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母线槽的外壳,包括槽体(1),槽体(1)的上方设有吊装槽(2)、下方设有旋转插接导向槽(3),槽体(1)内还设有第一侧板(9)、矩形座(10)、第二侧板(11)和第三侧板(12),第一侧板(9)与槽体(1)内壁围成PE导体槽(4),矩形座(10)与槽体(1)内壁依次围成第一固定槽(5)和第二固定槽(6),第二侧板(11)、第三侧板(12)与槽体(1)内壁分别围成第三固定槽(7)和第四固定槽(8)。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增加散热面积,提升散热效率,改善散热效果,维持设备的正常运行。
A case of intelligent bus du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母线槽的外壳
本技术涉及母线槽插接箱设备
,尤其是一种智能母线槽的外壳。
技术介绍
智能母线槽广泛运用于数据中心供电系统,主要作用是对于电子信息设备进行配电保护和监测,达到集成化电气监控支持各种通讯方式。现有智能母线槽的外壳为一个近似矩形的槽体,槽体上部开口并设有一个吊装槽,槽体内的下部设有一个旋转插接导向槽,槽体内的左侧从上至下依次设有PE导体槽以及第一、第二导体绝缘支架固定槽,右侧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第四、第三导体绝缘支架固定槽。但是,每个固定槽之间仅靠点固定的方式进行连接,因此,固定槽内的导体散热仅通过接触点向外传递热量,散热效率低、效果差,不利于母线槽内部设备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智能母线槽的外壳散热效率低、效果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智能母线槽的外壳,增加导体绝缘支架与固定槽之间接触面积,增加散热效率,提高散热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母线槽的外壳,包括槽体,槽体的上方设有吊装槽、下方设有旋转插接导向槽,槽体内还设有PE导体槽以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固定槽,其特征在于:槽体顶部连接一个向下的第一凸块,槽体左侧内壁上连接一面与槽体顶部平行的第一侧板,第一侧板的一端向上折弯形成第一折弯部,第一折弯部与第一侧板、第一凸块和槽体内壁之间围成PE导体槽;第一侧板下方的槽体内壁上连接一个矩形座,矩形座平行于第一侧板设置,其内设有一个用于散热的第一空腔,矩形座与第一侧板、槽体内壁之间围成第一固定槽,且第一侧板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卡槽,矩形座上设有一个与第一卡槽相对的第二卡槽,以利于将第一导体绝缘支架卡入第一固定槽内;矩形座下表面设有第三卡槽,槽体内壁上设有一个第四卡槽,第三卡槽与第四卡槽上下相对且相互配合,矩形座下表面与槽体内壁之间围成第二固定槽,以便于将第二导体绝缘支架卡入第二固定槽内;槽体右侧内壁上连接一对与其垂直的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第二侧板一端连接一个开口向下的第一U型槽板,第三侧板一端连接一个开口向上的第二U型槽板,第一U型槽板与第二U型槽板之间连接一个竖板,竖板与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以及槽体内壁之间形成一个第二空腔,以利于散热;槽体右侧的下部设有一个第二凸块,第二凸块的上表面设有第五卡槽,第五卡槽与第一U型槽板相互对应配合,第五卡槽与第一U型槽板、第二侧板以及槽体内壁之间围成第三固定槽,以便于将第三导体绝缘支架卡入第三固定槽内;槽体右侧的上部设有一个第三凸块,第三凸块内设有一个向内凹陷的第六卡槽,第六卡槽与第二U型槽板相互对应配合,第六卡槽与第二U型槽板、第三侧板以及槽体内壁之间围成第四固定槽,以便于将第四导体绝缘支架卡入第四固定槽中。其中,PE导体槽用于固定安装PE地排线,第一、二、三、四固定槽分别用于固定安装导体绝缘支架。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增加侧板及空腔,当导体绝缘支架安装在固定槽内时,支架的侧壁直接与整个侧面接触,将原有的点接触改成了面接触,增加了散热面积,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从而改善了散热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智能母线槽的外壳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为使本技术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种智能母线槽的外壳进一步说明,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所示,一种智能母线槽的外壳,包括槽体1,槽体1的上方设有吊装槽2、下方设有旋转插接导向槽3,槽体1内还设有PE导体槽4以及第一固定槽5、第二固定槽6、第三固定槽7和第四固定槽8,其特征在于:槽体1顶部连接一个向下的第一凸块1a,槽体1左侧内壁上连接一面与槽体1顶部平行的第一侧板9,第一侧板9的一端向上折弯形成第一折弯部9a,第一折弯部9a与第一侧板9、第一凸块1a和槽体1内壁之间围成PE导体槽4;第一侧板9下方的槽体1内壁上连接一个矩形座10,矩形座10平行于第一侧板9设置,其内设有一个用于散热的第一空腔10a,矩形座10与第一侧板9、槽体1内壁之间围成第一固定槽5,且第一侧板9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卡槽9b,矩形座10上设有一个与第一卡槽9b相对的第二卡槽10b,以利于将第一导体绝缘支架卡入第一固定槽内;矩形座10下表面设有第三卡槽10c,槽体1内壁上设有一个第四卡槽1b,第三卡槽10c与第四卡槽1b上下相对且相互配合,矩形座10下表面与槽体1内壁之间围成第二固定槽6,以便于将第二导体绝缘支架卡入第二固定槽内;槽体1右侧内壁上连接一对与其垂直的第二侧板11和第三侧板12,第二侧板11一端连接一个开口向下的第一U型槽板13,第三侧板12一端连接一个开口向上的第二U型槽板14,第一U型槽板13与第二U型槽板14之间连接一个竖板15,竖板15与第二侧板11、第三侧板12以及槽体1内壁之间形成一个第二空腔16,以利于散热;槽体1右侧的下部设有一个第二凸块1c,第二凸块1c的上表面设有第五卡槽1d,第五卡槽1d与第一U型槽板13相互对应配合,第二凸块1c与第一U型槽板13、第二侧板11以及槽体1内壁之间围成第三固定槽7,以便于将第三导体绝缘支架卡入第三固定槽内;槽体1右侧的上部设有一个第三凸块1e,第三凸块1e内设有一个一个向内凹陷的第六卡槽1f,第六卡槽1f与第二U型槽板14相互对应配合,第三凸块1e与第二U型槽板14、第三侧板12以及槽体1内壁之间围成第四固定槽8,以便于将第四导体绝缘支架卡入第四固定槽中。本技术中,PE导体槽用于固定安装PE地排线,第一、二、三、四固定槽分别用于固定安装导体绝缘支架;通过增加侧板及空腔,当导体绝缘支架安装在固定槽内时,支架的侧壁直接与侧板的整个侧面接触,将原有的点接触改成了面接触,增加了散热面积,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从而改善了散热效果。除上述实施例外,本技术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母线槽的外壳,包括槽体(1),槽体(1)的上方设有吊装槽(2)、下方设有旋转插接导向槽(3),槽体(1)内还设有PE导体槽(4)以及第一固定槽(5)、第二固定槽(6)、第三固定槽(7)和第四固定槽(8),其特征在于:/n槽体(1)顶部连接一个向下的第一凸块(1a),槽体(1)左侧内壁上连接一面与槽体(1)顶部平行的第一侧板(9),第一侧板(9)的一端向上折弯形成第一折弯部(9a),第一折弯部(9a)与第一侧板(9)、第一凸块(1a)和槽体(1)内壁之间围成PE导体槽(4);/n第一侧板(9)下方的槽体(1)内壁上连接一个矩形座(10),矩形座(10)平行于第一侧板(9)设置,矩形座(10)与第一侧板(9)、槽体(1)内壁之间围成第一固定槽(5),且第一侧板(9)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卡槽(9b),矩形座(10)上设有一个与第一卡槽(9b)相对的第二卡槽(10b);/n矩形座(10)下表面设有第三卡槽(10c),槽体(1)内壁上设有一个第四卡槽(1b),第三卡槽(10c)与第四卡槽(1b)上下相对且相互配合,矩形座(10)下表面与槽体(1)内壁之间围成第二固定槽(6);/n槽体(1)右侧内壁上连接一对与其垂直的第二侧板(11)和第三侧板(12),第二侧板(11)一端连接一个开口向下的第一U型槽板(13),第三侧板(12)一端连接一个开口向上的第二U型槽板(14);/n槽体(1)右侧的下部设有一个第二凸块(1c),第二凸块(1c)的上表面设有第五卡槽(1d),第五卡槽(1d)与第一U型槽板(13)相互对应配合,第二凸块(1c)与第一U型槽板(13)、第二侧板(11)以及槽体(1)内壁之间围成第三固定槽(7);/n槽体(1)右侧的上部设有一个第三凸块(1e),第三凸块(1e)内设有一个向内凹陷的第六卡槽(1f),第六卡槽(1f)与第二U型槽板(14)相互对应配合,第三凸块(1e)与第二U型槽板(14)、第三侧板(12)以及槽体(1)内壁之间围成第四固定槽(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母线槽的外壳,包括槽体(1),槽体(1)的上方设有吊装槽(2)、下方设有旋转插接导向槽(3),槽体(1)内还设有PE导体槽(4)以及第一固定槽(5)、第二固定槽(6)、第三固定槽(7)和第四固定槽(8),其特征在于:
槽体(1)顶部连接一个向下的第一凸块(1a),槽体(1)左侧内壁上连接一面与槽体(1)顶部平行的第一侧板(9),第一侧板(9)的一端向上折弯形成第一折弯部(9a),第一折弯部(9a)与第一侧板(9)、第一凸块(1a)和槽体(1)内壁之间围成PE导体槽(4);
第一侧板(9)下方的槽体(1)内壁上连接一个矩形座(10),矩形座(10)平行于第一侧板(9)设置,矩形座(10)与第一侧板(9)、槽体(1)内壁之间围成第一固定槽(5),且第一侧板(9)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卡槽(9b),矩形座(10)上设有一个与第一卡槽(9b)相对的第二卡槽(10b);
矩形座(10)下表面设有第三卡槽(10c),槽体(1)内壁上设有一个第四卡槽(1b),第三卡槽(10c)与第四卡槽(1b)上下相对且相互配合,矩形座(10)下表面与槽体(1)内壁之间围成第二固定槽(6);
槽体(1)右侧内壁上连接一对与其垂直的第二侧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廷建,周汝文,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华强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