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皮肤软组织牵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57029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5 10: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皮肤软组织牵张装置,包括固定套筒、调节器、两个支撑臂和两个牵张臂,调节器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一齿轮,第一齿轮安装在第一转轴上,固定套筒套在第一转轴上,两个支撑臂分别安装在固定套筒的侧面,两个牵张臂分别安装在两个支撑臂上,牵张臂上沿长度方向成型有滑槽,支撑臂上布置有与滑槽对应的滑行部,牵张臂上布置有与第一齿轮啮合的齿条结构,第一齿轮位于两个牵张臂之间。调节器通过第一齿轮同时啮合传动两个牵张臂,转动调节器即可使两个牵张臂同时移动,缓慢牵张皮肤,避免植皮,愈合美观,操作简单方便,可减轻病人痛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可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A skin soft tissue stretch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皮肤软组织牵张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涉及一种皮肤软组织牵张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医学和材料学的不断发展,各种医用缝线相继出现,外科手术技术也日益提高。对于组织缺损较大的伤口,单纯依靠缝线缝合的技术已远远不够。为了进一步有效安全地对较大伤口进行修复闭合,医疗工作者不断在研究各种可行的方案。皮肤牵张术最早始于1976年,Barrer等首先提出固定桥装置,经过40年研究和改进,临床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皮肤外牵拉装置。近年来较为常用的皮肤外牵拉装置主要分为拉杆式和排钩式,此两种皮肤牵拉装置在临床治疗中均有应用。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VSD负压吸引后清创制皮或者皮瓣修复治疗,但皮瓣修复技术面临着患者的二次创伤、移植的成活率、术后功能受损、愈合美观度较差等诸多问题,往往会遗留疤痕、皮瓣臃肿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皮肤软组织牵张装置,缓慢牵张,增加皮肤面积,避免植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皮肤软组织牵张装置,包括固定套筒、调节器、两个支撑臂和两个牵张臂,调节器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一齿轮,第一齿轮安装在第一转轴上,固定套筒套在第一转轴上,两个支撑臂分别安装在固定套筒的侧面,两个牵张臂分别安装在两个支撑臂上,牵张臂上沿长度方向成型有滑槽,支撑臂上布置有与滑槽对应的滑行部,牵张臂上布置有与第一齿轮啮合的齿条结构,第一齿轮位于两个牵张臂之间。进一步,滑行部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位于滑槽中,第二部位于第一部的端部,第二部的宽度大于滑槽的宽度。进一步,两个支撑臂的端部安装在固定套筒的侧面,两个支撑臂在固定套筒的侧面相对布置。进一步,支撑臂上成型有可供半钉打入的第一通孔。进一步,牵张臂的端部布置用于固定克氏针的固定部,固定部为勾形结构。进一步,第一转轴上布置有棘轮,棘轮位于固定套筒中,固定套筒的内壁布置有棘爪。有益效果:调节器通过第一齿轮同时啮合传动两个牵张臂,转动调节器即可使两个牵张臂同时移动,缓慢牵张皮肤,避免植皮,愈合美观,操作简单方便,可减轻病人痛苦,本技术结构合理,可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
附图说明图1为牵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牵张臂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固定套筒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1至图3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一种皮肤软组织牵张装置,针对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损伤特点,采用独特运用于四肢皮肤以及软组织的结构,其包括固定套筒10、调节器、两个支撑臂11和两个牵张臂14,支撑臂11上成型有可供半钉打入的第一通孔16,牵张臂14的端部布置用于固定克氏针的固定部,固定部为勾形结构。调节器包括第一转轴12和第一齿轮13,第一转轴12的端部安装有操作旋钮,第一齿轮13安装在第一转轴12上,固定套筒10套在第一转轴12上,第一齿轮13位于固定套筒10外。调节器设计为单向转动,因此第一转轴12上布置有棘轮,棘轮位于固定套筒10中,固定套筒10的内壁布置有棘爪。固定套筒10的内腔直径大于固定套筒10两端供第一转轴12插入和穿过的端口的直径,因此,棘轮可在固定套筒10中转动。两个支撑臂11分别安装在固定套筒10的侧面,具体的,两个支撑臂11的端部安装在固定套筒10的侧面,两个支撑臂11在固定套筒10的侧面相对布置。两个牵张臂14分别安装在两个支撑臂11上,牵张臂14与支撑臂11垂直相交,牵张臂14可安装在对应支撑臂11的上侧,也可安装在对应支撑臂11的下侧。牵张臂14上沿长度方向成型有滑槽15,支撑臂11上布置有与滑槽15对应的滑行部,滑行部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位于滑槽15中,第二部位于第一部的端部,第二部的宽度大于滑槽15的宽度,通过第二部可防止牵张臂14与对应的滑行部脱离。牵张臂14上布置有与第一齿轮13啮合的齿条结构,第一齿轮13位于两个牵张臂14之间。转动调节器即可使两个牵张臂14相向移动,实现牵张。皮缘穿入克氏针后,将半钉穿过第一通孔16打入邻近的长骨中,固定牵张装置,将牵张臂14的固定部与皮缘的克氏针固定。通过转动调节器,使得第一齿轮13带动两个牵张臂14相向移动,通过每日多次调整,达到缓慢牵张皮肤的目的。以上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述
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皮肤软组织牵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套筒(10)、调节器、两个支撑臂(11)和两个牵张臂(14),调节器包括第一转轴(12)和第一齿轮(13),第一齿轮(13)安装在第一转轴(12)上,固定套筒(10)套在第一转轴(12)上,两个支撑臂(11)分别安装在固定套筒(10)的侧面,两个牵张臂(14)分别安装在两个支撑臂(11)上,牵张臂(14)上沿长度方向成型有滑槽(15),支撑臂(11)上布置有与滑槽(15)对应的滑行部,牵张臂(14)上布置有与第一齿轮(13)啮合的齿条结构,第一齿轮(13)位于两个牵张臂(14)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皮肤软组织牵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套筒(10)、调节器、两个支撑臂(11)和两个牵张臂(14),调节器包括第一转轴(12)和第一齿轮(13),第一齿轮(13)安装在第一转轴(12)上,固定套筒(10)套在第一转轴(12)上,两个支撑臂(11)分别安装在固定套筒(10)的侧面,两个牵张臂(14)分别安装在两个支撑臂(11)上,牵张臂(14)上沿长度方向成型有滑槽(15),支撑臂(11)上布置有与滑槽(15)对应的滑行部,牵张臂(14)上布置有与第一齿轮(13)啮合的齿条结构,第一齿轮(13)位于两个牵张臂(14)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肤软组织牵张装置,其特征在于:滑行部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位于滑槽(15)中,第二部位于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岩君余斌林庆荣姜楠王磊王博炜刘冠峤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