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归琦超专利>正文

一种污水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3655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0 09: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水沉淀池,包括相互紧密接触且相互配合的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第一沉淀池的高度大于第二沉淀池的高度,第一沉淀池远离第二沉淀池一侧的顶端设有进污水管,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内均设有沉淀槽,沉淀槽内侧的底壁均倾斜设置,两个沉淀槽底端的内侧壁上均开设有排淤泥槽,两个排淤泥槽分别延伸至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的外侧,且排淤泥槽均位于沉淀槽较低的一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污水沉淀池内侧的底壁均倾斜设置且在污水沉淀池内侧壁较低的一端开设有排淤泥槽,将污水沉淀池内侧壁和底壁上的淤泥刮除后可以方便的将淤泥经排淤泥槽排出,不仅操作方便,而且也提升了污水处理的速率,设计合理。

A sewage settling tan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沉淀池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污水沉淀池。
技术介绍
污水处理是为使污水达到排入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现有的污水沉淀池的底壁大都为水平面且密封设置,因此当刮除污水沉淀池内侧壁和底壁上的淤泥后不容易将沉淀池内的淤泥收集并排出,从而减缓了污水处理的速率,因此需要对此作出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污水处理池内的淤泥清理不便导致污水处理速率较慢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污水沉淀池。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污水沉淀池,包括相互紧密接触且相互配合的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所述第一沉淀池的高度大于第二沉淀池的高度,所述第一沉淀池远离第二沉淀池一侧的顶端设有进污水管,所述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内均设有沉淀槽,所述沉淀槽内侧的底壁均倾斜设置,两个所述沉淀槽底端的内侧壁上均开设有排淤泥槽,两个所述排淤泥槽分别延伸至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的外侧,且排淤泥槽均位于沉淀槽较低的一端,两个所述排淤泥槽的外侧均放置有淤泥收集装置,所述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靠近排淤泥槽一侧的外侧壁上均可拆卸安装有与排淤泥槽相互配合的密封板,所述第二沉淀池远离第一沉淀池的一侧设有清水收集池,且清水收集池的高度小于第二沉淀池的高度。优选地,两个所述密封板的外侧壁上均等距离插设有多个紧固螺栓,且紧固螺栓均贯穿密封板并分别螺纹连接在第一沉淀池或第二沉淀池的外侧壁上。优选地,两个所述密封板靠近第一沉淀池或第二沉淀池一侧的外侧壁上均固定安装有环形连接板,且环形连接板远离密封板的一端均插设在第一沉淀池或第二沉淀池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的外侧壁上均开设有与环形连接板相互配合的环形连接槽,两个所述环形连接槽的内侧壁上均固定安装有与环形连接板相互配合的密封垫圈,且密封垫圈均与环形连接板相互紧密接触。优选地,两个所述密封板的外侧壁上均等距离安装有多个拉手。优选地,所述第二沉淀池靠近第一沉淀池一侧的顶壁上固定安装有缓冲板,且缓冲板靠近第一沉淀池一侧的外侧壁倾斜设置,所述缓冲板与第一沉淀池的外侧壁相互间隙配合。优选地,两个所述密封板均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如下有益效果:1、污水沉淀池内侧的底壁均倾斜设置且在污水沉淀池内侧壁较低的一端开设有排淤泥槽,将污水沉淀池内侧壁和底壁上的淤泥刮除后可以方便的将淤泥经排淤泥槽排出,不仅操作方便,而且也提升了污水处理的速率,设计合理;2、使用相互配合且紧密接触的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共同对污水进行初过滤,改善了污水初过滤的效果,实用效果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污水沉淀池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污水沉淀池的第一沉淀池的侧面结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污水沉淀池的A部分结构的放大图。图中:1第一沉淀池、2第二沉淀池、3进污水管、4沉淀槽、5排淤泥槽、6密封板、7紧固螺栓、8环形连接板、9环形连接槽、10密封垫圈、11拉手、12清水收集池、13缓冲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3,一种污水沉淀池,包括相互紧密接触且相互配合的第一沉淀池1和第二沉淀池2,第一沉淀池1的高度大于第二沉淀池2的高度,第一沉淀池1远离第二沉淀池2一侧的顶端设有进污水管3,第一沉淀池1和第二沉淀池2内均设有沉淀槽4,沉淀槽4内侧的底壁均倾斜设置,两个沉淀槽4底端的内侧壁上均开设有排淤泥槽5,两个排淤泥槽5分别延伸至第一沉淀池1和第二沉淀池2的外侧,且排淤泥槽5均位于沉淀槽4较低的一端,两个排淤泥槽5的外侧均放置有淤泥收集装置,将污水沉淀池内侧壁和底壁上的淤泥刮除后可以方便的将淤泥经排淤泥槽5排出,不仅操作方便,而且也提升了污水处理的速率,设计合理。第一沉淀池1和第二沉淀池2靠近排淤泥槽5一侧的外侧壁上均可拆卸安装有与排淤泥槽5相互配合的密封板6,两个密封板6的外侧壁上均等距离插设有多个紧固螺栓7,且紧固螺栓7均贯穿密封板6并分别螺纹连接在第一沉淀池1或第二沉淀池2的外侧壁上,可以方便的对密封板6进行安装拆卸。两个密封板6靠近第一沉淀池1或第二沉淀池2一侧的外侧壁上均固定安装有环形连接板8,且环形连接板8远离密封板6的一端均插设在第一沉淀池1或第二沉淀池2的外侧壁上,第一沉淀池1和第二沉淀池2的外侧壁上均开设有与环形连接板8相互配合的环形连接槽9,两个环形连接槽9的内侧壁上均固定安装有与环形连接板8相互配合的密封垫圈10,且密封垫圈10均与环形连接板8相互紧密接触,可以提升密封板6与第一沉淀池1和第二沉淀池2连接的密封性。两个密封板6的外侧壁上均等距离安装有多个拉手11,便于移动密封板6,两个密封板6均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不仅材质较轻,而且耐腐蚀性好,使用寿命长。第二沉淀池2远离第一沉淀池1的一侧设有清水收集池12,且清水收集池12的高度小于第二沉淀池2的高度,第二沉淀池2靠近第一沉淀池1一侧的顶壁上固定安装有缓冲板13,且缓冲板13靠近第一沉淀池1一侧的外侧壁倾斜设置,缓冲板13与第一沉淀池1的外侧壁相互间隙配合,第一沉淀池1内的污水流向第二沉淀池2内时会先与缓冲板13倾斜的外侧壁接触,然后污水再沿着缓冲板13倾斜的外侧壁和第二沉淀池2顶端的外侧壁流至第二沉淀池2内,可以减缓第一沉淀池1内污水流向第二沉淀池2的速率,避免污水流向第二沉淀池2时激起较大的涟漪。本技术中,进污水管3将污水沿着第一沉淀池1顶端的外侧壁注入第一沉淀池1内,污水在第一沉淀池1内初过滤后顶端较清澈的污水会向下流至第二沉淀池2内,第一沉淀池1内的污水流向第二沉淀池2内时会先与缓冲板13倾斜的外侧壁接触,然后污水再沿着缓冲板13倾斜的外侧壁和第二沉淀池2顶端的外侧壁流至第二沉淀池2内,较清澈的污水在第二沉淀池2内过滤后顶端清澈的污水再流至清水收集池12内。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污水沉淀池,包括相互紧密接触且相互配合的第一沉淀池(1)和第二沉淀池(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淀池(1)的高度大于第二沉淀池(2)的高度,所述第一沉淀池(1)远离第二沉淀池(2)一侧的顶端设有进污水管(3),所述第一沉淀池(1)和第二沉淀池(2)内均设有沉淀槽(4),所述沉淀槽(4)内侧的底壁均倾斜设置,两个所述沉淀槽(4)底端的内侧壁上均开设有排淤泥槽(5),两个所述排淤泥槽(5)分别延伸至第一沉淀池(1)和第二沉淀池(2)的外侧,且排淤泥槽(5)均位于沉淀槽(4)较低的一端,两个所述排淤泥槽(5)的外侧均放置有淤泥收集装置,所述第一沉淀池(1)和第二沉淀池(2)靠近排淤泥槽(5)一侧的外侧壁上均可拆卸安装有与排淤泥槽(5)相互配合的密封板(6),所述第二沉淀池(2)远离第一沉淀池(1)的一侧设有清水收集池(12),且清水收集池(12)的高度小于第二沉淀池(2)的高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沉淀池,包括相互紧密接触且相互配合的第一沉淀池(1)和第二沉淀池(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淀池(1)的高度大于第二沉淀池(2)的高度,所述第一沉淀池(1)远离第二沉淀池(2)一侧的顶端设有进污水管(3),所述第一沉淀池(1)和第二沉淀池(2)内均设有沉淀槽(4),所述沉淀槽(4)内侧的底壁均倾斜设置,两个所述沉淀槽(4)底端的内侧壁上均开设有排淤泥槽(5),两个所述排淤泥槽(5)分别延伸至第一沉淀池(1)和第二沉淀池(2)的外侧,且排淤泥槽(5)均位于沉淀槽(4)较低的一端,两个所述排淤泥槽(5)的外侧均放置有淤泥收集装置,所述第一沉淀池(1)和第二沉淀池(2)靠近排淤泥槽(5)一侧的外侧壁上均可拆卸安装有与排淤泥槽(5)相互配合的密封板(6),所述第二沉淀池(2)远离第一沉淀池(1)的一侧设有清水收集池(12),且清水收集池(12)的高度小于第二沉淀池(2)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沉淀池,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密封板(6)的外侧壁上均等距离插设有多个紧固螺栓(7),且紧固螺栓(7)均贯穿密封板(6)并分别螺纹连接在第一沉淀池(1)或第二沉淀池(2)的外侧壁上。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归琦超
申请(专利权)人:归琦超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