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流式自循环移动床生物膜污水处理反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5189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4 23: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上流式自循环移动床生物膜污水处理反应器,包括主体设备和管路控制系统,进水管出水口设置有外箱体的底部,射流曝气器设置于外箱体内、进水管出口之上,所述进水管出水口所在周围区域形成厌氧区,所述射流曝气器所在周围区域形成有氧区,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和射流曝气器之间的区域形成兼氧区,所述上箱体和下箱体之间一连通内箱体和所述沉淀区的缺口;所述内箱体与外箱体之间围成的区域为沉淀区,沉淀区以所述缺口为界,缺口以下的沉淀区为污泥堆积区,缺口以上的沉淀区为清水区,清水区设置有排水管。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了有氧、厌氧、沉淀分离于一体,具有占地面积小、投资成本低、故障率低等优点。

An up flow self circulating 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上流式自循环移动床生物膜污水处理反应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特别是涉及一种上流式自循环移动床生物膜污水处理反应器。
技术介绍
针对小型污水处理现阶段常用的工艺有A2O、MBR、MBBR、CASS等,在实践中运用中往往水量越小污水处理设备运行出水越不稳定,出水越难达到排放标准。现有技术核心,通常都是采用水平流方式进行布置,每个单元单独设置具备独立的处理功能(如附图1)包含了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好氧池混合污泥回流系统、沉淀池污泥回流系统,每个单元需要设置一个独立的单体,每个系统(如:厌缺氧搅拌系统、混合液回流系统,污泥回流系统)需要单独配置动力设备,这样就造成了整个污水处理设施占地面积大,投入成本高,维护频率高等问题。因此,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研究的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流式自循环移动床生物膜污水处理反应器,已解决现有技术不足。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上流式自循环移动床生物膜污水处理反应器,包括内箱体、外箱体和管路控制系统;所述管路控制系统包括进水管路系统和曝气管路系统,所述进水管路系统包括用于进水的进水管,所述曝气管路系统包括用于曝气的射流曝气器,所述射流曝气器位于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的上方,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所在位置的周围区域形成厌氧区,所述射流曝气器所在位置的周围区域形成有氧区,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和射流曝气器之间的区域形成兼氧区;所述内箱体包括彼此相通的上箱体和下箱体,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位于外箱体的底部,所述射流曝气器设置于所述外箱体内、进水管的出水口之上,所述上箱体的底部和下箱体的顶部形成有一连通内箱体和所述沉淀区的缺口;所述内箱体与外箱体之间围成的区域为沉淀区,所述沉淀区以所述缺口为界,缺口以下的沉淀区为污泥堆积区,缺口以上的沉淀区为清水区,所述清水区设置有排水管。进一步地,下箱体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污水自下往上流动的开口,所述开口出设置有滤网。进一步地,所述外箱体的外部设置有用于抽取沉积于外箱体底部污泥的泥浆泵。进一步地,所述上箱体内设置有布水板,所述布水板上设置有布水孔。进一步地,所述下箱体的内径由上至下逐渐增大使得所述下箱体的侧壁形成具有倾斜角度的斜坡面,且所述下箱体的顶部直径小于所述上箱体的底部内径。进一步地,所述清水区内倾斜设置有若干阻泥板。进一步地,所述污泥堆积区的底部设置有集泥斗,所述集泥斗设置有与所述下生化处理区相通的斗孔,所述斗孔处设置有挡气板。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路系统包括第一进水管路系统和第二进水管路系统,所述第一进水管路系统用于流通低浓度含氮量的污水,所述第二进水管路系统用于流通高浓度含氮量的污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水管路系统包括自上而下布置的第一进水管和连接于第一进水管底部的第一出水管,所述进水管路系统包括自上而下布置的第二进水管、连接于所述第二进水管底部的第二出水管、以及与所述第二进水管的提升泵。进一步地,所述外箱体的顶部设置有提升泵,所述提升泵与所述射流曝气器连接,用于为所述射流曝气器提高动力,所述提升泵的外周设置有挡料网。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通过合理的管路布置,使设备内部自下而上形成厌氧区、兼氧区和有氧区,同时通过巧妙的内外箱体设计,在设备内部形成污水自循环系统和沉淀系统,大大减少了设备设施的占地面积,同时减少了原工艺中的相关辅助动力系统,具有能耗低、节约成本的优点。2、本专利技术整个设备内就一个提升泵和射流曝气器,设备维修频率低,维护成本低。3、本专利技术设计的管路系统更能使得硝化和反硝化反应反应更加充分,污水处理更加彻底。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现有污水处理工艺简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主体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主体设备的纵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管路系统图;图5是具有虹吸排渣结构的污水处理反应器的示意图。图标:1-进水管路系统,2-曝气管路系统,100-进水管,101-第一进水管,102-第一出水管,103-第二进水管,104-第二出水管,105-高压进水管,106-第一球阀,107-第二球阀,108-第三球阀,109-第四球阀,110-第五球阀,201-射流曝气器,202-进气管,203-射流进水管,204-提升泵,205-第六球阀,206-第七球阀,3-挡料网,4-外箱体,5-上箱体,6-下箱体,7-缺口,8-集泥斗,9-挡气板,10-排水管,11-排泥管,12-虹吸箱,13-虹吸管,14-排泥排渣管,15-阻泥板,16-布水板,A1-污泥堆积区,A2-清水区,B1-厌氧区,B2-兼氧区,B3-有氧区。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时,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上流式自循环移动床生物膜污水处理反应器,包括主体设备和管路控制系统;所述管路控制系统包括进水管路系统和曝气管路系统,所述进水管路系统包括用于进水的进水管,所述曝气管路系统包括用于曝气的射流曝气器,所述射流曝气器位于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的上方,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所在位置的周围区域形成厌氧区,所述射流曝气器所在位置的周围区域形成有氧区,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和射流曝气器之间的区域形成兼氧区;所述主体设备包括外箱体和内箱体,所述内箱体包括彼此相通的上箱体和下箱体,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位于外箱体的底部,所述射流曝气器设置于所述外箱体内、进水管的出水口之上,所述上箱体的底部和下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上流式自循环移动床生物膜污水处理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箱体、外箱体(4)和管路控制系统;/n所述管路控制系统包括进水管路系统(1)和曝气管路系统(2),所述进水管路系统(1)包括用于进水的进水管,所述曝气管路系统(2)包括用于曝气的射流曝气器(201),所述射流曝气器(201)位于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的上方,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所在位置的周围区域形成厌氧区(B1),所述射流曝气器(201)所在位置的周围区域形成有氧区(B3),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和射流曝气器(201)之间的区域形成兼氧区(B2);/n所述内箱体包括彼此相通的上箱体(5)和下箱体(6),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位于外箱体(4)的底部,所述射流曝气器(201)设置于所述外箱体(4)内、进水管的出水口之上,所述上箱体(5)的底部和下箱体(6)的顶部形成有一连通内箱体和所述沉淀区的缺口(7);所述内箱体与外箱体(4)之间围成的区域为沉淀区,所述沉淀区以所述缺口为界,缺口以下的沉淀区为污泥堆积区(A1),缺口以上的沉淀区为清水区(A2),所述清水区设置有排水管(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流式自循环移动床生物膜污水处理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箱体、外箱体(4)和管路控制系统;
所述管路控制系统包括进水管路系统(1)和曝气管路系统(2),所述进水管路系统(1)包括用于进水的进水管,所述曝气管路系统(2)包括用于曝气的射流曝气器(201),所述射流曝气器(201)位于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的上方,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所在位置的周围区域形成厌氧区(B1),所述射流曝气器(201)所在位置的周围区域形成有氧区(B3),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和射流曝气器(201)之间的区域形成兼氧区(B2);
所述内箱体包括彼此相通的上箱体(5)和下箱体(6),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位于外箱体(4)的底部,所述射流曝气器(201)设置于所述外箱体(4)内、进水管的出水口之上,所述上箱体(5)的底部和下箱体(6)的顶部形成有一连通内箱体和所述沉淀区的缺口(7);所述内箱体与外箱体(4)之间围成的区域为沉淀区,所述沉淀区以所述缺口为界,缺口以下的沉淀区为污泥堆积区(A1),缺口以上的沉淀区为清水区(A2),所述清水区设置有排水管(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流式自循环移动床生物膜污水处理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箱体(6)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污水自下往上流动的开口,所述开口出设置有滤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流式自循环移动床生物膜污水处理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箱体(4)的外部设置有用于抽取沉积于外箱体(4)底部污泥的泥浆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流式自循环移动床生物膜污水处理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箱体(5)内设置有布水板,所述布水板上设置有布水孔。


5.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俊汪年成何珍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隆科旭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