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神经外科气管堵管护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57151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5 10:53
一种神经外科气管堵管护理装置,有效的解决了常规的气切患者用堵管装置固定不方便,功能单一和不能锻炼患者的呼吸功能的问题,包括外壳体,外壳体的外周均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外壳体内设有一个可在外壳体内转动的转动件,转动件的外周设有多个弧形的挡块,转动件上的挡块与外壳体上的通孔配合形成封堵结构,所述转动件的上端设有一个圆形的开口,开口的下端设有一个可上下滑动的密封塞,密封塞与开口配合形成可开合的密封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新颖,构思巧妙,降低了术后并发症,提高医务人员效率,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完成对气切患者的护理。

A nursing device for tracheal blockage in neurosurg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神经外科气管堵管护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是涉及一种神经外科气管堵管护理装置。
技术介绍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神经外科危重患者重要手段,是解除喉梗阻和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呼吸困难及某些手术前置的预防性手术,随着病人病情的好转,患者需要拔管。气管切开患者在拔管前都需要常规试堵管24-48h,其目的在于观察患者是否可以通过口鼻呼吸,临床上普遍使用的金属气管套管没有配套使用的堵管器材,护士大多采用棉签或输液软袋端头来进行堵管试验,不仅操作不便而且容易脱落造成危险,不能逐渐封堵让患者适应堵管的过程,现在市面上出现了一些堵管装置,虽然可以逐渐实现对患者气管的封堵,但是当患者气管被完全封堵时,不能根据患者情况间歇性地堵管锻炼患者的呼吸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神经外科气管堵管护理装置,通过本设计有效的解决了常规的气切患者用堵管装置固定不方便,功能单一和不能锻炼患者的呼吸功能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包括外壳体,外壳体的外周均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外壳体内设有一个可在外壳体内转动的转动件,转动件的外周设有多个弧形的挡块,转动件上的挡块与外壳体上的通孔配合形成封堵结构;所述转动件的上端设有一个圆形的开口,开口的下端设有一个可上下滑动的密封塞,密封塞与开口配合形成可开合的密封结构。优选的,所述转动件内固定有一个套筒,套筒内设有一个可在套筒内上下滑动的活塞,套筒的上端连接有导管,导管的端部连接有气囊,挤压气囊形成活塞下滑的结构;所述活塞的上端连接有一个连接柱,连接柱的上端贯穿套筒的上端,连接柱的上端与密封塞的底部固定连接,活塞上下滑动形成密封塞上下滑动的结构。优选的,所述活塞的下端与套筒的底部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优选的,所述气囊的内壁镶嵌有一个可与气囊内壁贴合的第二弹簧。优选的,所述每个通孔内设有一个过滤网。优选的,所述外壳体内壁的上端设有环形的卡槽,转动件上端的外壁固定有卡环,卡环可在卡槽内转动,卡环与卡槽配合形成转动连接的结构。优选的,所述外壳体外壁的下端开设有两个环形孔,每个环形孔内设有一个环形卡条,每个环形卡条的内壁设有一个半球形的弹性块,环形卡条和弹性块配合形成对气切套管外壁的夹紧固定。本技术结构新颖,构思巧妙,操作简单方便,通过本设计有效的解决了常规的气切患者用堵管装置固定不方便,功能单一和不能锻炼患者的呼吸功能的问题。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转动件与外壳体配合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转动件与套筒配合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卡条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由图1、图2、图3和图4给出,本技术包括外壳体1,外壳体1的下端套装在气切套管的外部,外壳体1的外周均匀设有多个通孔18,气体可通过通孔18进入患者体内,所述外壳体1内设有一个可在外壳体1内转动的转动件10,转动件10的外周设有多个弧形的挡块11,转动件10上的挡块11与外壳体1上的通孔18配合形成封堵结构,在患者堵管前可每隔一段时间转动一下转动件10,使挡块11逐渐将通孔18密封,使患者逐渐开始自主呼吸;为了锻炼患者自主呼吸的能力,所述转动件10的上端设有一个圆形的开口8,开口8的下端设有一个可上下滑动的密封塞9,密封塞9与开口8配合形成可开合的密封结构,当挡块11完全将通孔18封堵后,患者可通过调节密封塞9的开合实现间歇性堵管,直至患者呼吸平稳后再拔管。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2、图3和图4给出,为了实现活塞16的上下滑动,所述转动件10内固定有一个套筒14,套筒14内设有一个可在套筒14内上下滑动的活塞16,套筒14的上端连接有导管5,导管5的端部连接有气囊6,挤压气囊6形成活塞16下滑的结构,患者在挤压气囊6的同时实现患者手部机能的锻炼。为了实现密封塞9的上下滑动,所述活塞16的上端连接有一个连接柱15,连接柱15的上端贯穿套筒14的上端,连接柱15的上端与密封塞9的底部固定连接,活塞16上下滑动形成密封塞9上下滑动的结构,当挡块11完全将通孔18封堵后,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间歇性地挤压气囊6实现间歇性堵管,同时锻炼患者的手部机能。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4给出,为了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所述活塞16的下端与套筒14的底部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17,利用第一弹簧17的弹力上顶密封塞9使密封塞9将开口8密封。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由图1给出,为了锻炼患者的手部机能,所述气囊6的内壁镶嵌有一个可与气囊6内壁贴合的第二弹簧7,第二弹簧7可增加气囊6的韧性,而且利于气囊6恢复形变。实施例五,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由图1、图2和图5给出,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所述每个通孔18内设有一个过滤网4,过滤网4可防止颗粒物进入气切套管内。实施例六,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由图3和图4给出,为了实现转动件10可在外壳体1内转动,所述外壳体1内壁的上端设有环形的卡槽19,转动件10上端的外壁固定有卡环12,卡环12可在卡槽19内转动,卡环12与卡槽19配合形成转动连接的结构,为了便于转动件10转动,转动件10的上端设有转动环,通过转动环控制转动件10转动。实施例七,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由图1和图5给出,为了避免外壳体1从气切套管上脱落,所述外壳体1外壁的下端开设有两个环形孔,每个环形孔内设有一个环形卡条3,每个环形卡条3的内壁设有一个半球形的弹性块20,环形卡条3和弹性块20配合形成对气切套管外壁的夹紧固定,环形卡条3优选弹性材质制成。本技术使用时,利用卡条和弹性块20将外壳体1固定在气切套管上,然后在患者堵管前可每隔一段时间转动一下转动件10,使挡块11逐渐将通孔18密封,使患者逐渐开始自主呼吸,当挡块11完全将通孔18封堵后,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间歇性地挤压气囊6使密封塞9上下滑动,实现间歇性堵管,直至患者呼吸平稳后再拔管,同时锻炼患者的手部机能。本技术结构新颖,构思巧妙,操作简单方便,通过本设计有效的解决了常规的气切患者用堵管装置固定不方便,功能单一和不能锻炼患者的呼吸功能的问题,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完成对气切患者的护理。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神经外科气管堵管护理装置,包括外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的外周均匀设有多个通孔(18),所述外壳体(1)内设有一个可在外壳体(1)内转动的转动件(10),转动件(10)的外周设有多个弧形的挡块(11),转动件(10)上的挡块(11)与外壳体(1)上的通孔(18)配合形成封堵结构;/n所述转动件(10)的上端设有一个圆形的开口(8),开口(8)的下端设有一个可上下滑动的密封塞(9),密封塞(9)与开口(8)配合形成可开合的密封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神经外科气管堵管护理装置,包括外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的外周均匀设有多个通孔(18),所述外壳体(1)内设有一个可在外壳体(1)内转动的转动件(10),转动件(10)的外周设有多个弧形的挡块(11),转动件(10)上的挡块(11)与外壳体(1)上的通孔(18)配合形成封堵结构;
所述转动件(10)的上端设有一个圆形的开口(8),开口(8)的下端设有一个可上下滑动的密封塞(9),密封塞(9)与开口(8)配合形成可开合的密封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神经外科气管堵管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10)内固定有一个套筒(14),套筒(14)内设有一个可在套筒(14)内上下滑动的活塞(16),套筒(14)的上端连接有导管(5),导管(5)的端部连接有气囊(6),挤压气囊(6)形成活塞(16)下滑的结构;
所述活塞(16)的上端连接有一个连接柱(15),连接柱(15)的上端贯穿套筒(14)的上端,连接柱(15)的上端与密封塞(9)的底部固定连接,活塞(16)上下滑动形成密封塞(9)上下滑动的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妍
申请(专利权)人:开封市中心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