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待机功耗电源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45251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0 16: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零待机功耗电源模块,包括初次启动电路、开关控制模块、隔离控制模块、电压比较电路、充电电路、以及唤醒电路,其中,所述初次启动电路的一端与分别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的一端、所述隔离控制模块的一端连接,所述隔离控制模块的一端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隔离控制模块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压比较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的一端与所述电压比较电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唤醒电路的一端与所述充电电路的另一端连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路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性能优,便于市场推广使用。

Zero standby power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零待机功耗电源模块
本技术涉及家电
,尤其涉及一种零待机功耗电源模块。
技术介绍
目前的家电产品在待机状态时,不能实现零待机功耗,其开关电源模块的电路结构图如图1所示,其工作原理为:通电启动后,在无负载的情况下,由U6组成的控制电路就进入待机下的零功耗模式,从而整个电路进入零功耗模式,如果按下SW1开关后整个电路就进入正常模式。其具有以下缺点:现有的控制电路成本比较高;电路比较复杂;电路元器件很多;控制电路的U6芯片还要受品牌的限制,目前市场上能做到这种功能的芯片厂家很少;此控制电路的主要部分是开关电源,工作频率高,会引起EMI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用性强,电路简单,不受元器件限制,成本低的零待机功耗电源模块。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出一种零待机功耗电源模块,包括初次启动电路、开关控制模块、隔离控制模块、电压比较电路、充电电路、以及唤醒电路,其中,所述初次启动电路的一端与分别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的一端、所述隔离控制模块的一端连接,所述隔离控制模块的一端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隔离控制模块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压比较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的一端与所述电压比较电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唤醒电路的一端与所述充电电路的另一端连接。本技术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初次启动电路包括电阻R1、双向可控硅TR1、电阻R10、二极管D2、电容C1、电阻R4、电阻R5、以及电阻R7,其中,所述电阻R1的一端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双向可控硅TR1的引脚2、所述二极管D2的引脚1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引脚2分别与所述电容C1的一端、所述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的一端与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所述双向可控硅TR1的引脚3、所述电阻10的一端、所述隔离控制模块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所述双向可控硅TR1的引脚1分别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连接。本技术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开关控制模块包括继电器RY1、二极管D1,其中,所述电阻R1的一端与所述继电器RY1的引脚4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所述双向可控硅TR1的引脚1分别与所述继电器RY1的引脚3连接,所述继电器RY1的引脚1与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所述继电器RY1的引脚2与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接地。本技术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隔离控制模块包括电阻R2、电阻R6、以及隔离器U1,所述电阻R2的一端与所述隔离器U1的引脚4连接,所述隔离器U1的引脚6分别与所述R7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所述双向可控硅TR1的引脚3、所述电阻10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6的一端与所述隔离器U1的引脚1连接,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所述隔离器U1的引脚2分别与所述电压比较电路连接。本技术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电压比较电路包括MOS管QT1、MOS管QT2、电阻R8、电阻R11、以及电阻R14,所述二极管D6的引脚2与所述MOS管QT1的引脚3连接,所述MOS管QT1的引脚2分别与所述MOS管QT2的引脚2、所述电阻R1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4的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11的一端、所述MOS管QT2的引脚1、所述唤醒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MOS管QT2的引脚3分别与所述MOS管QT1的引脚1、电阻R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所述充电电路连接。本技术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充电电路包括二极管D3、电容E1,所述电容E1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3的引脚2连接,所述电容E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MOS管QT1的引脚2、所述MOS管QT2的引脚2、所述电阻R14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引脚1与所述唤醒电路连接。本技术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唤醒电路包括电阻R12、稳压二极管ZD1、MOS管Q1、电阻R13、二极管D5、三极管T1、电阻R14、二极管D4、电阻R9、以及开关按键SW1,其中,所述电阻R12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3的引脚1、所述稳压二极管ZD1的引脚2、所述MOS管Q1的引脚3连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稳压二极管ZD1的引脚1、所述电阻R13的一端、所述MOS管Q1的引脚1连接,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5的引脚1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引脚2分别与所述MOS管QT2的引脚1、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电阻R11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引脚3分别与所述三极管T1的引脚3、所述二极管D4的引脚2连接,所述三极管T1的引脚1与所述电阻R1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T1的引脚2连接,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二极管D4的引脚1与所述电阻R9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引脚3与所述开关按键SW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接VCC,所述开关按键SW1的另一端接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零待机功耗电源模块具有以下优点:1、从市场的应用性而言,实用性和通用性更强;2、从成本上而言,成本更低,更有利于市场的推广使用;3、从外形和体积上而言,电路更简单更容易做到集成化,体积小巧;4、从电气性能上而言,电路的性能更优,待机功耗更低;5、从按规和EMI上而言,电路的安规问题和EMI问题更好处理。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开关电源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零待机功耗电源模块较佳实施例的电路功能模块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零待机功耗电源模块较佳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零待机功耗电源模块较佳实施例中初次启动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零待机功耗电源模块较佳实施例中开关控制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零待机功耗电源模块较佳实施例中隔离控制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零待机功耗电源模块较佳实施例中电压比较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零待机功耗电源模块较佳实施例中充电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零待机功耗电源模块较佳实施例中唤醒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照图2,本技术提出的零待机功耗电源模块较佳实施例包括初次启动电路、开关控制模块、隔离控制模块、电压比较电路、充电电路、以及唤醒电路,其中,所述初次启动电路的一端与分别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的一端、所述隔离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零待机功耗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初次启动电路、开关控制模块、隔离控制模块、电压比较电路、充电电路、以及唤醒电路,其中,所述初次启动电路的一端与分别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的一端、所述隔离控制模块的一端连接,所述隔离控制模块的一端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隔离控制模块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压比较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的一端与所述电压比较电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唤醒电路的一端与所述充电电路的另一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零待机功耗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初次启动电路、开关控制模块、隔离控制模块、电压比较电路、充电电路、以及唤醒电路,其中,所述初次启动电路的一端与分别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的一端、所述隔离控制模块的一端连接,所述隔离控制模块的一端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隔离控制模块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压比较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的一端与所述电压比较电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唤醒电路的一端与所述充电电路的另一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待机功耗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次启动电路包括电阻R1、双向可控硅TR1、电阻R10、二极管D2、电容C1、电阻R4、电阻R5、以及电阻R7,其中,所述电阻R1的一端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双向可控硅TR1的引脚2、所述二极管D2的引脚1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引脚2分别与所述电容C1的一端、所述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的一端与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所述双向可控硅TR1的引脚3、所述电阻10的一端、所述隔离控制模块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所述双向可控硅TR1的引脚1分别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零待机功耗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包括继电器RY1、二极管D1,其中,所述电阻R1的一端与所述继电器RY1的引脚4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所述双向可控硅TR1的引脚1分别与所述继电器RY1的引脚3连接,所述继电器RY1的引脚1与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所述继电器RY1的引脚2与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零待机功耗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控制模块包括电阻R2、电阻R6、以及隔离器U1,所述电阻R2的一端与所述隔离器U1的引脚4连接,所述隔离器U1的引脚6分别与所述R7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所述双向可控硅TR1的引脚3、所述电阻10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6的一端与所述隔离器U1的引脚1连接,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所述隔离器U1的引脚2分别与所述电压比较电路连接。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杰李建锋周华学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振邦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