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多专利>正文

立管式反烧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1798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可提供蒸汽、开水及温水,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立管式反烧炉,由通过烟尘沉降室分隔的预热水箱、开水箱、烟膛、顶热束管烟道、燃烧室、原煤烟气处理室、二次燃烧炉排和水管炉排以及高温束管烟道等组成,燃烧室为倒锥体结构,预热束管烟道及高温束管烟道为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受热面积大、受热效果好、热量分布均匀、热烟气上升阻力小、辐射效果好等优点。(*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为一种立管式反烧炉,可提供蒸汽、开水及温水,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现有的反烧炉,由于其采用的是矩形烟道,因而带来诸如受热面积小、受热效果差、热量分布不均等问题;其次,因燃烧室采用圆筒体,烟气进口为平底式,所以热烟气上升阻力大、辐射效果差。本技术的任务是要提供一种受热面积大、受热效果好、热量分布均匀、热烟气上升阻力小、辐射效果好的立管式反烧炉。本技术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立管式反烧炉,由通过烟尘沉降室24分隔的预热水箱26和开水箱27、烟膛28、位于预热水箱26内的二端分别与烟腔28和烟尘沉降室24室顶连接的顶热束管烟道25、燃烧室14、原煤烟气处理室19、分别设在燃烧室14和原煤烟气处理室19上的二次燃烧炉排13和水管炉排29以及位于开水箱27内的二端分别与烟尘沉降室24室底和燃烧室14连接的高温束管烟道21等组成,燃烧室14为倒锥体结构,预热束管烟道25及高温束管烟道21为圆管。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叙述。附图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的烟尘沉降室24的室底为拱形,室顶为一平面,室壁有清理孔5。烟膛28的上端连接烟囱1,下端与预热束管烟道25的一端连接,预热束管烟道25的另一端与烟尘沉降室24的室顶连接。预热束管烟道25为圆管,其管腔分别与烟腔28和烟尘沉降室24的空腔相通。烟尘沉降室24室底连接高温束管烟道21的一端,高温束管烟道21的另一端与燃烧室14连接,高温束管烟道21为圆管,其管腔分别与烟尘沉降室24和燃烧室14相通。由于燃烧室14为倒锥体结构,所以燃烧室14上端自然成了烟气进口倒锥底18,高温束管烟道21便连接其上。燃烧室14的底部搁置二次燃烧炉排13,原煤烟气处理室19与燃烧室14可一体加工而成。水管炉排29设置在原煤烟气处理室19的底部。燃烧室14的下部有存渣室12,以接纳烧尽而跌落下的煤渣,存渣室12上有出渣门11,开启此门以清理煤渣。在原煤烟气处理室19的壁体上分别开设有加煤口7、水管炉排清洁门8,并时将此门关闭,当要对水管炉排29清洁时,则开启此门即可。在燃烧室14的室壁设有观察门9,以了解燃烧室14内的燃烧情况。预热水箱26内的水通过其上的预热水出口4、管路30,再通过设在开水箱27上的预热水进口10而进入开水箱27。由于高温束管烟道27的外壁浸埋于开水箱27内的水中,时久便会在其壁上产生水圬,对此可通过设在开水箱27侧部的手工清除口6作手工清除。由于本技术的烟尘沉降室24的室底为拱形,所以其空腔也呈拱形,在烟尘沉降室24的室壁设有清理孔5,其作用是将沉降在烟尘沉降室24内的粉煤灰清除;在烟膛28上开设有清灰孔3,以清除蓄积在烟膛28底部的煤粉尘。在预热水箱26的上、下部分别设置预热水进水口2和预热出口4,分别与相应的管路连接;在开水箱27的上、中、下部分别设置有蒸汽出口22、开水出口20以及取暖循环水出口17,它们分别由各自的管路引出,以付诸各种用途。在蒸汽出口22处连接有放空管23,当开水箱27中蒸汽多压力大时,可通过其将多余蒸汽放空,以确保反烧炉无压。位于开水箱27底侧部的排污口15的作用是排除污垢,保持开水箱27内的清洁。本技术由进水口2将水进入预热水箱26,再分别经预热水出口4、管路30、预热水进口10而进入开水箱27,待灌至水位线31后关闭管路30上的阀。通过加煤口7在水管炉排29上放置煤—引火柴—煤,在原煤烟气处理室19内引燃,以后则根据需要而向水管炉排29添煤,引燃后的燃煤自水管炉排29而掉落至二次燃烧炉排13上,进行二次燃烧,燃烧所产生的高温热烟气沿燃烧室反锥壁16上升,进入烟气进口反锥底18,经高温束管烟道21、烟气沉降室24、预热束管烟道25,然后进入烟腔28,再经烟囱1将烟外排。在上述全过程中将开水箱27、预热水箱26内的水分别烧开和预热。若要用于蒸饭,则通过蒸汽出口22引出即可;若要用于饮水,则通过开水出口20引出即可;若需用温水,则通过取暖循环水出口17引出即可。为避免燃烧室14因供氧不足而不能充分进行二次燃烧,则可在烟囱1上连接一风机,也可直接在烟囱1上设风门,只要开启风机或风门便可达到增氧,以利充分燃烧。故自烟囱1排出的污染物极少,能有效地降低空气污染的程度。本技术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后,具有受热面积大、受热效果好、热量分布均匀、热烟气上升阻力小、辐射效果好等优点。权利要求1.一种立管式反烧炉,由通过烟尘沉降室(24)分隔的预热水箱(26)和开水箱(27)、烟膛(28)、位于预热水箱(26)内的二端分别与烟腔(28)和烟尘沉降室(24)室顶连接的顶热束管烟道(25)、燃烧室(14)、原煤烟气处理室(19)、分别设在燃烧室(14)和原煤烟气处理室(19)上的二次燃烧炉排(13)和水管炉排(29)以及位于开水箱(27)内的二端分别与烟尘沉降室(24)室底和燃烧室(14)连接的高温束管烟道(21)等组成,其特征在于燃烧室(14)为倒锥体结构,预热束管烟道(25)及高温束管烟道(21)为圆管。2.一种立管式反烧炉,其特征在于烟尘沉降室(24)的室底为拱形,室顶为一平面,室壁有清理孔(5)。专利摘要一种可提供蒸汽、开水及温水,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立管式反烧炉,由通过烟尘沉降室分隔的预热水箱、开水箱、烟膛、顶热束管烟道、燃烧室、原煤烟气处理室、二次燃烧炉排和水管炉排以及高温束管烟道等组成,燃烧室为倒锥体结构,预热束管烟道及高温束管烟道为圆管。本技术具有受热面积大、受热效果好、热量分布均匀、热烟气上升阻力小、辐射效果好等优点。文档编号F22B31/00GK2238376SQ9520993公开日1996年10月23日 申请日期1995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1995年4月28日专利技术者王多 申请人:王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立管式反烧炉,由通过烟尘沉降室(24)分隔的预热水箱(26)和开水箱(27)、烟膛(28)、位于预热水箱(26)内的二端分别与烟腔(28)和烟尘沉降室(24)室顶连接的顶热束管烟道(25)、燃烧室(14)、原煤烟气处理室(19)、分别设在燃烧室(14)和原煤烟气处理室(19)上的二次燃烧炉排(13)和水管炉排(29)以及位于开水箱(27)内的二端分别与烟尘沉降室(24)室底和燃烧室(14)连接的高温束管烟道(21)等组成,其特征在于燃烧室(14)为倒锥体结构,预热束管烟道(25)及高温束管烟道(21)为圆管。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多
申请(专利权)人:王多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