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527287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8 11: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供热技术领域,提供一种供热系统,包括第一供热单元和第二供热单元;所述第二供热单元包括与第二汽轮机组连接的第二凝汽机构;所述第一供热单元包括循环水管道,所述循环水管道的入口与供热回水管道连通,所述循环水管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凝汽机构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凝汽机构的出口与蒸汽加热机构入口连通,所述蒸汽加热机构的出口与供热供水管路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供热系统,其运行稳定,能够灵活调控热电产出负荷。

Heat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供热系统
本技术涉及供热
,尤其涉及一种供热系统。
技术介绍
针对热电厂低温余热供暖技术,目前主要方式,一是利用汽轮机某级抽汽驱动热泵(吸收式或者压缩式)将机组主机循环水中需上塔冷却热量传递到热网循环水中,对于直接空冷机组,则是将低压缸乏汽热量直接传递到热网循环水中用于供热。二是通过对原有湿冷机组凝汽器进行改造,采暖期通过提高机组运行背压将热网循环水作为凝汽器冷却介质,将低压缸乏汽热量传递到热网循环水中,对于直接空冷机组通过额外增设热网凝汽器用于吸收机组乏汽热量用于供热。这两种技术都能够合理利用汽轮机乏汽余热用于供暖,降低供热发电煤耗,提高全厂供热经济性。但是,其中热泵技术由于需要高参数蒸汽驱动,且常规配置下仍有机组部分循环水余热未能被完全利用。而高背压供热技术,也存在汽轮机排汽背压受高背压凝汽器热网循环水流量和热网水入口温度的影响,同时产出热电时,调节灵活性相对较差,且易影响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供热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高背压凝汽器用于热网供热时,汽轮机排汽背压容易受高背压凝汽器热网循环水流量和热网水入口温度影响、热电产出调控不灵活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供热系统,包括第一供热单元和第二供热单元;所述第二供热单元包括与第二汽轮机组连接的第二凝汽机构;所述第一供热单元包括循环水管道,所述循环水管道的入口与供热回水管道连通,所述循环水管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凝汽机构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凝汽机构的出口与蒸汽加热机构的入口连通,所述蒸汽加热机构的出口与供热供水管路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供热单元包括与第一汽轮机组连接的第一凝汽机构;所述第一凝汽机构的入口与第一冷却机构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凝汽机构的出口与所述第一冷却机构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一凝汽机构的出口与热泵的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热泵的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冷却机构的入口连通,所述热泵的第二入口与所述供热回水管道连通,所述热泵的第二出口与所述循环水管道的入口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热泵有多台;任一所述热泵的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凝汽机构的出口连通,任一所述热泵的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冷却机构的入口连通;任一所述热泵的第二入口与所述供热回水管道连通,任一所述热泵的第二出口与所述循环水管道的入口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热泵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一汽轮机组的中压缸排汽管道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供热单元还包括第一支路;所述第一支路的入口与所述供热回水管道连通,所述第一支路的出口与所述循环水管道的入口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供热单元还包括第二支路;所述循环水管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支路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支路的出口与所述蒸汽加热机构的入口连通。进一步地,所述蒸汽加热机构的热源端与所述第一汽轮机组或所述第二汽轮机组的中压缸排汽管道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供热系统还包括第三支路;所述第三支路与所述第二凝汽机构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三支路的出口与所述供热供水管路连通。本技术提供的供热系统,其有益效果主要如下:循环水管道的入口与供热回水管道连通,循环水管道的出口与第二凝汽机构的入口连通,供热回水管道内的热网回水在进入第二凝汽机构之前,先经由第一供热单元加热,调整进入第二凝汽机构的循环水的温度,进而达到调控稳定第二凝汽机构运行背压的目的,稳定第二凝汽机构出水温度和稳定第二汽轮机组发电负荷。并且,采用第一供热单元和第二供热单元的加热或换热方式,利用热网循环水充分吸收汽轮发电机组低压缸的乏汽热量,提高了全厂机组乏汽热量利用,达到降低汽轮发电机组供热发电煤耗的目的。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供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A-供热回水管道,101-第一高压缸,102-第一中压缸,103-第一低压缸,104-第一发电机,105-第一管阀,106-第一冷却机构,107-第一凝汽机构,108-第一阀门,109-第二阀门,110-第三阀门,111-第四阀门,112-第五阀门,113-第六阀门,114-热泵,115-循环水管道,116-第一支路;201-第二高压缸,202-第二中压缸,203-第二低压缸,204-第二发电机,205-第二管阀,206-第二冷却机构,207-第二凝汽机构,208-第九阀门,209-第八阀门,210-第七阀门,211-第十阀门,212-第十一阀门,213-第二支路;301-蒸汽加热机构,302-第三支路,303-第十四阀门,304-第十三阀门,305-第十二阀门,B-供热供水管路。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供热系统,包括第一供热单元和第二供热单元;第二供热单元包括与第二汽轮机组连接的第二凝汽机构207;第一供热单元包括循环水管道115,循环水管道115的入口与供热回水管道A连通,循环水管道115的出口与第二凝汽机构207的入口连通,第二凝汽机构207的出口与蒸汽加热机构入口连通,蒸汽加热机构出口与供热供水管路B连通。第二汽轮机组包括第二高压缸201、第二中压缸202和第二低压缸203、第二发电机204。第二中压缸202与第二低压缸203之间的另一连通管道上还可设置第二管阀205。由第二高压缸201、第二中压缸202、第二低压缸203共同驱动第二发电机204发电。第二凝汽机构207的乏汽入口与第二低压缸203的排汽口连通,使得第二低压缸203的乏汽能够进入到第二凝汽机构207。第一供热单元包括循环水管道115;供热系统中的热网回水由供热回水管道A进入第一供热单元,在第一供热单元利用来自于第五阀门112的蒸汽驱动热泵114,热泵114吸收第一冷却机构106中的冷却余热用于加热热网回水,之后进入循环水管道115,由循环水管道115进入第二凝汽机构207。进入第二凝汽机构207的热网循环水与进入第二凝汽机构207的乏汽换热,以进一步加热热网循环水,在供热初末期外界对热网供水温度需求不高时,可将经过第二供热单元加热后的热网循环水直接送入供热供水管路B中,对用户供热。其中,供热回水管道A内的热网回水在进入第二凝汽机构207之前,先经由第一供热单元的热泵114加热,通过调控第一供热单元的热泵114的不同投入台数,从而调整进入第二凝汽机构207的循环水温度,进而达到调控第二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供热单元和第二供热单元;所述第二供热单元包括与第二汽轮机组连接的第二凝汽机构;/n所述第一供热单元包括循环水管道,所述循环水管道的入口与供热回水管道连通,所述循环水管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凝汽机构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凝汽机构的出口与蒸汽加热机构的入口连通,所述蒸汽加热机构的出口与供热供水管路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供热单元和第二供热单元;所述第二供热单元包括与第二汽轮机组连接的第二凝汽机构;
所述第一供热单元包括循环水管道,所述循环水管道的入口与供热回水管道连通,所述循环水管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凝汽机构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凝汽机构的出口与蒸汽加热机构的入口连通,所述蒸汽加热机构的出口与供热供水管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热单元包括与第一汽轮机组连接的第一凝汽机构;所述第一凝汽机构的入口与第一冷却机构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凝汽机构的出口与所述第一冷却机构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一凝汽机构的出口与热泵的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热泵的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冷却机构的入口连通,所述热泵的第二入口与所述供热回水管道连通,所述热泵的第二出口与所述循环水管道的入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有多台;任一所述热泵的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凝汽机构的出口连通,任一所述热泵的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冷却机构的入口连通;任一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涛郝亚珍白旭东张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国电蓝天节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