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次性使用无菌保留灌肠导管,包括导管本体,导管本体的前端开有侧孔,所述侧孔包括沿导管本体前后方向错位布置的一组前侧孔和一组后侧孔,导管本体内有将导管本体分隔为彼此独立的两条进液通道的隔板,两条进液通道分别与前侧孔、后侧孔连通,导管本体的后端分叉形成两个连接端,两个连接端分别与两个进液通道连通,各连接端装有可与注射器连接的接头,各接头具有被注射器按压使进液通道与注射器间相导通的第一状态以及具有拔除注射器后关闭进液通道的第二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次性使用无菌保留灌肠导管压力易控制,给药稳定,使用方便。
Disposable sterile retention enema cathe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次性使用无菌保留灌肠导管
本技术涉及医疗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次性使用无菌保留灌肠导管。
技术介绍
保留灌肠法治疗是将药液慢慢灌入到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现有的保留灌肠给药器多为注射式给药,医生在操作治疗过程中存在着压力不易控制、给药量不稳定、使用不方便等问题,容易因注射力度控制不好使得药液达到不了深一些的治疗部位。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一次性使用无菌保留灌肠导管,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次性使用无菌保留灌肠导管,压力易控制,给药稳定,使用方便,使深治疗和浅治疗部位都能够获得有效的治疗。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一次性使用无菌保留灌肠导管,包括导管本体,导管本体的前端开有侧孔,所述侧孔包括沿导管本体前后方向错位布置的一组前侧孔和一组后侧孔,导管本体内有将导管本体分隔为彼此独立的两条进液通道的隔板,两条进液通道分别与前侧孔、后侧孔连通,导管本体的后端分叉形成两个连接端,两个连接端分别与两个进液通道连通,各连接端装有可与注射器连接的接头,各接头具有被注射器按压使进液通道与注射器间相导通的第一状态以及具有拔除注射器后关闭进液通道的第二状态。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管本体的前端开有开口,导管本体的前端在开口周围朝开口弧形弯曲,开口与连通前侧孔的进液通道连通。作为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接头包括外壳、置于外壳内的弹簧和置于外壳内的能够打开和封闭外壳的堵头,外壳的后端为外径小于外壳的连接端,堵头为T字形结构,堵头的小端部分位于连接端内,堵头的大端部分位于外壳内,外壳内的前端固定有中空套装部,弹簧的前端套装在中空套装部的外围,弹簧的后端固定在堵头的大端部分上,导管本体的后端固定在外壳前端并且通过中空套装部与外壳内部连通。作为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堵头和外壳均为塑料材质。作为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侧孔为椭圆形孔,椭圆形孔的长轴为4-5mm,椭圆孔的短轴为2-3mm,导管本体的内径为4.8-6mm,导管本体的长度为430-500mm。作为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管本体的外壁上印有刻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一次性使用无菌保留灌肠导管的有益效果如下:(1)将导管本体内分隔为两个独立进液通道,导管本体后端进行分叉形成两个连接端,每个连接端连接一个进液时可以打开、进液完成后可以自动关闭的接头,两个连接端分别通过相应进液通道与前侧孔、后侧孔连通,从而可以针对深一些的治疗部位或浅一些的治疗部位选择相应的进液通道进液治疗,对于既有深一些的患病部位又有浅一些患病部位的病人,两个进液通道可以一起使用并分别对深一些的治疗部位和浅一些的治疗部位进液治疗,并且在进液治疗时各进液通道的压力都容易控制,使得给药稳定,在注射药液完成之后药液不会反流,有效地实现了保留灌肠目的,而且使用方便;两个进液通道一起使用时,使得肠腔能够环形受药,增大了受药范围,保障了治疗效果。(2)导管本体的前端采用开口,导管本体的前端在开口周围朝开口弧形弯曲,既方便将导管本体插入直肠或结肠,又方便进药液,使深一些的治疗部位的给药范围扩大,治疗更到位。(3)接头结构简单,连接方便,有效避免反流。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技术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说明图1为一次性使用无菌保留灌肠导管的示意图。图2为接头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请参考图1-2,所述的一次性使用无菌保留灌肠导管包括导管本体1,导管本体1采用PVC材质制成,成本低。所述导管本体1的前端开有侧孔11,所述侧孔11包括沿导管本体1前后方向错位布置的一组前侧孔111和一组后侧孔112。导管本体1内有将导管本体1分隔为彼此独立的两条进液通道13的隔板12,通过隔板12分隔形成两条进液通道13长短不一。两条进液通道13分别与前侧孔111、后侧孔112连通。导管本体1的后端分叉形成两个连接端14,两个连接端14分别与两个进液通道13连通。两个连接端14上分别标注有“短腔”、“长腔”,“短腔”为短进液通道,“长腔”为长进液通道,便于使用时区分、辨认,利于操作。长进液通道用于对深治疗部位进液治疗,短进液通道用于对浅治疗部位进液治疗,长进液通道和短进液通道可以根据病人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之一使用或者两者都使用。各连接端14装有可与注射器连接的接头15,各接头15具有被注射器按压使进液通道13与注射器间相导通的第一状态以及具有拔除注射器后关闭进液通道13的第二状态。所述导管本体1的前端还开有开口16,导管本体1的前端在开口16周围朝开口弧形弯曲,开口16与连通前侧孔111的进液通道13连通,开口16紧邻前侧孔111,使深一些的治疗部位的给药范围扩大,治疗更到位。所述导管本体1的外壁上印有刻度17,保留灌肠导管插入的深度有一定的规定,刻度17方便护士了解导管插入的实际深度。注射器在分别连接两个接头15时,可以分别从前侧孔111、后侧孔112出药,以分别对深治疗部位、浅治疗部位治疗。两个接头15一起使用时,可以用一个注射器分别注药。所述侧孔11为椭圆形孔,椭圆形孔的长轴为4-5mm,椭圆孔的短轴为2-3mm,导管本体1的内径为4.8-6mm,导管本体1的长度为430-500mm。导管本体1的长度为430mm时,椭圆形孔的长轴为4mm,椭圆孔的短轴为2mm,导管本体1的内径为4.8mm;导管本体1的长度为450mm时,椭圆形孔的长轴为4.5mm,椭圆孔的短轴为2.5mm,导管本体1的内径为5.4mm;导管本体1的内径为4.8mm;导管本体1的长度为500mm时,椭圆形孔的长轴为5mm,椭圆孔的短轴为3mm,导管本体1的内径为6mm。所述接头15包括外壳151、置于外壳151内的弹簧152和置于外壳152内的能够打开和封闭外壳的堵头153。外壳151的后端为外径小于外壳151的连接端154,堵头153为T字形结构,堵头153的小端部分位于连接端154内,堵头153的大端部分位于外壳151内,外壳151内的前端固定有中空套装部155,弹簧152的前端套装在中空套装部155的外围,弹簧152的后端固定在堵头153的大端部分上,导管本体1的后端固定在外壳151前端并且通过中空套装部155与外壳151内部连通。所述堵头153和外壳151均为塑料材质,成本低。以上结合最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但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上揭示的实施例,而应当涵盖各种根据本技术的本质进行的修改、等效组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一次性使用无菌保留灌肠导管,包括导管本体,导管本体的前端开有侧孔,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孔包括沿导管本体前后方向错位布置的一组前侧孔和一组后侧孔,导管本体内有将导管本体分隔为彼此独立的两条进液通道的隔板,两条进液通道分别与前侧孔、后侧孔连通,导管本体的后端分叉形成两个连接端,两个连接端分别与两个进液通道连通,各连接端装有可与注射器连接的接头,各接头具有被注射器按压使进液通道与注射器间相导通的第一状态以及具有拔除注射器后关闭进液通道的第二状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次性使用无菌保留灌肠导管,包括导管本体,导管本体的前端开有侧孔,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孔包括沿导管本体前后方向错位布置的一组前侧孔和一组后侧孔,导管本体内有将导管本体分隔为彼此独立的两条进液通道的隔板,两条进液通道分别与前侧孔、后侧孔连通,导管本体的后端分叉形成两个连接端,两个连接端分别与两个进液通道连通,各连接端装有可与注射器连接的接头,各接头具有被注射器按压使进液通道与注射器间相导通的第一状态以及具有拔除注射器后关闭进液通道的第二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使用无菌保留灌肠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本体的前端开有开口,导管本体的前端在开口周围朝开口弧形弯曲,开口与连通前侧孔的进液通道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次性使用无菌保留灌肠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包括外壳、置于外壳内的弹簧和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心梅,王莉慧,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