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自然水收集领域,尤指一种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从我国的水资源现状来说,城市雨水收集与利用进程迫在眉睫;室外自然水回收利用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传统的钢筋混凝土雨水收集池或砖砌雨水收集池的施工工艺复杂,工序繁多,工期长,施工中易发生基坑垮塌等安全事故,施工受季节、天气的影响较大;钢筋混凝土雨水收集池或砖砌雨水收集池抗震、抗裂性差,容易产生渗漏,使用寿命短;混凝土结构修复、加固、补强比较困难;材料废弃后无法回收,后期的养护麻烦,需要定期防空清理水池。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回收利用、施工快速简便、安全环保,使用中不易损坏、容易养护、使用寿命长的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及其施工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包括将建筑群按不同的标高设置成阶梯形式的引流通道、透水区域、蓄水设施及基坑垫层,透水区域包括绿地或透水道路,透水道路包括透水砖、透水垫层、中粗砂层;蓄水设施包括弃流井、过滤井、模块蓄水池,模块蓄水池设有进水井和出水井,弃流井的雨水进口与引流通道连通,弃流井的弃流出水口与市政雨水管网连通,弃流井的收集雨水出口与过滤井进水口连通,过滤井出水口与进水井上部连通,出水井设有提升泵并与回用水管网连通,蓄水设施还设有控制器和设置在模块蓄水池内的水位传感器,提升 ...
【技术保护点】
1.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将建筑群按不同的标高设置成阶梯形式的引流通道、透水区域、蓄水设施及基坑垫层(4),所述透水区域包括绿地或透水道路,所述透水道路包括透水砖(1)、透水垫层(2)、中粗砂层(3);所述蓄水设施包括弃流井(5)、过滤井(6)、模块蓄水池(7),所述模块蓄水池(7)设有进水井(71)和出水井(72),所述弃流井(5)的雨水进口(51)与引流通道(8)连通,弃流井(5)的弃流出水口(52)与市政雨水管网连通,弃流井(5)的收集雨水出口(53)与过滤井进水口(61)连通,过滤井出水口(62)与进水井(71)上部连通,出水井(72)设有提升泵(73)并与回用水管网(9)连通,所述蓄水设施还设有控制器和设置在模块蓄水池(7)内的水位传感器,所述提升泵(73)、水位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由控制器监测控制蓄水设施蓄水、放水、补水。/n
【技术特征摘要】
1.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将建筑群按不同的标高设置成阶梯形式的引流通道、透水区域、蓄水设施及基坑垫层(4),所述透水区域包括绿地或透水道路,所述透水道路包括透水砖(1)、透水垫层(2)、中粗砂层(3);所述蓄水设施包括弃流井(5)、过滤井(6)、模块蓄水池(7),所述模块蓄水池(7)设有进水井(71)和出水井(72),所述弃流井(5)的雨水进口(51)与引流通道(8)连通,弃流井(5)的弃流出水口(52)与市政雨水管网连通,弃流井(5)的收集雨水出口(53)与过滤井进水口(61)连通,过滤井出水口(62)与进水井(71)上部连通,出水井(72)设有提升泵(73)并与回用水管网(9)连通,所述蓄水设施还设有控制器和设置在模块蓄水池(7)内的水位传感器,所述提升泵(73)、水位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由控制器监测控制蓄水设施蓄水、放水、补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蓄水池(7)由若干个聚苯烯雨水收集模块组装而成,模块蓄水池(7)外包裹防水土工布(10),防水土工布(10)外侧设置厚度80mm-120mm的聚苯板保护层(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弃流井(5)中部设有不锈钢过滤网(54)及弃流板槽(55),弃流井(5)的收集雨水出口(53)位于弃流井(5)的下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井(6)内设有多孔陶瓷滤料(63),过滤井进水口(61)位置高于过滤井出水口(6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井(71)底部设有排泥泵(74),排泥泵(74)与排泥管(75)一端连通,排泥管(75)另一端与市政污水管道连通,排泥泵(74)与控制器连接,受控于控制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蓄水池(7)内还设有反冲洗装置,包括反冲洗水管、阀门及抽水泵,发冲洗装置与控制器连接,受控于控制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垫层(2)为粒径5-10mm的米石,铺设厚度为130mm-18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垫层(4)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厚度80mm-120mm的C15混凝土垫层(41)、厚度180mm-250mm的C25钢筋混凝土底板(42)、厚度80mm-120mm的中砂找平层(43),C25钢筋混凝土底板(42)中采用12@200双层双向钢筋。
9.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测量放线:根据设计图纸在施工现场标记位置;
(b)基坑开挖:采用挖机及/或人工方式放坡开挖,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守辉,梁智尤,谭锡健,李云锋,王家武,郑汝飞,苏龙泉,李东锦,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