土工布能有效的防止水渗入路基层及其下方的基土层并因此可能对路基层和基土层造成的结构破坏,提高了路面结构的稳定性。进一步的优选,在基土层与路基层之间竖直设置有若干个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顶端和底端均为锥形结构,连接柱提高了基土层与路基层的稳定性,使得路面结构不易被破坏,提高了路面结构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的优选,在所述支管的顶端设置有过滤网,过滤网能有效的对进入各支管内的水进行除杂,避免了支管、排水管被堵塞的可能。进一步的优选,在所述集水井内设置有出水管,且所述出水管与城市雨水管网连通,且出水管的设置高度位于透水混凝土层下方,在所述出水管上还设置有阀门。进一步的优选,在透水混凝土层内还设置有与若干个排水管平行的导流板,在集水井上形成有倾斜的通孔槽,所述导流板的下端部穿过通孔槽并延伸至集水井内,导流板提高了路面结构的透水及蓄水能力。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设置在增强层内并与透水混凝土层、改性混凝土层分别连接的加强柱,提高了透水混凝土层、增强层和改性混凝土层的稳定性,基土层与路基层之间竖直设置的连接柱提高了基土层与路基层的稳定性,加强柱、连接柱以及防水联接层从整体上提高了整个路面结构的稳定性,使得路面结构不易被破坏;透水混凝土层、排水管及其上的支管以及导流板使得水能快速的进入集水井被收集,保证了路面结构稳定的透水、蓄水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主要附图标记含义如下:1、基土层,2、路基层,3、防水联接层,4、透水混凝土层,5、增强层,6、改性混凝土层,7、集水井,8、连接柱,9、出水管,10、导流板,11、通孔槽,41、排水管,42、支管,51、加强柱,52、支撑杆一,53、支撑杆二。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具体的介绍。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包括路面层和设置在结构层其中一侧的集水井7,路面层包括基土层1和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在基土层1上方的路基层2、防水联接层3、透水混凝土层4、增强层5和改性混凝土层6,在实际应用时,为了更好的保护基土层1和路基层2不被水侵蚀,在防水联接层3和透水混凝土层4之间还铺设有不透水土工布;增强层5内竖直设置有加强柱51,加强柱51的顶端以及底端分别延伸至改性混凝土层6、透水混凝土层4内,环绕加强柱51的顶端倾斜向下设置有多个支撑杆一52,环绕加强柱51的底端倾斜向上设置有分别与支撑杆一52对应的支撑杆二53,且相对应的支撑杆一52的末端与支撑杆二53的末端连接;透水混凝土层4内向下倾斜设置有多个等高度且互相平行的排水管41,且排水管41的下端口与集水井7连通;排水管41上竖直设置有多个支管42,且支管42的顶端向上延伸至改性混凝土层6的顶端,为了防止大量杂质通过排水管41可能导致的排水管41堵塞或进入集水井7内堆积,在支管42的顶端均设置有过滤网对进入支管42内的水进行杂质过滤。参见图1所示,在基土层1与路基层2之间竖直设置有多个连接柱8,连接柱8的顶端和底端均为锥形结构。参见图1所示,在集水井7内设置有出水管9,且出水管9与城市雨水管网连通,且出水管9的设置高度位于透水混凝土层4下方,在出水管9上还设置有阀门,在实际应用时,在出水管9上设置的阀门为电磁阀,使得集水井7的水能够被准确控制进入城市雨水管网。参见图1所示,在透水混凝土层4内还设置有与多个排水管41平行的导流板10,在集水井7上形成有倾斜的通孔槽11,导流板10的下端部穿过通孔槽11并延伸至集水井7内。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水落至路面结构上,一部分水将通过排水管41上的多个支管42进入排水管41内在流入集水井7中,由于排水管41为向下倾斜设置且排水管41的下端口与集水井7连通,方便了对水的收集;还有一部分水依次经过改性混凝土层6、增强层5后进入透水混凝土层4,透水混凝土层4内设置的与排水管41平行的导流板10将水导流至集水井7内部;加强柱51以及环绕加强柱51的顶端倾斜向下设置的多个支撑杆一52、环绕加强柱51的底端倾斜向上设置的支撑杆二53,使得透水混凝土层4、增强层5和改性混凝土层6能更紧密的被连接而提高了稳定性。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采用设置在增强层内并与透水混凝土层、改性混凝土层分别连接的加强柱,提高了透水混凝土层、增强层和改性混凝土层的稳定性,基土层与路基层之间竖直设置的连接柱提高了基土层与路基层的稳定性,加强柱、连接柱以及防水联接层从整体上提高了整个路面结构的稳定性,使得路面结构不易被破坏;透水混凝土层、排水管及其上的支管以及导流板使得水能快速的进入集水井被收集,保证了路面结构稳定的透水、蓄水性能。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专利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专利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路面层和设置在结构层其中一侧的集水井(7),所述路面层包括基土层(1)和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在基土层(1)上方的路基层(2)、防水联接层(3)、透水混凝土层(4)、增强层(5)和改性混凝土层(6),所述增强层(5)内竖直设置有加强柱(51),所述加强柱(51)的顶端以及底端分别延伸至改性混凝土层(6)、透水混凝土层(4)内,环绕加强柱(51)的顶端倾斜向下设置有若干个支撑杆一(52),环绕加强柱(51)的底端倾斜向上设置有分别与支撑杆一(52)对应的若干个支撑杆二(53),且相对应的支撑杆一(52)的末端与支撑杆二(53)的末端连接;所述透水混凝土层(4)内向下倾斜设置有若干个排水管(41),且所述排水管(41)的下端口与集水井(7)连通;所述排水管(41)上竖直设置有若干个支管(42),且所述支管(42)的顶端向上延伸至改性混凝土层(6)的顶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路面层和设置在结构层其中一侧的集水井(7),所述路面层包括基土层(1)和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在基土层(1)上方的路基层(2)、防水联接层(3)、透水混凝土层(4)、增强层(5)和改性混凝土层(6),所述增强层(5)内竖直设置有加强柱(51),所述加强柱(51)的顶端以及底端分别延伸至改性混凝土层(6)、透水混凝土层(4)内,环绕加强柱(51)的顶端倾斜向下设置有若干个支撑杆一(52),环绕加强柱(51)的底端倾斜向上设置有分别与支撑杆一(52)对应的若干个支撑杆二(53),且相对应的支撑杆一(52)的末端与支撑杆二(53)的末端连接;所述透水混凝土层(4)内向下倾斜设置有若干个排水管(41),且所述排水管(41)的下端口与集水井(7)连通;所述排水管(41)上竖直设置有若干个支管(42),且所述支管(42)的顶端向上延伸至改性混凝土层(6)的顶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新鹏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海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